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环境、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社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考察环境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采用量表法对1 20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中学生身体锻炼态度男生优于女生,初中生优于高中生。(2)自我效能感是预测中学生身体锻炼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及行为意向的重要因子,环境因素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对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及行为意向产生影响。(3)学校环境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锻炼态度影响效应小于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社区环境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锻炼态度影响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锻炼态度与身体自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宪奇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1):78-80,83
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锻炼态度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对1191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锻炼态度(除了行为认知和主观标准以外)及身体自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积极性高于女生;中学生锻炼态度与身体自尊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及行为控制感对身体自尊的预测作用最大,其中行为控制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运用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预测北京市两所高校的199名大学本科学生4周的身体锻炼行为,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个体锻炼参与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合理行为理论的态度维度能够对锻炼行为意向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行为控制感显著地提高了对锻炼意向的预测水平;社会认知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评价为预测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高翔 《体育世界》2013,(4):20-2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9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其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等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优于女生;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图较强,但其行为受时间、环境、资源、技能等的影响较大;女生缺乏体育锻炼意图,且过去行为习惯是制约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层抽样、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生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锻炼态度具有较高一致性;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身体自我描述存在直接效应;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标准、行为认知和目标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存在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检验计划行为理论预测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1 292名中学生完成了锻炼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意图以及自陈锻炼问卷的测量.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组比较方法分析发现,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模型得到各样本数据的良好拟合.预测模型的结构型态、因素负荷量、结构系数、结构协方差及结构残差有着跨性别和年级组的测量不变性,但测量残差组间不等值.模式各因素之间路径系数及因素方差解释力也有着跨组相似性,仅部分变量关系存在跨年级的差异.态度和主观规范对意图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而行为控制感是影响锻炼意图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该研究表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锻炼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群体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依托计划行为理论,观察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对终身体育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随机抽取杭州市8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760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进一步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锻炼坚持行为、课堂锻炼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5项指标上均呈显著差异,男生均值都高于女生;(2)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构成对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的影响模型(男:R2=0.279、女:R2=0.293));由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构成对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模型(男:R2=0.393、女:R2=0.447)。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正向影响锻炼坚持行为,而锻炼坚持行为是反映终身体育行为的最重要指标,未来研究可对如何进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课堂锻炼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身体锻炼态度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走访座谈、开放式问卷调查三种途径形成初始问卷。初始问卷项目按照认知、情绪和行为意向三个维度归类排列,采用5级Likert量表进行评定。以沈阳地区35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经研究所得的《中学生身体锻炼态度调查问卷》,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层面,可以用于测试中学生身体锻炼态度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进而客观、准确地调查中学生的身体锻炼态度,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及《身体自尊量表》(PSPP)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80人、非参与者80人进行测试研究。结果:(1)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锻炼态度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影响非常显著(P<0.01),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情感体现、行为控制感方面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非参与者锻炼态度无明显变化。(2)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PSPP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影响显著(P<0.05),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影响非常显著(P<0.01);非参与者无明显变化。结论: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身体自尊各方面均有上升趋势;有效改善大学生锻炼态度,增强其参与意识、影响其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分层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意向特征、态度特征、主观规范特征和认知行为控制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意向随着阶层等级的上升而递增;在锻炼态度方面,高阶层对体育锻炼评价要高于低阶层,中间三个阶层基本持平,各分指标存在着结构性的阶层差异;在主观规范方面呈现出“一、二、三”特点,即上层居民体育锻炼社会支持最强、中间三个阶层基本持平、下层居民最弱;各阶层锻炼行为控制能力较低,除中层与上层之间存在差异外其余阶层均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量表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初中生体育锻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男女生在锻炼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锻炼量、客观支持、主现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在不同年级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初中生在锻炼量、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小锻炼量与客观支持、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本文以1002名在沈阳市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女生总体比例明显低于男生。此外,无论男女生,除主观标准外,其它各维度与体育生活方式均显著相关;其中,目标态度、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意向对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较显著。提示,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是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进行研究,从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等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感情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等方面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特点及习惯,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与体育理论,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described the activity patterns of students in a high school fitness class and explore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icular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systematically coded exercise behavior. Although percent of time spent jogging was low (18%), with no gains made in cardiovascular fitness,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jogging, the distance covered, and fitness level were all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A LISREL VI computer program was used to test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presenting the Fishbein Behavioral-Intention Model. In support of the model, results showed the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by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was significantly mediated by intention. Although not significant,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subjective norm was found to be the stronger predictor of intention over attitude. Background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indirectly influence intention through their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For this sample of 9th and 10th graders, significant others, particularly their peers and teachers, had a stronger impact on behavior than personal attitudes about activity.  相似文献   

17.
主要采用修订的"蒙汉"双语文字的《蒙古族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跨理论模型对蒙古族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进行了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1 000名蒙古族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进行了实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族大学生锻炼行为有阶段性的特点,基本呈"橄榄球"型的分布特点。在体育锻炼行为上,自我释放和自我管理与5个变化阶段高度相关,意识控制因素与后3个变化阶段高度相关,并在准备阶段出现了影响因素重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