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训练学专用词、语简介(二)武汉体育学院胡亦海21.小周期训练类型又称训练小周期类型。是指小周期训练性质的类别。根据小周期训练的任务(功能)分类,小周期训练类型大致可分为:训练小周期、赛前小周期、比赛小周期、调整小周期。其中,训练小周期可进一步分为...  相似文献   

2.
蓝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转换速度快、技术较复杂的运动。为了说明负荷和适应之间的规律性,必须研究每次训练的内容和结构。不断提高训练效果和竞技能力,必须做出科学的、系统的年度计划(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把全年准备解决的问题,依据训练时期分制阶段计划(大周期)、周计划(小周期)、日计划。以求技术和素质训练更适应比赛负荷和规律。训练中还应注意、柔韧、灵敏、反应的训练和基本技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及力量、速度、耐力、弹跳力等竞技要素之间的互相补充和排斥的关系规律及练习比赛负荷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3.
运动训练“节律交替理论”的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争议,训练与比赛脱节的现实,赛前竞技状态调控较为困难等情况,为发挥运动训练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提出了运动训练“节律交替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包含“生物节律”、“训练节律”和“目标节律”三个基本阶律,运动训练的基本过程为“训练—比赛”的交替循环发展,竞技能力提高与节律调整的互动前行伴随着运动训练、比赛的全过程,“训练—比赛”交替和能力提高与节律调整互动是一个有机整体,训练活动与训练主体是整个运动训练系统最为能动的因素,运动训练中要把握好运动训练基本思想、专项特点与比赛需要等。  相似文献   

4.
对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理论的局限与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在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理论局限的主要表现,并对其完善途径进行了思考,强调了要重视和加强在比赛增多形势下成功的大周期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重视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实践的理论概括,加强其大周期训练理论创新发展研究,同时重视对大周期训练理论进行生物学研究,并指出:当今的运动训练计划安排出现了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两种类型,并且出现了短-短结合、长-短结合的形式,有效地发挥了不同类型大周期训练的功能优势,使大周期训练安排更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跨栏跑教学与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栏跑是一个周期性障碍项目,从事这项运动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在快跑中通过一定数量的栏架,在心理上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中学生跨栏跑的心理训练,就是将心理训练渗透到技术、战术和比赛中,以适应其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符合专项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羽毛球训练模式和模拟实战时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分布,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方法:测定12名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在5种不同训练模式下和实战比赛中血乳酸浓度和心率,以了解不同训练模式时的供能特点,为训练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5种训练模式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5分钟运动员血乳酸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后(P<0.05),运动员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浓度在训练模式1、模式2和模式5中均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5种不同模式中模式5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5分钟和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最高(p<0.05);(2)心率分布中,训练模式1和训练模式2下90% HRmax以上分布显著高于(P<0.05)模拟比赛;80-90% HRmax分布训练模式1、训练模式3和训练模式5显著高于模拟比赛(P<0.05)。结论:5种训练模式在发展ATP-CP和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各有侧重,模拟比赛的强度接近比赛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应以周期划分理论、训练原则和竞技状态发展的规律性为基础,围绕高校年度最重大比赛划分为与之相应的三个训练期:准备、比赛和过渡期。通过对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控制,保证其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竞技状态,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8.
运用田径比赛的赛制规律,以连续强度负荷与恢复相结合的微型小周期训练课模式,构建高校田径体能类项群运动员赛前训练小周期结构,使训练更接近比赛。经适应性的训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耐比赛能力得以增强,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剑联新的竞赛规则的使用,目前的击剑比赛,以循环赛转化为直接淘汰赛,对运动员的名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比赛的争夺更加激烈,目前的省比赛,一般都是一天要决出一个剑种名次,运动员要连续打完共计一组循环赛(五场,每场5剑)5轮直接淘汰赛(每场15剑)强度较大,因此在训练中如何提高强度,就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超量恢复区间理论在四川省女子水球队的应用及科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量恢复规律名存实难应用。为将可供实践之用的超量恢复区间理论服务于国家女子水球队2008奥运攻关课题,本课题组在已创建的糖酵解供能超量恢复区间理论的基础上,运用(1-5)×36h超量恢复区间呈正叠加过程(真超量恢复区间)的研究成果,连续一周对四川省女子水球队进行大负荷训练的应用研究。结果:经过一周大负荷训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糖酵解供能能力明显上升,血睾酮5×36h恢复组(81.47±12.57ng/dl)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52.25±13.15ng/dl)等。结论:应用超量恢复区间理论连续一周大运动量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能力、竞技状态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为第7、8、9天的比赛提供超量体能储备;为小周期训练和赛前体能调整探索了新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业余田径运动员(短跑),特别是基层学校运动员,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训练或比赛当中损伤股后肌(多为拉伤),致使不能正常训练和比赛,更甚者耽误加试遗憾终生  相似文献   

12.
运用情绪周期理论提高乒乓球训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研究情绪周期理论和乒乓球周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乒乓球中小周期训练迎合情绪周期理论,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充分运用区别对待原则,能明显提高训练效果,改善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3.
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原理及研究中的若干新问题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通过对周期训练理论基本原理的剖析,以及对其在现代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所作的审视,发现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提出为适应现代比赛赛制的变化,广大教练员在安排运动训练结构时,仍要以周期训练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认为加强训练负荷刺激及其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未来专项周期训练理论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的安排主抓和辅抓的内容 比赛中围绕技术运用中的力量、速度、柔韧、协调、意识的综合表现耐力,可称之为专项体能或竞技能力,训练中就要努力达到比赛时的这种综合表现的耐力性,但训练义不可能以比赛的简单安排就能达此目的。这就是比赛和训练的不同之处。因此比赛是平日阶段、周期、年度训练结果的集中表现。所以平日的训练就要按阶段、周期、年度的小同。  相似文献   

15.
以“体力波”理论为依据,结合“生日节律”周期,利用波的叠加原理,为运动员设立具有一定起伏波动性的训练计划。使得运动员原来固有的体力波线,由于外界不断增长的相同频率的“负荷波”的叠加而改变,并逐步形成一条合成的波动曲线,这一波线在比赛时能达到运动能力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王翔 《乒乓世界》2010,(1):108-108
作为一名教练员要想带好一支球队,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建立一支打法齐全的队伍。有各式各样打法的队伍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通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比赛来磨练、打造。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的差异、身体素质条件的不同,来确定他(她)的技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及机能状态变化规律,我们以参加2007年城运会摔跤比赛的自由式摔跤运动员(7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赛前训练的大强度训练中期、调整 期和赛前5天,测定了比赛队员的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CK、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尿蛋白、尿血红素、尿胆原等生化指标,并进行了分析比较和数学统计。  相似文献   

18.
1、赛前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陈东华(91年10月出生。05年全国体校比赛获女子组400米第1名)今年的三次大赛的赛前二十二天的训练安排我认为是成功的。赛前训练我主要抓了三点:(1)要敢于大强度训练;(2)运动量不能降得太多;(3)训练节奏要明显。陈东华赛前半个月还进行三至四次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这些段落的强度都是她全年最高强度。  相似文献   

19.
罗晓珊 《精武》2012,(22):85-86
网球赛事多,比赛频,如何处理好训练与比赛的关系是关键,合理优化地安排训练和比赛是获取比赛胜利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北京奥运积分周期为例,分析国家女子网球队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训练和比赛安排相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奥运积分周期这一特殊赛季的训练和比赛安排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何选赛、参赛是奥运积分周期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苏高校高水平乒乓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应以周期划分理论、周期安排原则和竞技状态发展的规律性为基础,围绕高校的年度最重大比赛,把周期划分为相应的三个训练期:准备、比赛和过渡期。通过对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周期的控制,保证其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竞技状态,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