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试评价高住低训和高原训练等方法对现代五项运动员运动能力和机能状态的影响,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保证运动员的体能和训练水平不断提高.方法:通过有氧能力、无氧能力等结合血液生化指标测试,对比分析4周高住低训低氧训练、高原训练对优秀现代五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高原训练期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均值非常显著地高于高住低训期,高住低训后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和相对值较前均有一定比例增长;高原训练对男运动员有氧能力有显著提升,女运动员在中低负荷有氧运动时肌肉缓冲能力有所改善.结论:高住低训和高原训练4周均能促进现代五项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增强其有氧代谢能力;对现代五项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对技能性项目的影响仍需通过一系列专项指标评定.  相似文献   

2.
高原训练可以改善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速度耐力性项目的竞技水平。本文论述了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心肺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太获田 《体育科研》2009,30(6):12-15
1不同环境训练对有氧及无氧能力的影响 当前,很多项目的运动员包括马拉松都进行过高原训练。一般来说,当对高原环境适应之后,血红蛋白浓度和动脉氧饱和度会升高,从而导致最大氧转运能力提高,因此,人们期望通过高原训练使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和有氧耐力得到提高。但由于不同个体对低压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并不是所有高原训练都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是有氧耐力项目训练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久居高原环境下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成绩变化情况,运动生化有关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对运动员施加的运动负荷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久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在高原环境下长期训练,生理机能和运动成绩提高显著,所以高原训练对于有氧耐力项目有很大帮助,需进行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速度滑冰项目对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有较高的要求.利用高原的特殊环境,可大幅度提高速滑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尤其对提高糖酵解代谢和一般有氧代谢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科学地进行高原训练,那么成绩将会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在国内是很少有的,而且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为许多教练员和运动训练的专家所质疑或予以否定,他们认为,只有耐力项目为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在缺氧的情况下,发展有氧能力的目的才上高原,而短跑运动员上高原  相似文献   

8.
长跑和马拉松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能量消耗大、能量主要来自运员机体的有氧氧化。因此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对于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高原训练在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和提高运动员成绩进行了探索和试验,试图摸索什么训练量和强度的安排有利于高原训练的效果和更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1987年1月我们为了使中国水电体协长跑队8名队员在短期内运动成绩有一个较大提高进行了高原训练,这8名队员分别来自沈阳、江苏、山东、北京等海拔不超过41米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邱俊强 《中华武术》2008,(10):17-19
自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后,高原训练开始逐渐流行。高原训练手段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提高耐力,促进恢复均有一定的效果。竞走项目是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曾有多名竞走运动员采用高原训练手段在比赛中获得佳绩。如奥苏利万、弗朗西斯科、弗尔南德斯、迪克斯以及陈跃玲、王丽萍都曾采用高原训练手段,来提高竞技能力。此外,一些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本身具有进行高原训练的有利条件,如墨西哥、美国、中国等,对于发展竞走项目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世界杯冠军黎则文、世界杯亚军虞朝鸿、墨西哥竞走运动员悉尼奥运会50公里铜牌运动员桑切斯均为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目前,高原训练手段已经成为竞走项目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国家开始使用模拟高原手段如低氧帐篷来获得高原训练效果。随着很多高原训练基地的先后建立,竞走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科研工作者对高原训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高原训练手段如同其他高科技手段一样,成为训练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八一铁人三项队运动饮料复合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方法筛选铁人三项队专项训练中不同运动饮料对运动员体能耐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33高能饮料和多维电解质泡腾片的复合饮料,以及高能速力饮料,对提高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对有氧能力的促进作用均不理想;在维持运动员长时间运动训练时的体内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水平方面,复合饮料体现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武术散打运动员上肢、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入手进行分析探讨,为散打运动的有氧、无氧能力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散打运动员不仅应具备爆发力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也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有氧能力,在日常训练中应重视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对传统训练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使其理论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操作方式得到深刻的改进,应用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应用领域得到广泛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有氧能力特征综合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有氧能力是排球运动员能量供能的基础,是决定排球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排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训练计划十分重要,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有氧能力状况,对即将参加2010—2011赛季全国排球联赛的64名优秀排球运动员赛前通过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指标、各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整体有氧能力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排球运动水平、运动等级、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VO2max也相应表现为较高的水平。通过递增负荷运动中HR、BLA、Pmax、无氧阈功率、无氧乳酸阈的动态变化规律,显示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在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心肺功能、速度耐力和耐乳酸能力存在位置特征,大致表现为副攻>二传>主攻>接应>自由人,提示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训练应根据场上不同位置有氧、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基本要求来制定合理的发展本专项所需要的生物能量能力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32 international and 41 local under-17 (U-17) (14.5–16.5 years) roller hockey player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discrimination by competitive level using training history, anthropometry, skeletal maturation, and several laboratory and field performance tests. More international (42%) than local (22%) players were advanced in maturity status. International players had slightly less hockey experience (years), but had more practice sessions and match time (minutes) during the season. Local players were shorter and attain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25-m dash, while international players performed better in sit-ups, ball throw and 20-m shuttle run. The fatigue index derived from the Wingate anaerobic test was higher among local players, while peak torques of knee extension and flexion were greater in international players. Stepwise discriminant function correctly classified 85% of players by competitive level based on grip strength, ratio of eccentric and concentric knee extension, number of training sessions, playing time and fatigue index. The results suggested an interaction among strength, anaerobic fitness and training plus game time as factors in discriminating international from local level players and by inference in th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outh roller hockey players.  相似文献   

14.
乒乓球多球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廷邦 《体育科研》2007,28(5):53-54
为提高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水平,对闸北区业余体校15名10~12岁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3组多球训练实验,结果表明,35球组的训练能明显改善少儿运动员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少年游泳运动员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省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尿肌酐系数、血乳酸最高浓度和无氧阈游速的测定,评价他们的代谢能力。结果表明:一级运动员的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均明显比二级运动员好,建议对低等级运动员在加强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并做好定期的评定监测工作,以便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和强度  相似文献   

16.
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一年训练前后身体机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一年训练前后握力、无氧功率、最大摄氧量、血红蛋白、血清睾酮、免疫球蛋白等机能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1.经过一年训练 ,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高 ,体重 ,握力均有显著增长 ,说明训练符合生长规律。 2 通过 1年训练 ,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在运动负荷后 2、5、10min血乳酸水平下降、清除加快 ,最大摄氧量显著提高 ,表明采用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3 在训练后 ,出现免疫球蛋白下降的现象 ,是今后应加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郑宏伟  吴涛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662-663,665
随着网球选手的击球更快更重,网球的比赛节奏也越来越快。比赛中选手们已经不仅仅是在比拼击球的质量,更是要比拼高强度的节奏中的稳定性,甚至是在被动,受迫情况下的回球成功率。要想拥有稳定的击球,就需要发展选手的体能与控制身体的能力。因此,训练选手在快速移动中的稳定平衡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今网球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发展核心力量理论叙述以及对照分析在稳定和受迫情况下的击球形式来阐述发展核心力量对保证选手在快速移动中的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性,为网球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多球训练在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试女子乒乓球多球训练和比赛中一些指标的变化 ,探讨乒乓球多球训练的理据、方法及合理运用 ,经过二个月的多球训练 ,运动员的无氧代谢供能等专项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结果说明 ,磷酸原→磷酸原糖酵解→糖酵解 3种组合模式的多球训练是提高乒乓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现代足球运动朝着“高速度,强对抗”的方向飞速发展,要求运动员必须有“超强”的体能。本文结合足球比赛技、战术运用的特点和足球运动体能的主要特征,指出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必须以该项目的专项需求作为依据,把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结合起来进行,从而使足球运动员的专项适应性训练达到最佳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广东省5名优秀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5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手段(10km×3-4组等)对50km团体项目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寻找此强度下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训练监控方法在此训练中的应用。方法: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实验,测试训练前后最大摄氧量及相关指标、分析出无氧阈及其对应心率数值,同时将心率表结合测试的无氧阈心率及最大摄氧量心率综合运用监控训练完成情况。每周一晨测试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清睾酮(T)。结果:经5周冬训后,最大摄氧量没有明显变化,无氧阈心率明显升高(P〈0.05),运动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第3、4周Hb、T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CK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第3周BU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3周与2周相比,Hb明显下降,CK、BU明显升高(P〈0.01);4周与3周相比,Hb明显回升,BU明显下降(P〈0.05);5周与4周相比,Hb明显升高,CK明显下降,T明显回升(P〈0.01)。结论:5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手段(10km×3-4组等),可以明显提高50km团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身体机能变化趋势与运动负荷的变化趋势相同,训练强度较大,但机体能够承受,训练量还有提升空间;心率表和无氧阈心率及最大摄氧量心率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监控训练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