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车星辰 《武当》2009,(5):36-36
我国传统武术,虽然拳种繁多,风格各异,但在练习方法上却始终未能脱开“刚柔”二字,无非有些拳种练习时先从求柔入手,最后由柔入刚,积柔成刚;有些拳种练习时先从求刚入手,最后由刚入柔,积刚成柔。从练功效果上看,积柔成刚与积刚成柔似乎等效。那么,从练功效率来看,到底由柔入刚易呢?还是由刚入柔易?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拳种丰富,流派繁多,并在创新与守成的伴随下一路前行。一些拳种经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不断完善发展,而另一部分拳种在“传承方式”、“理论体系”、“技术方法”的守成下逐渐萎缩甚至消亡。  相似文献   

3.
范海彪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120-122,1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师徒制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传授者要经过严格择徒,举行拜师仪式,其传承过程主要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一些拳种有用文字记载的拳谱.师徒制传承方式促进了各拳种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同时,也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广泛传播,导致了许多拳种失传.  相似文献   

4.
解读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不但流派众多,而且哲理深奥,通过分析太极拳的运动特征,挖掘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阐述太极拳“和”“合”要义。  相似文献   

5.
鹿兰锋 《武当》2007,(4):4-6
对传统武术的“界定”:一是从形成历史年代上看;二是从其内容形式上看。传统武术历史悠久,过去大多数流传于民间,十分复杂,多数门派形成于清末民初。从1980年代的3年挖掘整理的成果来看,在我国较有影响的,体系较完整的拳种和地方拳种达129种之多。这些拳种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拳种,包括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方法,同一拳种的不同技术流派。总之,这些武术派别在1980年代挖掘整理之前已客观存在,应视之为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就是标准的竞争。传统武术标准化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历史上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可分为3大阶段,其标准化程度与波及范围基本上是不断加深和持续扩大的。当代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面临事实标准繁多的客观困难,和模糊性、历史性思维的主观阻碍。未来发展,需要厘清传统武术模糊性、历史性思维与标准化的关系,扫清标准化的主观障碍;从综合标准化视角,运用模块组合原理,以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为参照,以全息映照传统武术的主要文化内涵、典型反映传统武术的主要拳种流派为目标,在选取架构该体系的主要拳种的基础上,搭建基础技术通用模块和各主要拳种的功法、套路、格斗类型模块。通用模块和类型模块的组合运用,在不同方式下可展现出不同功能,适用于不同受众。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8,(3):30-31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优秀拳种,它与太极拳、八卦掌一起,并称为中国武术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拳主柔,柔中寓刚;八卦掌变化多端,刚柔相济;形意拳则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刚猛沉实,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王勇  夏青 《武当》2023,(10):82-84
借助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发展体系,分析当前武术拳种在继承中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存在路径不畅、内容缩减、扭曲传播的现象。探索河北传统武术拳种传承路径应加大武术教育改革,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加强武术拳种保护,拓宽传统武术传承路径;借助互联网技术,树立传统武术拳种正确形象。  相似文献   

9.
传统武术俗文化特征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传统武术应归属于俗文化的范畴,因此要把握传统武术文化的特质,除了剖析它与其他诸文化领域的关系外,不应忽视对它俗文化特征的研究。文章从“传统武术中主要的活动载体是广大下层民众”、“传统武术中反映的民间宗教意识”、“传统武术武德中体现出的下层民众日常道德伦理观”、“下层民众的文化素质构成与传统武术的拳种名称及传闻”几个方面作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1、对竞技武术套路特点的分析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与现代体育接轨后,武术遇到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需要。按着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每个运动项目必须有统一的技术规则。传统武术有着众多拳种和不同流派,依据原国家体委组织八千余人进行全国普查的结果,分类归纳起来,仍有129个拳种。为适应国内、国际竞技体育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术技击在建国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一系列因素促使传统武术体现出更多的演练性而非实用性。因此,通过打造《武林风》"百姓擂台"这一国内首个传统武术搏击擂台,将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发展、推广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观看"百姓擂台",我们也可看出目前武术发展的一大困境,即传统武术技击与时代脱节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12.
首先论证了传统武术拳种的动作元素同源性和拳种劲力的独特性,认为动作元素为所有拳种流派的联系点,而劲力则是区分拳种流派的显著标志;然后以动作元素和劲力为切入点,论证了动作元素人为割裂,拳种劲力模糊等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本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论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中华武术自身的视角分析其发展的现状。认为"技击本质"之争、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之争以及外来拳术的冲击是中华武术当前发展所处的境状,针对这一现状探讨中华武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中华武术的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技击是本质特征,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现代散打是中国传统武功经过提炼和改造后,以擂台比赛为形式的一种现代体育竞赛项目。而传统打法和散打肯定是有区别的,在提倡挖掘抢救传统武术的今天,探讨武术传统打法就有着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武术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少林拳和太极拳又是中原武术文化的特色拳种,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少林拳和太极拳的文化渊源两个方面对中原传统武术文化的发生、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6.
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保护。但是随着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突飞猛进,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新月异,传统武术越来越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传统武术的发掘、传承与发展更应该受到当今社会人们的重视。烟台被称为“武术之乡”,在以前烟台就有"拳窝子"的美称。烟台螳螂拳、太极拳、形意拳、通背拳等传统武术项目都在烟台地区有着良好的师承与发展。烟台螳螂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戚家拳、莱州吴氏太极拳也都是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说这些传统武术项目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在烟台还有更多的武术项目、拳种需要我们去发掘、发展、发扬,从而走上申遗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武术在其整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与各种不同文化形式和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影响不仅表现为武术自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环境性熏陶,还在于习武者学会自觉地运用传统文化规范拳技、阐述拳理、指导实践。同时,武术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代表,又会对我国的民族精神、文学、戏曲和民俗等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八极拳源自"巴子拳"",巴"为"钯"之略写,一拳以钯得名,这种拳也是现在八极拳的开口拳。八极拳在中国武术中是有史料记载的源远流长的拳种,这在武术发展的历程中并不多见,而且八极拳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武术拳种的发展脉络,又与每一时代的社会背景、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其进行研究和考察不仅可以丰富八极拳的资料促进八极拳的发展,而且还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每一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定位武术练拳致趣未来发展的研究趋向,探析中华武术(习武练拳)独特的致趣因素及其效果,主要采用访谈法,从技术本体论域的视角切入,从武术教育与教学拳种模式开发、武术课程思政文化育人方式转变、武术功法常态化演练艺术表达苛求三方面出发,思忖技击本质论视域下中华武术练拳致趣的实效改革,得出以下结论:劲力蓄发与体悟攻防、节奏缓疾与身心感受、轨迹曲弧圆融与动作顺畅奔放是达成练拳致趣的三个内在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武术教育如下实践理路:在武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练拳致趣的拳种模式;在武术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渗透练拳致趣的思政文化元素;在武术课堂教学及课外训练过程中突出功法常态化训练的致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