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现代篮球运动的对抗特点和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现代篮球运动对抗的激烈性、综合性、随机性等特点和身体对抗,有球无球对抗、内线外线对抗等表现形式指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抗必须遵循篮球运动的自身规律,才能把握和运用对抗特点和表现形式,在抗衡中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篮球比赛中,内线队员的持球与防持球队员的攻守对抗和攻守双方争夺蓝板球时的对抗非常激烈,身体接触更加频繁。内线队员投篮过程中,利用主动身体接触与对手进行对抗,已成为内线队员的主要对抗形式。主动身体接触是指在篮球比赛中,攻守队员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地缩短攻守队员间的距离,直至身体接触,以及通过身体某部位主动地向对方施加"暗力",并使对方的相继动作在刹那间受到制约的一种方法。当今篮球运动中身体接触已从"不允许身体接触""身体接触不可避免",发展到"身体接触十分频繁"的阶段。人  相似文献   

3.
篮球运动迅速发展,内线攻守对抗日趋激烈,中锋攻防能力是衡量一个队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中锋处于内线核心地位,它与比赛胜负有着密切联系,对提高比赛的稳定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内线的对抗强度日趋激烈,中锋队员在内线轻而易举地接球进攻的机会已属罕见。因而做为一名处于攻防要地的中锋队员要想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主动权,必须在熟练掌握面向蓝进攻技  相似文献   

5.
唐拥军 《体育科技》2004,25(1):16-18
抢篮板球是获得控球权的重要来源之一 ,是攻守转换的枢纽。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 ,阐述篮球内线队员抢篮板球能力的重要作用 ,以及影响篮球内线队员拼抢篮板的 4个方面 :拼抢意识是抢篮板球能力的首要因素 ;身体对抗能力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重要因素 ;技术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核心 ;配合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运用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2012-2013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山东队以及其余季后赛球队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山东队本赛季相对于其他队伍在内线防守、内外线出手分配、抢断、助攻和防守篮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内线身高和体重、身体对抗、外线防守、三分球出手次数和命中率、罚球、失误和犯规等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山东队在新赛季攻防两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山东队进一步的提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鲁客 《篮球》2001,(18)
“移动的长城”是世人对中国男篮三大中锋姚明、王治郅、巴特尔的称谓。不错,自从大郅横空出世后,中国男篮的内线优势就开始显现,现在三大中锋会合后,中国男篮的内线优势愈加明显。 三大中锋的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的身体条件,高大、灵活,有一定的对抗能力。姚明身高2.25米,王治郅身高2.14米,在国际篮坛上是难得的人才。巴特尔虽然身高仅有2.10米,但他130公斤的体重,强健的体  相似文献   

8.
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篮球运动员抢篮板球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篮球内线队员拼抢篮板球能力的四个方面:拼抢意识是抢篮板球能力的首要因素;身体对抗能力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重要基础;技术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核心;配合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对CBA联赛中"亚身高"队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对CBA联赛中“亚身高”队员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从速度上来讲,“亚身高”队员在比赛中能够加快攻守转换的速度与节奏,增加比赛的连续性,增强比赛的观赏性;从高度上来讲,他们是内线高度的替补力量,可以协助内线占领制空权,增加空中优势,完成空中对抗;从阵地进攻上讲,他们是高大队员与“小个”队员联系的桥梁;从防守上讲,他们是全队防守战术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男篮和俄罗斯男篮在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大型化且处于新老队员交替期的中国男篮内线优势尚未建立,且又失去了小、快、灵的传统特点;攻守转换缓慢、快攻意识不强,内线不够强硬、外线实力欠佳、内外脱节缺乏呼应;个人进攻手段单一,防守的攻击性、破坏性、伸缩性、及时性、进攻防守战术的综合多变以及整体协同防守的意识和配合,难以符合世界篮球发展趋势;大赛经验不足和身体单薄不能很好地处理赛场的突发事件,心理不良的反应以及适应长时间高强度的攻守对抗。  相似文献   

11.
勾手投篮的技术特点与训练方法:技术特点:半勾手投篮是最难防守的投篮手段之一,中近距离的杀伤力极强,贾老爷子退出江湖之后,远程勾手投篮在NBA球场上已经彻底消失,不过由于半勾手效率高,特别是在内线对抗中更是成为防守者的噩梦,已经成为大个子球员们的进攻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8强球队比赛的技术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的投篮命中率、3分球命中率等数据均排在8强球队的中游或更靠后的位置。中国男篮队员的传球和运球缺乏攻击性,对抗中得分能力不强,攻守转换节奏较慢,快攻意识不强,进攻方法手段单一,内线队员策应能力较弱,内外呼应较少;中国男篮防守的整体性较差,缺乏默契,防守的针对性和侵略性不强,身体对抗中不占优势;队员的比赛效率较低,起伏较大。  相似文献   

13.
胡智勇 《体育世界》2014,(12):18-19
以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男篮的大部分比赛录像中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数据分析与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一代球员由于年轻、缺少大赛经验而导致出现的内线对抗能力不强、外线投篮准星下降、高失误率,助攻次数太少等问题,成为本次川亚运会失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NBA比赛规则的改变和内线球员位置的模糊化使得中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高强度、高对抗、快速攻防转换以及更加注重拉开空间对中锋的策应能力和远距离投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内线球员向全能空间型中锋转型。研究发现,空间型中锋技术更为全面,进攻方式多样,拥有较高的三分球出手次数和高效稳定的三分球命中率,具备良好的组织和策应能力;在助攻、触球后的传导球以及触球得分上都优于传统中锋;空间型中锋攻防空间更为开阔,丰富了球队技战术选择因而使用率更高。借鉴NBA中锋的发展,CBA应侧重培养中锋的速度和灵活性,提高中锋的策应、助攻和三分球投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电子竞技》2008,(19):130-131
2v2是《街头篮球》中很有意思的项目,更为注重个人能力和技巧。本期我们将为大家讲解一些2v2项目中常见的组合和打法。2v2对抗篇各职业的作用:C:C的篮板范围和盖帽能力决定了他称霸内线的资格。巨大的体型也阻止了其他人进入篮下的妄想。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防守者,单一的进攻模式限制了C成为出色的内线得分人员。出其不意的2分球攻击总是稳稳当当的给团队带来收获。PF:篮板和弹跳能力最好的内线。各种花哨的扣篮动作让人防不胜防。出色的跑位速度  相似文献   

16.
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技术统计结果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参加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6场比赛技术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男子篮球队大型化和年轻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断层现象,缺乏大赛经验,在激烈对抗条件下完成技、战术的能力较弱,传统优势“快、准、灵”特点没有得到很好继承和发扬;与世界强队相比呈整体性差异,攻防转换节奏缓慢;外线实力欠佳,内线缺乏支持,内外脱节,限制了内线实力的发挥,得分方式略显单一;个人防守的攻击性、破坏性,战术阵形的综合多变,整体防守的协同性与世界强队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职业联赛内线群体的基本状况做一些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对于中国男子篮球内线队员的培养,提升国内内线队员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CBA内线队员在年龄和身高两个环节上有比较好的状况,而体重和外援相比差距较大。年轻的内线队员占有较大比重,但综合能力偏低的问题突出,能力的不足和缺少实战机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年轻内线队员的进步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队在第15届男篮世锦赛和以往部分世界大赛的比赛数据分析为依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男篮当前的技战术风格存在很大不足,主要体现在队员个人技战术水平不高、队伍整体攻防能力欠缺、队员身体对抗能力差、作风偏软、应变能力不强等.由此提出中国男篮要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必须创立中国男篮以强势内线为主、稳定外线为辅、对抗强硬、作风顽强、集体配合、规范实用的新型技战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对球员的内线强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中通过对提高篮球运动内线强攻能力的重要性及所需要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内线强攻能力的条件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第27届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在比赛中失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练员与篮协的沟通不畅、阵容组合不够成熟稳定、投篮命中率、内线及罚球命中率低、进攻篮板球少、不能有效的限制对手得分等方面,提出反思惨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正确认识后姚明时代中国男篮出路,增强球员对抗能力训练和提高队员攻防能力的训练,积极运动联合进攻和联合攻防的方式提高球队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