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我国,竞技运动,尤其是一些对抗性强和竞争性强的、身体接触较多的竞技运动项目,较之于世界先进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影响竞技运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寻找它的文化根源,更是十分必要的。1986年第5期《体育与科学》杂志上,刊登了卢元镇同志《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2.
君谊 《体育科学》2001,21(3):42-42
日前 ,原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吴寿章同志的著作《行与思》出版。该书收录吴寿章同志写作的 81篇文章及其付出心血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训练体制改革方案》、《竞赛体制改革方案》等重要文献。这是一本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 ,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超越过去 ,在世界竞技舞台上创造辉煌的幕后纪实。鉴古知今 ,鉴往知来。这本书对于体育界的同志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宏观发展情况、研究新世纪体育发展战略、做好体育管理工作 ,是很有裨益的。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 ,体育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 ,竞…  相似文献   

3.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中最具社会性的体育形态,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发展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出发,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等三个方面反思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并从体育强国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精神信仰认知的高度整合和确立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文化使命,最后基于文化缺失的问题和文化使命提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中最具社会性的体育形态,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发展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出发,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等三个方面反思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并从体育强国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精神信仰认知的高度整合和确立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文化使命,最后基于文化缺失的问题和文化使命提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随着竞技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高速发展和对传统学校体育的冲击,人们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竞技运动?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学校体育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找出问题的答案。一、问题的提出与竞技运...  相似文献   

6.
《体育文化导刊》在这儿作为试刊与大家见面了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广大读者评头论足也许,大家已经发现,《体育文化导刊》与她的前身——《体育文史》杂志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因为许多年以前,我们已经在内容和栏目上进行了一次次调整,确立了站在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视角探究、观察、认知体育现象,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所以,也可以将《体育文化导刊》视为《体育文史》的继承与发展。将体育视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这是在文化层面认识和把握体育的新视角。因为不论是大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体…  相似文献   

7.
中美高校竞技运动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竞技运动进入学校体育领域,是当前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在美国,竞技运动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运动,它是众多美国人积极参与、欣赏的一种普及性运动,它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积极性的方式。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独具魅力的竞技运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少年,学校竞技运动也迎合了广大球迷的口味,并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1987年4月,我国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首次确立了51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并对招生对象、…  相似文献   

8.
竞技运动教材化--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孟刚 《体育学刊》2002,9(5):8-10
通过对竞技运动本质事项及其发展过程的分析与研究,论述了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手段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基本原则、方法程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竞技运动,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火的一种实践活动,已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作为文化内核的社会价值观念中也深深蕴含着这种文化现象的特质。本文依据文化学基本理论,探究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对竞技运动内容、形式的不同的价值判断,从竞技运动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中,寻求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竞技运动之间所蕴含的特殊规律,籍以探讨竞技运动发展迥异的文化缘由。  相似文献   

10.
运动竞技与社会公共秩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方式,那么,竞技运动中的人群以及运动人群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建构具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本文阐释的问题。文章论证了“公平性”这一运动竞技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公共秩序具有内在的价值同构,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不仅仅属于运动竞技,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为此,运动竞技这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为培养、激发人们公平竞争精神的积极诱因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浅析竞技体育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竞技体育是一项协同运动竞技体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竞技体育的宗旨是为了充分挖掘人体的最大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技术、技能和战术,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得竞争的优胜。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向竞技体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在竞技运动...  相似文献   

12.
拙作《体育运动的文化学断想》(见《体育与科学》杂志1986年第5期)刊出后,韩磊同志在《中国竞技运动落后的文化根源》一文中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这是十分可贵的。其可贵的原因在于我们体育理论界多年来很少见到这样直率的批评和对学术问题的公开争论,而且这些问题的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世界女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观念的更新,促使更多的女子介入竞技运动: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它像一条无形的枷锁桎梏着女子竞技运动的发展。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女性参与竞技运动认识观念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女性不仅可以介入竞技运动,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而且以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来说,女子竞技运动对今日  相似文献   

14.
获悉王朝平同志潜心研究新辟课题“竞技修养”,又知悉茅鹏同志同时对此课题正在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这对促进和发展体育理论的学术研究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因我有意于参与这一开拓性的研究讨论,故不揣简陋,陈述个人的一点管窥之见,供大家参考。 1 竞技修养与竞技修养学 茅鹏同志指出;“竞技修养存在于各种具体运动实践的态度表现和行为处置中。竞技修养在运动竞赛中,几乎是无处在不、无时不在的。”“‘竞技  相似文献   

15.
运用《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运动选材、项群训练理论、高原现象、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体能训练、心理训练、技战术训练等方面分析"李娜现象",指出"李娜现象"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是《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实践成果,符合体育学和竞技运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首先,非常感谢傅常奇先生对拙文《竞技垂钓比赛改革刍议》的关注与对我国钓鱼运动的关心。在《与李根浩商榷》(详见《钓鱼》杂志今年第14期)一文中,傅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现予答复如下。一是“设立种子选手问题”这是绝大多数竞技项目的通用做法,目的十分清楚:保护优秀选手,提高竞技水平,体现竞技比赛的激烈程度,吸引此项运动爱好者。毫无疑问,上次比赛的前十六名都是优秀的,但也不可否认,由于钓鱼这项竞技比赛项目与其他竞技项目有很大的区别,未能进入前十六名的选手中,也不乏一些优秀选手,但直到现在还无法用极其详尽的、具体的、精确的标…  相似文献   

17.
竞技运动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是竞技运动的时代使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竞技运动可以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竞技运动也需要遵循和谐发展原则,在不断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竞技运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属性。社会文化和竞技运动文化两个方面都可以形成竞技运动者价值实现的困惑。竞技运动文化性困惑的克服在于主体意识的回归与觉醒、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确立。  相似文献   

19.
<正> 竞技运动发展与宏观管理不相适应的矛盾,是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一项主要矛盾。宏观管理的主线和内核是调控,我们曾就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作过初步探讨(参见“论竞技体育宏观控制”《体育论坛》88年4期;“竞技体育宏观控制中竞赛手段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竞技运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特质文化,以它奇异的魅力充斥着人类生活方式之中。无数人为之欣喜、为之陶醉、为之狂热。正是在欣赏和从事竞技运动时,人们潜在地接受着人类的不同社会价值.因为“文化传播是人们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文化价值论》司马云杰著第20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