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低氧训练情况 低氧训练是在传统高原训练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人工制造低氧环境或吸入低氧气体,模拟高原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体能或进行低氧适应的方法。此方法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作为整个训练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应用于平时和赛前训练。目前,  相似文献   

2.
张强 《四川体育科学》2005,(4):63-65,74
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己成为游泳、田径、自行车等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所采用的训练手段之一。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游泳高原训练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为游泳高原训练方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旨在为游泳运动的科擘运动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跟踪研究国家游泳队与浙江游泳队共18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冬训期昆明高原训练的全过程,旨在了解其高原训练过程的训练方法及特征、训练监控和评价训练效果,探索我国游泳运动项目高原训练的规律,为指导游泳运动的高原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结论:①高原训练要合理把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通过适合的负荷强度刺激使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②要加强速度与力量的训练,防止出现运动员耐力素质获得较多,而速度素质丢失较多的现象;③高原训练中的恢复应成为训练的一部分;④高原训练应通过调整训练强度与运动负荷来控制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范围,以追求最佳的高原训练效果和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 or Interval hypoxic training,IHT)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科 学辅助训练方法,通过对间歇性低氧训练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的研究和间歇性低氧训练与其它低氧训练方法的比 较研究,将间歇性低氧训练与其它仿高原训练在理论上加以区分,以推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1前言 运用高原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己被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在国内外多种运动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高住低练法、高住高练法、低住高练法、高一低交替训练法、高平原交替训练法、间歇性低氧法等作为传统高原训练的补充手段和方法被提出和研究应用。间歇性低氧法(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是一种较新的模拟高原的训练方法,它是每天将运动员人为的暴露于低氧混合气或低氧舱一段时间,以造成机体各组织适度缺氧,  相似文献   

6.
我国游泳高原训练始于1974年5月,时至今日已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高原训练对我国游泳项目成绩的提高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游泳项目训练的实践过程来看,依据上高原的时间的不同,我国游泳项目高原训练的种类又主要分为:冬训期高原训练;赛前高原训练;赛后或恢复期高原训练。然而,针对不同时期的高原训练,其训练学特征是什么?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安排的特征有哪些不同?常采用哪些训练方法、手段?如何建立适合不同类型高原训练效果的评价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间歇性低氧训练实为平原条件下的模拟高原训练。近年来,颇受国外体育界的关注。笔者从训练方式、运动训练负荷、低氧性缺氧负荷、适应性的持续能力及训练计划安排诸方面对间歇性低氧训练与高原训练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特点及其对提高抗缺氧能力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该训练方法在我国的研究、应用作一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1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研究进展 1.1高原训练概述 高原训练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在训练方法及实施形式上不断改进、更新与提高。由最初的传统高原训练,到后来的仿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运动员高原训练可行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对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高原训练方法的科学化,高原训练成效更加显著,参与高原训练的国家、项目和人数越来越多。但高原低氧环境给人体机能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只有充分、全面了解高原训练的影响,才能真正掌握高原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1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研究进展 1.1高原训练概述 高原训练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在训练方法及实施形式上不断改进、更新提高。由最初的传统高原训练,到后来的仿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11.
孟志军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10,31(4):75-78,93
高原和低氧训练已成为运动员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训练目的主要是提高氧运输和摄取能力。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训练中变化的报道较多,但在高原训练时间长短以及高原和低氧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异同等方面还没有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专家进行访谈,对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促红细胞生成素研完进展加以综述,以便对高原和低氧训练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规律有更加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高原训练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系统的高原训练方法,为耐力项目成绩的提高摸索出一条新路。高原因海拔高度的增加加大了缺氧负荷的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分压与大气压成比例下降,由于氧分压的下  相似文献   

13.
观察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游泳运动员的感知觉、记忆和注意等作业绩效的影响,旨在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因素对人的认知信息加工和精神性操作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高原训练的第2 d,运动员的视觉选择反应时明显慢于高原训练前的基础值。在高原训练初期,简单反应时、记忆力和注意稳定性没有显著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潘秀清  王菊 《体育科学研究》2006,10(2):79-82,85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val hypoxic training,IHT)是一种利用低氧仪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且已被证明对提高有氧代谢是有效的.本篇主要介绍了IHT后机体生理生化基础的变化以及低氧训练后训练效果的时效性,目的在于对间歇性低氧训练后有氧代谢能力改善的时效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运动员高原状态下的运动应激和心理应激应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3):23-24,49
通过对高原缺氧训练的运动应激、心理应激的多方面分析,揭示高原训练不仅受运动应激的影响而且受心理应激的影响,介绍了急性应激应对模式在高原心理训练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模拟高原训练是能够避免高原训练弊端,最大程度激发机体生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尝试从设计交替训练的海拔高度着手,通过应用人工低压氧舱模拟高原训练方法,建立固定海拔2500m、4000m以及2500m~4000m交替低氧训练的动物模型,通过应用生理和生化方法对大鼠心肌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及研究分析,探讨不同海拔及交替海拔训练条件下大鼠心肌抗氧化能力、有氧代谢能力等的变化,从而为运动员高——高交替训练提供参考。实验以雄性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式建立动物训练模型。将筛选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常氧运动组、2500m低氧运动组、4000m低氧运动组、交替低氧运动组,每组8只。第1周到第4周各组分别以不同的跑台训练模型进行训练,下高原后第5天以25m/min的速度跑至力竭。全部断头处死后,取心肌组织,分别测试各组大鼠心肌中SOD、MDA、SDH、LDH、Ca^2+-ATP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过4周不同海拔低氧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及下高原后4天的训练,交替低氧运动组大鼠心肌各指标,如SOD、SDH、Ca^2+-ATP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各组,MDA低于其他各组,LDH活性组间无显著性变化。说明交替低氧训练既可以维持较高海拔的低氧刺激,又可以减少过高海拔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17.
与平原训练比较,高原体能训练时足球运动员大强度运动的最高心率和运动后1m in 心率恢复速率均低于平原地区,表明高原轻度缺氧对心血管机能水平的发挥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但从5m in后的恢复心率看与平原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这种作用影响不大。实际上轻度缺氧是对心血管机能的良好刺激,有助于提高其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8.
The benefits of living and training at altitude (HiHi) for an improved altitude performance of athletes are clear, but controlled studies for an improved sea-level performance are controversial. The reasons for not having a positive effect of HiHi include: (1) the acclimatization effect may have been insufficient for elite athletes to stimulate an increase in red cell mass/haemoglobin mass because of too low an altitude (<2000-2200 m) and/or too short an altitude training period (<3-4 weeks); (2) the training effect at altitude may have been compromised due to insufficient training stimuli for enhanc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euromuscular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and (3) enhanced stress with possible overtraining symptoms and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infections.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hypoxia in the brain may influence both training intensity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training at altitude. Thus, interrupting hypoxic exposure by training in normoxia may be a key factor in avoiding or minimizing the noxious effects that are known to occur in chronic hypoxia. When comparing HiHi and HiLo (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 it is obvious that both can induce a positive acclimatization effect and increase the oxygen transport capacity of blood, at least in 'responders', if certain prerequisites are met. The minimum dose to attain a haematological acclimatization effect is >12 h a day for at least 3 weeks at an altitude or simulated altitude of 2100-2500 m. Exposure to hypoxia appears to have some positive transfer effects on subsequent training in normoxia during and after HiLo. The increased oxygen transport capacity of blood allows training at higher intensity during and after HiLo in subsequent normoxia, thereby increasing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some neuromuscular and cardiovascular determinants of endurance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hypoxic training and intermittent short-term severe hypoxia at rest are not yet clear and they require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9.
高原或低氧环境下体液平衡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脱水和尿钠排泄。这与低氧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外周化学感受器激发肾脏反应及体液调节激素的改变有关。低氧刺激使机体对营养素和液体的要求提高,但摄入降低,因此,机体应当补充足够的营养素和富含碳水化合物及电解质的液体。综述了高原或低氧环境下机体的体液平衡改变及其机制,提出了低氧下补液的主要原则,并指出了亟待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0名平原受试者进行为期3周递增性低氧训练,测试其低氧训练前后模拟海拔4 800m(PO2为10.4%~10.8%)时血清抗利尿激素(AVP)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并结合AMS评分、心率和血压,探讨递增性低氧训练对模拟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效果。方法:阶段1:受试者于模拟海拔4 800m低氧环境中急性暴露6 h,以60rpm、80 W的定量负荷仰卧蹬车20 min,LLS量表评价AMS,测试低氧暴露过程中的HR和BP,低氧结束时的血清AVP和ALD;阶段2:进行3周递增性低氧训练后,再重复阶段1的测试。结果:低训后模拟海拔4 800m低氧环境下,AMS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人数由9人降到2人;运动时的心率明显低于低训前;急性低氧暴露6h,血清AVP和ALD均较常氧值显著下降;低训3周后再次低氧暴露,血清AVP和ALD与常氧值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递增性低氧训练有助于增强机体对低氧的习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