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西北地区属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后发地区且受生态环境制约程度较高,存在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差距较大、小城镇半城镇化水平虚高以及异地城镇化现象明显等问题。在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以陕西省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地方性内涵与路径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产城融合、统筹城乡、生态优先、传承文化的内涵本质,提出消化“存量”与扩张“增量”并举、构建开放型新型城镇体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差异化发展、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及结合移民搬迁推进城乡一体化等路径,以期为西北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刘国斌  王达 《情报科学》2020,38(1):132-139
【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 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融合度 模型,基于2013-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指标数据,对全国整体、四大板块地区以及各省市的“两 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论】2013-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度无论是全国层面,四 大板块层面还是各省市层面,均呈现出增加趋势,融合度越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土地浪费严重、户籍制度障碍、社会保障不足、公共服务不均等诸多问题,并从因地制宜进行城镇化、大中小城市合理发展、新四化协调发展、土地与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和政府调控与管理九个方面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贫困地区的减贫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如何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体系是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文章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阐述了城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探讨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和制度优化路径,以期为推动贫困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考察不同区域和城市规模下城镇化发展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9年我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城市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并分别从区域和城市规模两个角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显著,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的正“U”型影响关系,拐点为74.96%,城市规模越大则城镇化水平越早达到拐点,从而实现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加快城镇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两大重要任务.本文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我国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显示:总体而言,城镇化发展将有利于我国实现碳减排,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此外,东部地区城镇化在样本期内对碳排放影响不明显,但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加剧,碳排放的趋势却日渐清晰.这种差异与地区间不同的消费模式、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政策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2011—2021年的数据,以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选择消费水平、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水平相对中东部地区较低,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通过消费水平、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升级均对共同富裕起到了间接正向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继续加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缩小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蕾  魏后凯 《资源科学》2014,36(6):1235-1243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发生新的变化。而目前对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①没有考虑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过高估计了城镇化的作用;②没有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能源消费之间关系呈现的不同特征;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证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了反映不同区域能源消费水平长期趋势的均衡方程。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并且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分区域情况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其中,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大。这意味着中部地区城镇化转型面临的能源消费压力最大。据此表明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缓解能源消费压力,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新型城镇化要考虑城市的规模效益;②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差异,制定差别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叶铭  牛玉东 《大众科技》2014,(11):250-252
渝西地区在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之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积累,已经具备了承接重庆主城区城市发展的能力。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一体思想的贯彻实施,面对当前城市发展新区所面临“底子薄,基础差”的状况,如何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是摆在该区域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城市功能区14个分区之一的荣昌县为例,通过对荣昌县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本文结合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城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并对城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进行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城市化的本质内涵,构建一套可量化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差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显著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若干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苏13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具有较大差异,苏南城市化水平较高,苏北城市化水平较低,苏中城市介于两者之间;经济实力对城市化影响最大,潜在实力、发展能力、人口素质和生态环境协调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对于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耦合视域下解构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机理,利用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工具,对2014年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内部各维度指数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最明显,生态城镇化指数差异最小,经济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差异基本一致;②综合城镇化指数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格局。由于城镇化市场机制不强,产业梯度差异较大,公共服务投入悬殊,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城镇化发展“涓滴效应”不强;③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东北部高-南北两头较低”的分布格局。东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都较高且差异较小,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差异较大,北部地区各维度指数都较低。立足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建议增强城镇化市场机制,打破地区分割,深化产业的上下游和区域合作,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是IBM公司推出的一系列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的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探寻城市化发展影响因素。文章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讲述,定性分析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论述了不同产业对城市化的不同作用,并进一步讨论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定量分析挑选了四个主要的影响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不同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起作用的大小。通过上述分析,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发展、城市化与要素集聚——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唐德才  程俊杰 《软科学》2008,22(5):69-75
通过研究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现实问题,并对城市化水平提升促进服务业产值增加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的微观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本质上都是要素集聚的结果。进而针对目前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揭筱纹  邱璐 《软科学》2016,(7):45-48
基于2000~2013年我国31省市区面板数据,对各地平均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将其分为高、低两类;随后从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与就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及教育发展水平四维度视角出发,确定了12项变量,分类探讨了其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指标对两类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差异明显,且教育因素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地区城镇化发展影响效果十分显著,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8—2014年西部地区相关数据,从产业结构演变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度等方面分析其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支持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其中,第二产业贡献最为显著,第一产业贡献最弱。从三次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看,第一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变为严重不协调,而第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转变为优质协调。基于此,从产业转型升级与特色产业打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久文 《中国软科学》2004,(12):102-106
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起伏之后,未来将在四个方面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趋势,这四个方面是:区域创新、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城乡统筹与区域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和世界同期相比已经很快,也并不滞后于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不应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长期目标,通过加速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城市化发展需要多维支撑系统。十二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我国城市化应适时提出健康城市化(或新型城市化),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省域粮食安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建玲  查婷俊 《资源科学》2014,36(11):2353-2360
以城镇化为视角,探讨了城镇化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将城镇化细分为人口、土地、经济和消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与多元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2001-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促进作用,而土地城镇化与消费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土地城镇化负面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对稀缺土地的科学使用显得至关重要。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结果更加表明,合理的制度安排是确保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偏向农业的制度安排,合理控制土地使用,引导居民消费习惯,促进城镇化平衡发展,就不会出现大的粮食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