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周彩虹 《学会》2008,(10):52-56
农村民间组织改变农村社会格局的一股新生且非常重要的力量,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该文以两位农村民间组织的组织者为个案,通过助人、成就、探索、交往四个维度研究他们的行为动机,并详细介绍了影响他们行为动机产生的正向因素(如自身需要、朋友和政府的支持)和负向因素(如自身能力的限制、家庭的不支持以及村民的不信任等)。  相似文献   

2.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视角,研究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问题一直是这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界的一个重要话题,概括起来主要是农村村民自治的重大意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针对的是当前村民自治的问题、成因以及相关对策的研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我们又增加了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证比较研究、村民自治中的"两委关系"研究与制度的创新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璜  赵一荣 《大众科技》2015,(3):198-200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代表了我国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占农村人口半数的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无论是对促进农村妇女自身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还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力求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妇女有效参与村民自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在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现象的同时也促进了志愿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志愿者组织作为第三种社会力量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不足,但同时也面临着"志愿者组织失灵"的困境.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现状出发,基于灾难管理的视角,分析志愿者组织的社会作用及其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志愿者组织失灵"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文佳 《未来与发展》2015,(4):102-105,113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萌芽起步、完善提升、推广普及、深化发展等不同阶段。村民自治的实施,对农村青年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法制、民主、责任和主体意识等逐步增强,但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失范现象也给农村青年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推动青年更好地融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热情,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村青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而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农民的力量。村民自治是农村群众管理公共事物的制度创新,是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有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控制农村污染情况,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村民环境自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提出了充分发挥村民环境自治的措施建议,包括从立法上赋予村民自治组织环境管理权力,培育村民环保意识,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制定并完善农村环保自治村规民约等。  相似文献   

7.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多重失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共性技术可以为多项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在市场机制下的发展面临各种类型的失灵问题。针对已有共性技术失灵研究的不足,对传统共性技术供给模型的基本假定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将供给和扩散纳入统一视角的分析模型,从技术特性的角度对共性技术区间做了层次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机制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以及扩散的"制度失灵"和"市场失灵"。产业共性技术的多重失灵决定了政府对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干预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关注共性区间的两头。最后基于产业共性技术与企业专有技术的可结合度,分析了不同层次产业共性技术的扩散方式。  相似文献   

8.
丁爱侠 《学会》2016,(2):22-26
实践证明,在农村环境治理中,行政干预的成效不佳,且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村民环保自治是整合农民力量,转变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关键。该文介绍了我国农村当前环境污染和治理的现状,并分别从立法缺失、治理主体缺位、立法设计城乡不平衡,以及村民自治法制不完善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法制原因。此外,文章还重点论述了实现村民环境自治的法制对策,包括从立法层面赋予公民环境权,确保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法律地位以及制定并完善环境自治村规民约等。  相似文献   

9.
杨旭辉  黄媛媛 《科教文汇》2012,(21):197-198
我国的村民自治是在人民公社解体,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普遍推行的社会背景下发轫的,集体经济的形成、村籍身份的确立是村民自治形成的历史条件。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农民的流动性和农村的开放性日益增强,村民自治制度运行的经济、社会基础都有所改变,引起了村民自治制度运行的种种困境。社区自治符合现阶段农村社会开放性、流动性的状况,是对村民自治的深化,是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张永丰 《金秋科苑》2010,(22):119-119
失灵保护作为线路保护的后备保护广泛地运用于220kV及以上的高压电网中。本文从失灵保护的配置原则着手,结合目前失灵保护在实际运行中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如何理解这几个问题,以使得失灵保护在实际运行中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应用。  相似文献   

11.
齐海丽 《学会》2009,(7):15-18
新农村建设是在席卷全球的共同治理模式背景下提出的。从理论上看,多中心理论为农村民间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实诉求中,农村组织的缺位使其参与更具迫切性。虽然农村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村民间组织角色发挥的因素。因此,应该从政府的扶持与支援、农村民间组织自身管理模式的创新入手,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农村民间组织,保障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发挥。  相似文献   

12.
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光芸  李建华 《学会》2009,(7):10-14,35
民间组织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发挥着作用,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支持,推动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民间组织也应加强自律,以更好地参与公共治理,从而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良好互动,实现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从建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妇女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妇女身份建构中的运作方式。在妇女非政府组织的促发下,农村妇女的身份认知已然发生了变化,而在变化的过程中,妇女非政府组织从外部到内部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劲松  孔晓丽 《学会》2009,(5):7-13
农村民间组织的生成与发育是市场经济和乡村竞争的产物,其实质是农民的组织化。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基层民主、创建法制秩序、建设和谐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民间组织快速发展,但合法性、行政依赖、内部管理不规范、准入制度过严、管理力量薄弱等相关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政策培育力度、改革登记监管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就成为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吴胜  高海虹 《学会》2014,(1):33-37
在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政府是主要的供给主体,但面对多元化的治理趋势,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而非政府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体制还不够健全,非政府组织的相关定位还不够明确,对政府部门过度依赖,缺乏自主性。因此,本文试图理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创造其良性发展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6.
仇颖 《科教文汇》2011,(30):201-202
作为公民社会的基础,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独立性的社会组织在政府失败、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开辟了第三条道路,也为公众参与带来了希望与生机。分析公众与社会组织互动的意义,探讨二者互动的方式,以推动公众与社会组织之间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化的互动效果。  相似文献   

17.
郭华  李庚伦 《学会》2012,(2):10-15
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民族地方自治、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地区改变贫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促进民族文化事业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近年来民族地区文化领域内的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部门在发展民族文化方面无暇顾及亦无力顾及的领域,本文以元江哈尼族文化学会为例,展开分析本土非政府组织在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李仲超 《学会》2011,(11):23-26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过分依赖以政府为主体。本文通过对非政府组织特性的分析,阐明了其特性与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基础关系,提出非政府组织参与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应规范和标准化,对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建设,促使食品安全预警成为全民的行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向加吾 《学会》2011,(5):3-8
基本属性、公共义务与资源约束成为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逻辑起点,承担公共责任是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落实公共责任存在着法律、法规、政府规制、社会监督、自律机制等方面的困境。我们应从完善法律框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多元监督、注重内部自律等方面来突破困境。  相似文献   

20.
吴光芸  赵昕宗 《学会》2014,(2):5-11
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协作、互助和共生的重要途径,其发展依赖于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一是基于村庄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认同的信念、价值理念、信仰而形成的关系型社会资本.二是由政府外部导入的制度型信任、正式规范及政府促成的组织网络等组成的制度型社会资本.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一是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不足.政府往往过多地介入到农村合作组织的日常经营决策中,忽视了为农民合作组织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二是关系型社会资本的弱化.乡村社会中尚存的传统社会规范、民间舆论、熟识信任、身份认同、父老权威以及乡村社会纽带等基于血缘和地缘而形成的关系型社会资本日趋弱化.因此,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长远发展依赖于关系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有效融合:一方面,政府要培育制度型社会资本,加强制度供给;另一方面,引导和利用乡村社会网络、共同规范、信念等关系型社会资本促进关系型社会资本与政府外部导入的制度型信任、正式规范等制度型社会资本的融合,推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