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是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关键性因素。电子政务网站分为核心政务网、政务专网及外网三部分。本文以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模型为依据,对该模型中不同网站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阐述电子政务的概念、意义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今电子政务系统的缺陷,提出电子政务系统应包括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系统接口三个组成部分。要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管理,特别是政务内网和外网的数据交换要通过摆渡进行,希望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现由”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涉及改革问题:一方面是管理,一方面是服务,这两个目的不能达成,真正的电子政务就实现不了。可以说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府行为的改变。因此,政府在现有体制条件下还要考虑到行政机构体制改革后政务流程再造(Govem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GPR)的问题。GPR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的建设应该以GPR为主线,按照朱镕基同志提出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要与政府职权能转变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有效推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石进  南霞  刘千里 《现代情报》2019,39(6):111-119
[目的/意义]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部门协作日趋频繁,政务数据共享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政务数据共享方式主要基于统一的数据中心,然而这种模式未能充分考虑部门权限、安全性等因素,使得政务数据共享仍然困难重重。[方法/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总线结构的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模型,模型使用统一的数据、接口、资源目录标准以及自主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模型,以期为政务数据共享提供支持。[结果/结论]相对传统的政务数据共享模型,该模型灵活的权限管理和统一的标准既可以较好地保障数据安全又能防止利益冲突造成的信息壁垒,同时又可以大大降低共享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5.
汤志伟  李洁  韩啸  邹叶荟 《现代情报》2016,36(11):76-81
本文借助生态位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通过问卷调查采集经验数据测量用户使用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以及政务微信后需求获得满足的情况,基于此,比较分析3类政务服务平台的优、劣势和相互关系,并提出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策略。研究发现,在这3类政务服务平台中,政务微信最符合当下用户的使用需求;但用户对政务微博的使用更有深度,而政府网站在前两者的冲击下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对此,一方面应采用生态位泛化策略,重塑政府网站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从“重建设”走向“重运营”,协调三者的发展,提高电子政务整体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政务流程定义和特点的基础上,对政务流程进行结构化分析,抽象出政务流程的基本组成要素,进而对政务流程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并定性地分析了政务流程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则。  相似文献   

7.
界定了受托责任的概念内涵;阐述了受托责任、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电子政务和受托责任的政务公开模型和评测指标体系,并对样本的选择、数据来源和评测步骤进行了说明。以辽宁省14个大中城市为对象进行了公开度测评和比较研究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把握电子政务的基本特征,全方位开展电子政务;明晰电子政务与相关概念的异同点,避免产生工作中的混淆;在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同时注重观念的改造;处理好信息公开与网络隐私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业界普遍认为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只有解决了各政府部门办公、公文流转等具体应用.才能最终完成电子政务的建设。以政务为核心的思路作为指导,没有形成一种统筹全局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可以说,电子政务以应用为核心的思路已经走到了头。只有转变思路,才能在今后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政务流程再造(GPR)的理论,探讨了GPR的内涵、特性、指导思想以及基本原则,分析了GPR实施过程的策略和系统模型,通过对GPR的研究为政务流程再造和电子政务提供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政务智能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从政务智能的发展历史入手,总结了政务智能的概念、内涵及其核心内容;通过对政务智能本身发展特点及对商务智能的分析,提出了集成化的政务智能体系架构和政务智能技术架构,并对政务智能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这些技术包括: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知识管理,政务信息门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