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自1950s以来大规模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坡面、沟道的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过程等,改变了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时空分配格局,在土壤保持、粮食供给、水文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贡献。本文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发展演变,阐述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水土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探讨了新形势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加强维护和管理,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时空配置,以维护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维持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四年水土流失径流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分别建立了坡面和小流域土壤侵蚀量预报模型 ,并对模型计算精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豪  付晓刚  宁楚湘 《大众科技》2009,(6):124-126,115
依托陕南地区坡面径流利用技术项目,针对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效益评价方法的现实,借鉴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理论,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效益分析评价的层次递阶模型,经过筛选和分析,建立了一个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类共11项评价指标的体系。分析计算出各指标对总目标即综合效益的权重,建立了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经项目区内白河县马利沟小流域实例验证,证明了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袁嘉祖 《资源科学》1988,10(2):55-59
一、前言 黄土高原是严重缺水的地区,水资源少,而且地表径流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修建水库调节径流是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河流多沙,径流含沙量高,输沙量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严重,效益急剧下降,部分水库短期内效益完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研究乌拉盖水库工程新建坝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坝基渗漏、坝基渗透稳定、坝基稳定进行了科学分析,对不良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处理措施,提出了坝基持力层和计算了临界水力坡降.为该工程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研究乌拉盖水库工程新建坝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坝基渗漏、坝基渗透稳定、坝基稳定进行了科学分析,对不良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处理措施,提出了坝基持力层和计算了临界水力坡降。为该工程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全面评价该地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以野外站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利用多种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地块—小流域—行政区和典型生态工程—典型样区—侵蚀和地貌区等不同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范围明显缩小、水土流失程度显著减轻,区域生态状况向良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局部地段(如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据此,从该地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重点、监督和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该地区生态工程后期建设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砒砂岩区不同柠条配置模式对坡面水蚀过程的影响,本文通过径流小区野外放水冲刷试验,从水蚀特征和能量角度,分析多冲刷强度下坡面径流的时空动态特征,对于砒砂岩区人工植被的生态恢复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果表明:(1)各冲刷强度下,不同柠条配置模式初始产流产沙时间、平均产流产沙速率都呈GL(无灌木)>SU(坡上)>SM(坡中)>SL(坡下);(2)各柠条配置模式,土壤剥蚀率与单位水流功率、弗劳德数呈显著正相关,阻力系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3)各冲刷强度径流能耗与土壤剥蚀率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且配置位置越靠下,对径流侵蚀能量的削弱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问题,结合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思路,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鄱阳湖及五大支流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形式揭示了鄱阳湖及其五大支流CODMn时空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鄱阳湖水系CODMn变化的主要两个特点:①CODMn呈季节性变化;②流经城市地段后,水体CODMn值将升高。通过对CODMn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从地表径流、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点源、水土流失面源等方面的影响解释了上述特点。  相似文献   

11.
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加剧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本质即是水蚀导致的土壤侵蚀产沙。研究侵蚀产沙的影响因素,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采取有效办法减少或遏制侵蚀产沙的发生已刻不容缓。文章从降雨强度、坡度、坡长、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上方来水来沙以及径流等因素分别论述了各因素对侵蚀产沙的影响;深入研究某一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提出该地区的侵蚀径流关系,对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城水系疏浚工程符合临泉县城市总体规划,本文对环城水系疏浚工程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国务院把黄河水系水土流失严重的无定河流域、三川河流域、皇甫川流域、定西县、辽河水系的柳河流域、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流域和长江葛洲坝库区、江西兴国县等八片,列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经第一期工程实施6年来,已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万km~2,占八  相似文献   

14.
植被护坡是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原理稳定边坡,控制坡面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文章阐述了植被护坡作用机理及植被护坡设计原则,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植被护坡技术要和传统的边坡加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二者各自的优点,建立既稳固又有生态效应的防护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于类似于区域降雨,径流与水土流失上的研究,一般都要进行实践试验,建立在科学的数据之上的结果,往往可以最有效的让我们去理解区域的自然。文章首先对于实验开展的区域选择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讲解了如何进行检测和试验,然后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再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区域降雨径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找到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找到科学的对策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有着一定的遏制作用,值得我们去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6.
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带给人民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很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问题。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如何避免水土流失、避免环境遭到破坏始终是值得深思值得考虑的问题。为了水土保持施工方案的顺利进行以及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我们有必要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水土流失情况预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水土流失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应用这几个方面重点分析和重点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对水土保持施工方案的工程设计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顺利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16)
作为保障居民用电最基础的工程,新建住宅供配电工程建设与维护技术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应该以新建住宅结构作为基础,将供配电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各个方面的建设投入。本文立足于新建住宅供配电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对其建设与维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公路相关方面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周边景观建设,对于改善公路周边的环保,对于促进司机驾驶质量、运行效率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1、路堑边坡常规工程设计方面仅单纯从坡面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对各类路堑边坡实施工程防护及处治。对于较低路堑边坡,采用较缓坡率,设护面墙;对于挖方高度大于20m的边坡,当高度有限时,通过放缓边坡坡率、加大边坡平台、加强坡面防护等措施稳定边坡。若山地高度太大,采用锚杆结合挂网喷射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护面墙等方式加固边坡;对于滑坡地段,采取抗滑桩及锚杆防护或采用台阶式多级边坡、预应力锚索防护或锚钉(锚杆)挂网及护面墙等防护措施。 2、常规边坡工程设计实施后所产生的问题工程施工前期,部分路段按路堑边坡一般工程处理设计,进行坡面防护。由于初期设计思路单一、简单,未综合考虑工程防护与环保绿化、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未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立足黄土高原,面向黄河中游,开展季风区地球关键带和地表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在科学上为世界地球关键带科学作出突出贡献,在服务国家需求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黄土高原关键带站提出了黄土关键带形成演化的“季风控制论”,重建了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查明了黄土关键带形成演化的气候背景;重建了过去500年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序列,揭示了黄土高原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诱因及特点;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作用机理,阐明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与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黄土高原关键带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框架;深入开展了黄土高原多尺度水土过程及其对重大生态工程的响应研究,阐明了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过去60年径流输沙和水沙关系的时空尺度特征与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水分与区域气候、土壤和植被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生物和工程治理措施的环境效应;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20.
胡雅杰  董阳  郭映  党慧慧  董军  魏国孝 《资源科学》2014,36(10):2038-2045
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径流量小,水资源总体相当匮乏,准确掌握区域内径流情况对科学配置稀缺的水资源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中部马莲河上游的环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SWAT模型进行径流模拟研究,并结合1980-1990年的径流实测数据校准和验证模型。分析显示:1采用30m精度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比用90m分辨率DEM数据获得的河网更精细,而模拟误差较小;2子流域划分水平对径流模拟有一定的影响,当子流域划分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径流量趋于稳定;3通过调整模型中敏感性较高的参数率定模型,使得校准期和验证期月均径流深Re均小于10%,R2分别为0.893和0.822,Ens分别为0.89和0.82,SWAT模型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