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在20世纪早期的公司治理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公司的股权结构是高度分散的,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被视为公司最关键的代理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司股权不是高度分散,而是相当集中的,公司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公司的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掠夺才是现代公司最核心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产生及对公司投融资政策和治理效率的影响,认为股东代理问题从两方面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且存在一个最佳的控股股东持有股份.要减轻股东代理的负面影响,需要对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产生及对公司投融资政策和治理效率的影响,认为股东代理问题从两方面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且存在一个最佳的控股股东持有股份。要减轻股东代理的负面影响,需要对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股东质询权的基础依据是股东的资格,直接依据是股东的知情权,最终依据是股东的监督权.股东质询权的行使原则是诚信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我国新公司法规定的股东质询权制度需要细化和规范,尤其是需要完善保障措施和救济措施,以求得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和禁止质询权滥用之间求得平衡,并且最大地发挥公司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股改前,控股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缺少相同的利益基础,公司管理是为了实现控股大股东的利益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股改后,两者有了相同的利益基础——股价,公司的各种管理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实施能够更有效地达成企业的目标——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或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投资者也应转变投资理念,做一个价值投资者。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了中小投资者与股市之间的博弈过程,旨在阐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2—200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和其控制公司的资产规模越大,则越偏好于利用更多的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同时也存在利用关联交易“隧道挖掘”上市公司的行为;(2)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可以抑制关联交易规模;(3)董事会规模对关联交易和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4)公司设置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行为的监督不明显,但初步显现对提高公司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国有控股公司"分级代理",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为中央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两类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存在差异,中央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主要代理问题存在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地方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存在于控股股东与经营者之间.这一研究结论的政策意义可以概括为:对于不同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从维护投资者权益和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出发,按照法定要求将自身财务经营等会计信息情况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告。其目的是保证所相关的信息得到公平的披露,减少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市场运作的透明度,保护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10.
庞梅 《科研管理》2008,29(4):48-54
摘要:无论是在股权分散的英美国家的公司中,还是在股权集中、存在控股股东的欧亚大陆和东亚国家的公司中,股东权益的保护都是公司制度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股东权保护演进历程的比较,法律的作用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法律保护股东权利的有效途径是强化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我国《公司法》的修订、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回应了股东权保护的迫切需要,顺应了股东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银行组织治理的特征,本文建立了一个治理制度变革的理论模型,探讨银行股权国际化与治理制度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控股股东与非控股大股东之间的有效制衡关系是实现银行治理效率的有效安排;只要外资股权的制度质量高,并且股权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超过一定的域值,就可以实现国内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创新演化。为确保银行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探索中国特色的银行业公司治理模式,监管层可以增加外国股权投资者的制度质量评估,适当提高持股比例、延长持股年限,促使战略投资者与国内银行形成长期的战略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潘鹏杰  周方召  范德成 《预测》2012,31(3):30-35
基于2002~200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发现最终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能够起到促进公司经理人薪酬—绩效敏感性的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现金流权对公司经理薪酬—财务绩效的影响较大;而民营上市公司中,现金流权对于公司经理薪酬—市场绩效的影响更大。此外,投资者法律保护和公司绩效交互项变量对于经理人薪酬影响是正向的,但不显著,这说明投资者法律保护对于促进经理人薪酬—绩效激励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  相似文献   

13.
配股融资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小股东设置的“再融资陷阱”。揭开大股东虚伪的面纱,从全方位透视“再融资陷阱”,并分析其背后的根源,提出对治理这一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芳 《软科学》2007,21(6):50-54
从代理理论出发,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5年研发数据,对公司控股股东特征与公司研发投资之间的相关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研发投资强度之间呈"N"型关系,而控股股东性质不同,其对公司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也不同,对上市公司研发投资强度的激励效应由强到弱的股权性质依次为:私有产权控股、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浪潮中,中小投资者保护再次成为证券监管研究热点,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也是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中外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趋同性特征:监管取向明确化、监管主体专门化、监管依据危机推动化、监管流程规范化、国际监管合作化,对比中外中小投资者保护在监管模式、监管客体、监管依据、监管环境、监管效率这几个方面的差异性,为完善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提供有益的国际经验借鉴,旨在从重塑监管主体、规范监管客体、完善监管依据、净化监管环境,重塑监管取向五个方面探寻强化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取向,积极完善、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长效机制,对提高我国证券监管有效性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强我国证券市场诚信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创新需要创业投资的支持,而创业投资的发展又离不开证券市场。目前证券市场的诚信问题非常突出,应当加强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一是设立蓝带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二是促使股东觉醒,加强股东治理;三是落实诚信责任,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四是加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五是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7.
邬德 《今日科苑》2007,(24):105-107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公司权力的配置,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护公司股东的权益,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本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阐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既需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也需要监管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指引配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链结与互动的思考,认为国有控股企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必须二者并重.要在国有控股企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改变国有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改变"一把手"集权制,由所有者决策、参与并在所有者监督下,塑造出国有企业公司负责任的主体.同时为改变国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中出现的"弱独立性-强控股股东控制性"的状况,应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为避免监督机制上的功能冲突,可考虑取消监事会制度.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风险管理制度,则应建立内部动态风险预警体系和约束规范机制,建立企业风险基金,把授权授信作为企业风险监控的重点,使企业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9.
吴剑峰  杨震宁 《科研管理》2014,35(12):54-61
技术创新文献对政府补贴究竟是激励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尚无定论。本文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一个权变的观点,即认为政府补贴能否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是企业管理层和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两权分离);另一方面是企业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两权分离)。本文对2008-2011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电子、制药和信息企业创新绩效(运用随机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与其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企业CEO两职合一、控股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对政府补贴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政府的研发补贴政策和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居桐 《今日科苑》2010,(16):275-276,272
消费者和经营者是市场主体,两者利益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对立。由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信息偏在,致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权益易被经营者侵害。为了保障消费活动良性进行,法律特别赋予消费者享有知情权。然"徒法不能自行",对保护消费者权益负有特殊责任的司法机关在民事审判中应防止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弱化,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