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如何科学而有效地获取真实的网络民意进行了研究。认为收集网络民意要注意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人为的信息过滤、匿名制带来的不负责任言论等三个因素,同时要注意识辨难于分辨的“软文”和“网络推手”两个陷阱;着重分析了主动设置平台和广泛收集两种网络民意收集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作为中国执政生态的新事物,以其方便快捷的方式引起政府高层的重视,成为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载体。概述了当前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分析了网络问政存在的不足,并从制度建设和网站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非平等性的根源所在——数字鸿沟。论述了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平等化、消弭数字鸿沟应坚持的原则,即政府主导原则、竞争原则和普遍服务原则。提出了消弭数字鸿沟的基本路径:应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消弭数字鸿沟奠定经济基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消弭数字鸿沟创设基础保障;推动教育公平化发展,为消弭数字鸿沟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网络问政是网络参与型、互动型的政府信息化阶段的突出标志,是电子治理模式的一种体现。中国的网络问政可分为领导或者官员推动的姿态型网络问政、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的引导型网络问政以及由于舆论或者网络性事件导致的压力型网络问政三类,其中,领导型的网络问政受制于个人的认识,缺少制度化的安排,因此作用有限;引导型的问政是制度化的安排,因此比较规范,但由于受后台业务整合的制约而难以保证成效;压力型的问政让政府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这一类的网络问政考验着政府的智慧。面对网络问政的挑战,政府需要充分把握网络媒介的差异及网络生态的趋势,探索制度化的网络问政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利  王欢 《现代情报》2013,33(12):26-31
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独特的传播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掌控社会舆论的局面,并日益发展成为公众表达和建议的平台。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又丰富了公众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的渠道。由此,在各种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问政成为公众表达民声,政府听取民意的重要方法。网络问政虽然带来了一些实际效果,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广东网络问政范式或许为中国网络问政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发掘网络问政的优化策略而使网络问政长久持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6.
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伟贤  王涛峰 《情报杂志》2006,25(5):109-111,108
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对1997年~2004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数字鸿沟”的最重要因素;信息资源虽然对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但是它是我国数字化的基础平台;科教投入和人才结构关系到我国国民接受信息的能力,从而影响我国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7.
为了回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是否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个问题,本文运用一项在2019年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全国性调查数据考察了电子商务对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商务显著提高了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说明电子商务的使用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又产生了返乡创业者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增强信息获取优势、扩展市场性关系网络和风险承担能力来提升返乡创业绩效。另外,电子商务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型及以上规模企业以及第一和第二产业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作用更大。有关部门应继续鼓励互联网技术创新,扩大中西部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电商培训力度,以缩小不同创业者群体、地区、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8.
当前社会急剧转型而次生的社会风险日益加大,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新型危机不断地敲击传统的治理模式与结构。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必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归结定性。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身也出现了新的一些变化,如敏感群体倾向、网络群体意识兴起、监督功能放大、社会动员能力增强等。这些变化需要政府管理在治理思维与治理方式上进行创新,如树立危机公关的意识、主动建立网络互动机制、完善网络民意的研判机制和协调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缩小数字鸿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单介绍网络信息无障碍和网站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如何缩小数字鸿沟.重点论述网站无障碍设计在缩小数鸿沟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通过网站无障碍设计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青少年和中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残疾人和健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数字鸿沟"分析与数字援助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豪迈  白庆华 《情报杂志》2007,26(3):101-105
论述了电子政务“数字鸿沟”及“数字弱势群体”,分析了电子政务“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影响,提出了通过数字援助政策来促进“数字建设”,进而消除电子政务“数字鸿沟”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邵波 《情报杂志》2005,24(10):86-88
明确了数字鸿沟与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关系,以中国内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为例说明数字鸿沟的现状,并对其形成原因及后果进行分析,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数字鸿沟,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缩小、跨越甚至消除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2.
公益类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国的信息传播与数据共享中地位举足轻重。20世纪90年代,数字鸿沟问题最早在美国引起关注。1995年,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简称NTIA)发布的《在网络中落伍Ⅰ:一个关于美国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有”和“没有”的调查》表明,美国已经意识到并着手研究数字鸿沟问题。随后,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又陆续发布了《在网络中落伍Ⅱ:数字鸿沟中的新数据》(1998)、《在网络中落伍Ⅲ:定义数字鸿沟》(1999)和《在网络中落伍Ⅳ:走向数字包容》(2000)。这些报告通过对美国互联网接入和电话接入的数据分析,认为导致美国数…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网络问政的内涵、意义及其现状;分析了网络问政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和网络问政对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作用;提出建立以加强组织领导、畅通问政渠道、培育网络文化、完善法规体系、推进信息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问政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它给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带来了正效应:使社会权力结构由“科层式”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一定的负效应:网络政治参与由于缺乏规范,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化;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此外,网络政治参与还会加剧“群体极化”现象。为此,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数字鸿沟"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中国国内的东西部之间。西部大开发应在充分肯定“数字鸿沟”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实现既缩小“数字鸿沟”,更缩小“贫富差距”的“双缩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便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本文主要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和研发中的信息伦理失范及其治理问题。指出大数据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异化、数据权利、信息隐私和数字鸿沟等网络信息伦理问题。最后,从伦理治理的角度出发,文章提出了一组促进和谐信息社会有序运作的网络信息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全媒体时代出现与网络问政兴起的缘由、背景、意义和作用,以及相关的概念和要素;论述了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现状和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广东省的网络问政模式为典型案例,总结了网络民主发展的新鲜经验,并探究了网络问政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8.
面对数字鸿沟 编织员工知识网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郑亚琴 《现代情报》2002,22(7):159-161
面对数字时代的两极分化,我们的观念应由“知识就是力量”转向“知识共享就是力量”。作为21世纪的图书馆员必须将普及IT知识、编织新知识网络和进行终身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弥补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成为面向世界、面向信息市场的知识型员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伟贤  王涛峰 《情报科学》2006,24(10):1461-1465
“数字鸿沟”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全球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群体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差距。本文主要运用指数法对2004年我国网络可接入性、网络利用、网络意识、网络外部环境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来对我国区域“数字鸿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网络化水平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的网络化水平指数位居前列,而西藏、青海、海南、内蒙古、贵州则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网络化水平指数的差距正是我国区域间“数字鸿沟”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科技的进步,公民民主意识的日渐觉醒,以及政府吸纳民意以实现决策科学民主的需要,使政务微博迅速发展起来。文章以政务微博为考察对象,从微博问政产生背景出发,阐述其对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结合微博问政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包括提高参与者素质、推进法制化管理、构建电子政府等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