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新形势下“网络问政”的社会影响力、认同度,以及不同人群对于网络问政的看法与意见,从而找到促使“网络问政”工作链条连贯、持续、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本文就广东省惠州市网络问政平台运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伪民意冲击民意真实性、党政官员问政能力不足、数字鸿沟的存在对网络问政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造成不良影响等三个方面;并为此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应在提高自身网络执政能力的同时,建立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加大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公民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进而消除数字鸿沟,多种措施并举,使网络问政制度化和常态化。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的高层越来越关注互联网发展、利用和管理的视野和进程。阐述了关于互联网的政策方略:①重视网络民意,并注意甄别和引导民意;②维护主流意识,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③探索网络管理,谨慎对待网络实名制,在兼顾平衡中有限尝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分析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参与主体在形成、传播、反馈等方面的行为,试图揭露“被民意”的网络舆论面纱下利益主体间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并对达到制约与平衡后的网络舆论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化推动了网络民意的表达主体、方式、工具、指向、依据等分化,而分化趋势使得网络民意识别、响应、引导、评价更加困难。因此,政府等主体需避免网络民意走向恶性分化并建立针对网络民意的多元性、复合化、分层次的响应体系。  相似文献   

5.
网络问政作为中国执政生态的新事物,以其方便快捷的方式引起政府高层的重视,成为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载体。概述了当前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分析了网络问政存在的不足,并从制度建设和网站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凤飞 《情报科学》2000,18(12):1116-1117,1135
本文提出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将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并提出开展这一工作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和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孵化器“内网络”的构建和扩张,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发量表,通过收集的数据,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孵化器“内网络”构建和扩张的内因。研究表明,孵化器“内网络”的构建和扩张源于五个并列的因子:在孵企业间的信任,在孵企业资源集聚,在孵企业战略性网络参与,孵化器的组织构架和运营机制,便利和完善的孵化网络。通过ANOVA分析的LSD法对各因子的强度进行比较发现:“孵化器的组织构架和运营机制”这一制度层面的因素是“内网络”最有力的成因,而“在孵企业间的信任”这一缺乏制约和监控的因素最不被认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研究网络谣言民众关注点是网络谣言识别的基础工作,为识别、分析、研判、预警网络谣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按照研究范式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提炼出以"情绪宣泄"为核心的12个民意关注点,分析和总结新冠肺炎网络谣言民意关注点的演化过程.[结果/结论]根据民意关注点在演化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互联网中,往往是由节点表示网站,节点之间的边表示两个网站之间有物理链接。由于直观的反应了网络状态,这种网络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当研究一些基于网络的高级应用如探讨用户访问网络、在各网站间的分布情况时,传统的互联网有其局限性。本文尝试研究不同网站之间的共同用户如何进行“网络迁徙”。我们使用爬虫搜集网络中的信息,构建了一个“用户迁徙”网络:网络中的节点代表网站,两个节点之间有边表示在一段时间内这两个网站有相同的用户访问,节点之间的权值代表了一段时间内可能访问这两个网站的共同用户的数量。这种用户迁徙网络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互联网中用户的兴趣分布,而且还可以作为研究平台广泛应用于搜索或者网络广告投放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2011,(10):I0003-I0003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政治领域带来的新问题促成了互联网政治研究的兴起。互联网的开放特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封闭的政治空间。一方面,公民对网络可能带来的政治参与机会有着强烈的期待,互联网正在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空间;另一方面,国家权力机关和各级政府部门也在试图通过网络了解“民意”.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意在当代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民主国家,网络民意是政府决策与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而非理性的网络民意表达显然无法达成理智而明确的选择。消除网络民意非理性表达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媒体与公民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强化其公信力,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谣言传播,通过立法规范与引导网络言论;公共媒体应该呈现多元的话题与观点,避免群体极化导致的非理性;公民应自觉培养公民意识,每个理性的意见表达者都应在公共精神的指导下,以理性地表达与策略性妥协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共同评论关系构建共评网络,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探索高效挖掘社交媒体中主流网络民意的方法。[方法/过程]按阶段梳理社交媒体用户共评关系并构建共评网络,综合利用K核分解和核塌缩分析识别核心评论用户群;以核心评论用户群为目标分析对象,从主题和情感两个维度构建主流网络民意的表达,并分析网民讨论热点及情感分布的综合演化过程;利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相关热门微博的评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共评网络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出社交媒体中的核心评论用户群,其拥有结构稳定且联系紧密的共评关系;聚焦于核心评论用户群的评论内容,即可实现主流网络民意的高效挖掘,准确呈现出网民主要诉求和情感的变化特征;实证结果与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的应对实情和网络舆论走势基本契合,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黑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以谋取不正当或非法利益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毒瘤”,有着相对明确的特征、自身特殊的运作过程和利益链条,会从多个方面危害到网络社会的良性有序发展,其产生有主观、技术和制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驱动。要对网络黑社会进行有效的治理,不应该简单采用“打黑除恶”的运动式治理方式,而应该从中国网络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一整套行之有效、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抗震救灾凸显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形象。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如同水与流、形与影。传统信任文化裹挟的汹涌民意,在救灾捐赠这个特殊的接骨点上,将民企的社会责任与形象品牌,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民企良心在现代传媒的聚光灯下被一再地展现和拷问。救灾捐赠中民企形象的重塑,应当以人为本,应当注意传统信任文化的影响,应当注意网络捐赠的“策略”,还应当注意“另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国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推动了重大公共决策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传递原生态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参与拓宽了公共行政活动的空间,带来了新的行政生态环境。但同时,网络舆论又出现了谎言等误读公共信息的网络舆论“泡沫现象”,这无疑使政府的责任更加艰巨,促使政府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因此,网络参与的发展必须引起政府管理者和公共管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关注网络参与,研究理性网络参与对构建良好政治新生态以及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与变革。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17.
论WTO+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的两个转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WTO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的两个转型即期刊编辑的转型和办刊模式的转型作了探讨。新时期的期刊编辑不但是“书虫”还应是“网虫”;不但要精通“国语”还应掌握“国际语”;不但是编辑家还应是社会活动家。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应从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型;从编辑部向杂志社转型;从本位主义向集群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个人学术影响”及“个人学术影响的网络查证方法”的概念,简要论述了利用网络查证与评价个人学术影响的一般方法及网络查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着重介绍了一些我国常见的查询、验证和评价个人学术影响的中外文网络资源及工具,对于帮助人们实现个人学术影响的网络查证具有较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泄愤”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C地城管打人这一个案进行研究。网络泄愤具有参与地点的虚拟性、表达方式的符号性、泄愤方式的暴力性与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四个核心特征。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溢出效应”与网络空间的公共性是网络泄愤出现的主要原因。网络泄愤分为动员型与非动员型两种形态,前者包括人肉搜索与围观、恶语煽动、网络口号;后者包括辱骂性言辞、关联性叙述与戏谑性反讽。从社会稳定、司法公正、个人权利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泄愤的限度与政府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概念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秀 《情报科学》2005,23(1):26-28,33
本文广泛收集和整理当前流行的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各种定义,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