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从中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界定出发,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价及其相互交叉分析,对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结构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给出了中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自然岸线格局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自然岸线格局区域的人均GDP、人口密度、国土开发强度、城市化比重等指标都远高于城市化格局区域,是"四大格局"中全国经济和人口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城市化格局首选开发适宜度高的区域,而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具有明显保护指向性,其大部分区域为适宜度低的区域。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的资源环境超载状况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靖江市长江干流岸线评价与开发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是重要的生命线。地处水陆交错带的长江岸线,不仅要承担多种功能,而且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靖江市长江干流岸线实际情况,文章通过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评价单元,对其岸线资源条件及其生态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对岸线资源的评价,主要从港口布局对岸线资源条件的要求入手,选取岸线稳定性、岸线前沿水深两个评价因子,将其划分为一、二、三级;对岸线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是将港口开发作为影响岸线生态系统的外来干扰,综合考虑岸线承担的各种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选取水质敏感性、河势稳定性、景观美学等3个评价因子,将其划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3个等级;最后综合考虑岸线资源条件及其生态敏感性,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提出靖江市不同岸段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辽宁海岸带重点生态空间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传胜  朱珊珊  党丽娟 《资源科学》2014,36(8):1739-1747
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环境容量较大,现已成为全球经济、人口的集聚之地。海岸带同时具备交通运输、旅游休闲、生物物种栖息地等功能,其资源环境的开发逐渐加剧了对生态空间的破坏。本文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空间类型划分的方法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辽宁省30m格网的DEM、沿海各县市区土地资源大调查的生态类用地、《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等数据,对辽宁省海岸带陆域、海域生态空间进行生态重要性和环境胁迫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岸带重点生态空间的类型划分。研究结果显示,辽宁海岸带被划分为4类重点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河流湿地保护与环境治理、海岛海岸保护与侵蚀防治。研究成果为规范沿海各类开发活动、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以及编制沿海各地区相关规划和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开展在不同尺度下对生态空间的划分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飞  陈江龙  朱红云  金志丰 《资源科学》2010,32(12):2364-2370
本文以经典的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分析了岸线资源的自然禀赋、岸线区位条件和岸线产业集聚外部性等表征岸线宜港空间成本-效益因子对岸线级差地租的影响,形成了基于级差地租理论的岸线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和开发与保护目标协调化的原则,以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首先甄别出镇江市岸线资源级差地租为零的岸线,并对其余岸线进行了分级评价,将岸线段依据开发价值进行排序,排序靠前的岸线段近期是建设开发和优化配置的重点,而开发价值较低的岸线段则应留待自然经济条件改善后进行开发利用。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镇江市岸线资源利用的时空系列,将为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与绿色发展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开展了大量关于长江产业带建设、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长江黄金水道航运与港口布局、岸线资源评价与利用、空间功能分区管控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也长期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决策咨询和规划编制,为长江经济带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产业转型发展、交通航运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分工协作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欧维新  龚佳莹  叶丽芳  孙小祥 《资源科学》2010,32(11):2107-2114
湿地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实质是人类在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利用上的冲突,湿地系统生态经济功能变化的动态评价,对协调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冲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生态位理论,界定了湿地功能生态经济位的内涵及其在湿地管理中的意义,构建了湿地功能评价的生态经济位评价模型,并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盐城滨海湿地系统经历了生态功能不断降低甚至丧失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且这种变化还在延续;②盐城滨海湿地系统在生态和经济功能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边界,在湿地资源的利用上,不存在适宜开发的湿地功能过渡地带,表明现有的"滚动"开发模式不是以湿地功能为导向,而是更多地依据开发通达度、开发成本等其它因素;③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矛盾,需要有科学的湿地功能区划工作来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相似文献   

9.
张淑敏  张宝雷 《资源科学》2016,38(5):837-846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同时也对开发的后续适宜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分析国土开发适宜性时空格局变化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选取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的2006年、2009年和2012年为时间节点,在开发约束、开发需求及水平、开发潜力三个准则层上,构建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聚类方法进行评价,并以县级为单位探寻区域发展战略对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2年黄三角国土开发适宜性较低,评价值为0.363,开发约束、开发需求及水平、开发潜力评价值分别为0.223、0.081和0.059。从空间分布上看,东营市开发适宜性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开发适宜性最低;②2006-2009年,虽然黄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受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逐渐降低,但开发利用程度减弱,发展潜力也变弱,总体上开发适宜性减弱。国家战略实施后,黄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有所加大,但开发需求增强,同时开发潜力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开发适宜性出现增加趋势。这也警示政府在今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0.
曹靖  张文忠  刘俊杰 《资源科学》2020,42(2):262-273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有助于保护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重要生态区域和自然资源;引导城市高效、有序开发建设,防止城市低效蔓延;优化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本文基于经济与生态双重视角定义了一个建设适宜性指数,通过计算用地单元建设适宜性指数,并设定决定是否纳入开发边界内的适宜性指数阈值,对广州市番禺区这一典型大都市边缘城镇的开发边界进行了划定,在建设用地规模保持不变、有所增加、有所减小等3种不同发展预期下,得出了3种相应的划定方案。结果显示:①番禺区建设适宜性指数较高的区域与现有建成区吻合程度较高,包含了位于番禺区东北部、西部部分尚未开发建设的战略储备用地。建设适宜性指数较低区域主要包含了山林、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永久基本农田等;②开发边界划定结果中生态廊道体现明显,将番禺区建设用地分隔为若干组团,且连片的建设用地中有足够的“生态留白”;③开发边界划定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存在一定差异,这有助于引导优化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3种不同发展预期下开发边界划定方案的差异主要在于对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同时较高或较低的用地单元的取舍。大都市边缘城镇由于其自身特征,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时应兼顾引导、保护和优化的功能。本文采用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综合考虑了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并且具备一定灵活性,适宜在大都市边缘城镇的开发边界划定中采用。  相似文献   

11.
柯丽娜  曹君  武红庆  王权明  王辉 《资源科学》2018,40(8):1645-1657
填海造陆在增加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填海造陆的监测和研究成为现实需要。本文以1991年、1995年、2000 年的Landsat TM 影像数据,2005年SPOT卫星影像和2010年环境卫星HJ-1 CCD及2014年SPOT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CA)的岸线提取方法,并对锦州湾附近海域的围填海分布、强度指数、质心坐标及其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3年间锦州湾附近海域海岸线共增加了20.07km,在1991—199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时间段增加较快;②锦州湾中部北港镇、牛营子及西海口等地区海岸线位移量相对较大,围填海强度较高;③锦州湾新增围填海面积50.67 km2,城市建设、港口用海及围海养殖用海为围填海的主要类型,盐业用海面积相对减小,未利用类型面积增加;④锦州湾围填海重心总体往东北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12.
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也为湿地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滨海湿地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围绕我国滨海和河口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陆-海相互作用过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主线,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控制试验,量化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明确了水文过程与水盐运移对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构建了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健康滨海湿地"理论与技术模式,研发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实现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丰富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海湿地生态学。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弥补了我国特别是北方河口三角洲湿地长期观测研究的不足,也使得黄河三角洲站成为国内外无可替代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为提升我国滨海与河口湿地研究的理论水平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动力引擎"的角色,与此相应,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广泛而深刻,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自然岸线消失和破坏的速度惊人、程度严重,围填海愈演愈烈,急剧的岸线开发和扰动过程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问题,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乃至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文章概述了过去近7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的过程特征,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点和策略,包括:加强以海岸线为重点的海岸带监测、观测和科学研究;加强自然岸线的保护力度,优化人工岸线的开发利用;开展"恢复中国的河口"行动,维持和强化河口的水文与生态连通性;以海湾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海湾分类管理促进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已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风险。文章通过对海岸带湿地退化多重因素,如海岸带围垦、城市化发展、海岸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及海平面上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适应我国海岸带地区发展特征的"与自然共建"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本有效评估及补偿、湿地综合监测等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海岸带地区科学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因子、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异质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重要区域,分析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监管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对已有三级生态区划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以中国县城尺度为最小区划单元,采用空间叠置的方法,综合中国土壤侵蚀模数、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环境问题(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将中国分成33个水源涵养功能区、57个水土保持功能区、19个防风固沙功能区、11个沿海防护功能区、62个产品提供功能区和8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并概述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布特征,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11-1117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等背景下,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遭受显著影响,生态脆弱性异常突出,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目前,海岸带区域相对独立发展的盐碱地农业、滩涂养殖和海洋牧场,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亟待查明陆海连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途径,采用新设施和新工程技术,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海岸带生态农牧场新模式。文章以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的典型和缩影——黄河三角洲为例,分析了海岸带资源、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海岸带区域盐碱地开发与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论述了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发展途径,以期为我国海岸带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贤斌  刘红玉  傅先兰 《资源科学》2010,32(9):1741-1745
以江苏盐城海滨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保护区湿地景观多样性和 优势度影响,并探讨人类干扰强度、湿地景观变化与核心区景观连通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①1987年-2007 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逐渐增加,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逐渐增加,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加剧;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自然湿地面积比重和景观优势性呈减小趋势,景观多样性呈增大趋势,缓冲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最显著;③盐城海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实验区之间,以及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景观生态过程和联系减弱;④随着人类干扰度的增加,自然湿地比重和景观连通性也相应下降,并且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水资源管理与节水技术、水环境治理与人类健康保障、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示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陆地生态系统修复机理与模式、面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6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究领域。期待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合作,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岸带城镇空间扩展情景模拟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岸带城镇扩展及土地利用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岸带生态安全。本文以滨海城市-烟台市为例,基于1990年-2009年间的遥感监测历史数据,将城市扩展动态模拟方法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相结合,模拟和评估三种海岸带政策管理预案条件下烟台市区2010年-2040年间的城镇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及城镇扩展导致的海岸带资源损失和区域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烟台市区未来城镇化过程加速,开发区、莱山-牟平一带区域生态风险明显加大;若不加约束将有更多的耕地资源和近岸海域被侵占;鼓励海岸带开发利用与适度围填海的城镇发展政策,加速了岸线资源的损失,使得海岸带区域生态风险增大,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海岸带保护和围填海建设监管措施,降低高强度开发给海岸带地区带来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