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济计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建立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金金 《软科学》2016,(10):53-57
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旅游经济自身特性,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是最佳研究模型;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内生技术、制度质量驱动型;旅游资源禀赋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的"截流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旅游企业固定资产的负向扩散效应远大于其直接效应。旅游专利数、地区价格水平的作用均不显著。据此,提出实现旅游经济持续、高效增长,以及区域旅游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探讨产业升级促进国民收入增长,依据创新空间、产品空间理论,运用分位数回归检验,基于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Atlas数据库1995-2018年199个经济体数据,构建创新空间、产品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实证结果显示:创新空间对经济增长相关系数为正,曲率为负,呈倒U型结构;产品空间与经济增长为负相关,产品出口均衡化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分组检验发现2007-2018年相比此前,创新空间的作用程度显著降低,产品空间的作用关系增强,发展中经济体在创新空间方面存在经济赶超的机会窗口,而且产品空间系数在0.1~0.6分位点处作用持续增加;自然资源密集型经济体创新空间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为8.74;创新空间投入与半导体产品空间产业升级形成正向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省域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信息技术及其空间网络效应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省城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省域间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信息技术发展自身的空间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显著,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提高及其网络效应作用的发挥是信息技术研究目前应该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增长,“两高一优”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但是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及发达国家相比,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效益较差。主要表现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域R&D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途径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份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我国各省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包含省份之间地理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然后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别研究了R&D投入对各省份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空间相关性,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来看,一个省份的R&D投入能够通过四条途径作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其中一条是直接影响,一条是间接影响,另外两条是通过空间溢出形成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保持高速增长,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间接地为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的利润流,推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城市居民更好地适应由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活的改变,如何改进我们的物业管理模式,是我们在新世纪当中必须得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巨大推动作用,反映了市场容量的扩大和社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本文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入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动因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要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创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机制中资本规模门槛与技术提升影响的动态视角,通过我国地区间、省际差距分析及OECD国家比较研究,运用三阶段DEA与核密度分析方法探讨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效率对我国1978~2014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资本规模存在双门槛效应,资本投入不足及过度均限制了资本积累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进而从规模瓶颈到技术提升的增长机制转型具有必要性;(2)随着我国各省份资本积累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资本规模门槛效应的限制下实现地区间劳动生产率追赶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规模门槛和技术转型引起的省际劳动生产率差距分布呈现出M型动态演化趋势;(3)技术进步是OECD国家劳动生产率在资本积累高水平下实现稳定增长的原因。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跨越规模门槛的重要途径是技术提升。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衬了贸易对我国的重要作用。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消化了国内巨大的生产能力,使我们能够持续实现贸易顺差.快速增加经济财富。目前金融危机虽然导致外需突然下降,影响了出口,但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外贸将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钱娟 《科学学研究》2019,37(3):436-449
本文通过构建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和包含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超越函数模型,实证考察中国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1991~2015年中国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和能源要素,偏向资本和能源使用、劳动节约型;要素替代弹性,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节约偏向型;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自主创新R&D的经济增长效应最高,技术改进的经济增长效应为负;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有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对我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梳理基础上,基于1993-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要素供给视角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路径.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劳动力供给的作用则有所减弱.此外,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随着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是知识技术吸收和扩散的必要条件,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以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人力资本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长期动态影响效果。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增加能长期且显著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短期促进效果相比,中长期效果更高。这一促进效果在第6期左右达到峰值。据此说明,人力资本重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本投资的优先原则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立泰  张祖妞 《科研管理》2011,32(12):126-133
本文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从劳动生产率视角,研究了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物质资本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影响显著,而人力资本集聚以及就业密度的作用尚不显著。总体上,本文验证了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存在,从而为从劳动生产率视角解释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分析方法,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势分析理论,建立势生产函数模型来测算广西科技进步贡献率。选取1991—2013年的广西数据对14个滚动经济周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自1991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说明投入要素的利用程度高于平均水平;同时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低,说明广西创新驱动的效能还有待提升,需要在保证资本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广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或劳动比率有联系的两个指标,不能单独用于说明经济效率的高低。本文把它们纳入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中进行比较,以此判断任何两个经济范畴(部门、产业或区域)之间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这个方法比全要素生产率概念需要较少的信息,并且能同时反映效率差异和要素投入的结构差异。作者提供了4个例证来说明本比较系统的运作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饶文刚 《未来与发展》2011,34(9):73-76,84
本文通过回归分析证明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投资,第三产业的增长更依赖于人力资本投入。同时分析说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由于二、三产业间的替代率较低。较低劳动生产率的第三产业仍能吸引较多的资本和劳动力,并且有很强的收入效应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选取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贸易为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因素,并假设劳动力人均产出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受教育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证研究这两个因素对人均产出的贡献。首先,确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并构建了实证回归模型。其次,测算了中国1985-2009年中国的固定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最后,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贸易都是决定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且国际贸易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渠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高素质劳动力渠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