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А.И.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以往纸载体条件下科学交流活动的现象和规律。网络媒体的出现使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模式对于目前及今后科学交流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佳宁 《情报科学》2008,26(1):53-59
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交流是基于用户创造内容、互动、分享理念的新的科学交流方式,借助于Web2.0的应用元素blog、Wiki、RSS、Tag、Bookmark进行非正式科学交流具有在线动态、多向交互、成本低、效率高和自组织管理特性.本文分析了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信息发布主体及其发布行为特征、发布内容及其正确性、信息的接收和互动方式,研究了基于Web2.0的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现代图书情报学领域内,非正式交流这一概念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尽管概念中的这个"非"字使得这种交流渠道在名分上打了一些折扣,但是,对它在科学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人们仍然是认同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非正式交流始终是科学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曾经起到过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科学交流的基本形式及其发展概况,认为科学交流有口头交流、印本文献交流、电子文献交流等基本形式,每种形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技术背景下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出现的,各种交流形式优势互补、同时并存。指出了印本文献交流形式中的期刊交流形式将在短期内继续处于主导的地位,电子文献交流形式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制度的健全而逐渐成为更受欢迎的科学交流形式。最后预示了将会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学交流环境。  相似文献   

5.
Web2.0对科学交流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Web2.0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的变化情况,分析了Web2.0环境下非正式科学交流的特点及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国红 《情报科学》2004,22(7):804-806,811
本文分析了基于Web的科学交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于Web的科学交流的基本过程,讨论了网络交流作为科学交流模式的必要前提及网络交流对传统交流角色的冲击,认为整个科学交流体系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实现网上科学交流的社会化和普遍化需要全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交流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国红 《情报科学》2002,20(12):1322-1325
本文在简要阐明科学交流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交流模式对我国情报界的影响,分析了传统科学交流模式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考验和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交流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加强对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模式与规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之后,介绍了两种基于论文的科学交流模式并进行了简要比较,指出两种模式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优势互补,共同融合在现代科学交流模式中,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公共域模式将因其符合社会的潮流而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8.
国际科技编辑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Science Editors)是一个由各国科技编辑协会、学会、有关学术领域的社团以及对科学信息传播与交流感兴趣的个人组成的国际性组织.  相似文献   

9.
信息交流模式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鸿霞 《情报杂志》2007,26(11):80-82,86
对米哈依洛夫的广义科学交流系统模式、Shannon—Weave通讯模型、严怡民的信息交流栈模式、许志强的情报交流守门人模式、周文骏的文献交流过程循环模式、周庆山的文献传播过程基本结构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集中与辐射的传递模式、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传播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进行了评述。认为米哈依洛夫提出的广义科学交流系统模式能够更全面地解释非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现象和规律,并指导信息交流和科学情报工作的实践;而Shannon—Weave通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机器之间的信息互换,为基于计算机和Internet的现代信息交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对传统信息交流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晓红 《情报科学》2003,21(10):1045-1046,1060
本文阐述网络环境对传统信息交流理论的冲击。作者从信息交流的基本概念和交流体系的影响两方面分析,试图揭示传统信息交流理论需产生变革之处。  相似文献   

11.
江亮 《情报探索》2014,(9):28-30
在阐释复合图书馆和信息传播学的概念、影响信息传播的技术因素、信息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引入经典5W模式和网络化传播模式,从复合图书馆的资源组织角度和用户服务角度对复合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进行研究,进而建立基于用户信息服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息构建的政府信息沟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构建和政府信息沟通的原理入手,构建了基于信息构建的政府信息沟通模型;针对政府信息沟通的要求,提出了政府信息沟通空间的设计原则;将政府信息沟通空间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主题型、研讨型以及流程型,并分别给出了三类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网络用语是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一种语言.本文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用语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介绍了网络用语在信息交流中的主要作用,提出了提高信息传播交流效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Electronic Commerce is a new business mode. Proceeding from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in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impetu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o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n all stag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相似文献   

15.
情报交流模式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志仁 《情报科学》1994,15(4):34-37
文章对现时被普遍承认的情报交流的“正式过程”与“非正式过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目前陷入的困境和以情报交流的客体为依据建立交流模式的不稳定性,提出应以情报交流的主体及其关系为划分交流模式的依据,情报交流过程应分为“直接交流”、“准中介交流”、“中介交流”3种模式,并具体给出了模式结构。  相似文献   

16.
虚拟空间信息交流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凯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1):81-83,10
从目前已有的信息交流模型来看,它们大多停留在对一般信息交流情况的讨论。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急切需要对它的信息交流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本文试图通过对互联网信息交流模式的讨论,总结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模式。最后,我们通过引出虚拟空间已经存在的现象或事例来说明虚拟空间信息交流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黄金城 《科教文汇》2014,(33):76-77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通信类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在教育领域,对信息通讯类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要不断提升信息通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本文对信息通信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及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本文尝试建构一种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语言信息生态系统传播机制,对快速解决信息污 染、信息过载、传播障碍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结合信息生态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 分析了网络语言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及要素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传播机制的具体内容。【结果/结论】结合网络语言 信息传播机制,给出政府、高校、网民、传播环境等不同角度的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网络语言信息的规范化进程。 【创新/局限】运用信息科学的生态理论方法,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网络语言信息研究,建立了一个有助于规范网 络语言信息、推动语言信息生态和谐发展的传播机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然而,后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网 络语言信息整治进程对传播机制与对策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的网络语言信息传播需求。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新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岳泉 《情报科学》2000,18(4):307-309,321
本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所呈现的一些新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新媒介和信息交流的不均衡现象指出了互联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负面影响和面临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