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其70%以上的产区分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马铃薯种植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促进马铃薯产业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是以科技手段为新动力、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升级面临脱毒种薯普及率低、病害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瓶颈问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院内多家单位,聚焦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化肥农药高效利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研究,并在贵州水城县及宁夏、内蒙古等地开展精准农技输出,助力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文章系统梳理了马铃薯产业脱贫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及其在科技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并围绕生产标准化、应用差异化、创新体系化,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马铃薯大垄栽培配套技术,包括种薯繁育、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地膜覆盖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早在70年代就用茎尖组织培养的方法得到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并成功地获得脱毒复壮的马铃薯种薯,进行了脱毒种薯的生产和推广。90年代初,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脱毒微型薯、试管薯工厂化生产技术巳开始应用于马铃薯脱毒原始种生产,逐渐形成了适宜不同生态条件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共推广脱毒种薯36.5-40万公顷,获经济效益近30.8亿元。西藏高原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等自然因素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但是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生长势衰退,产量下降,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主要由病毒引起。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扩后期的良繁育能获得“无病毒”的“复壮”的健康种薯。实践证明用高质量的脱毒种薯可使产量增加30%-50%。马铃薯除食用外,还可作饲料、食品加工轻工业原料。进行马铃薯脱毒快繁及高效种植技术研究,发展马铃薯产业,将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4):86-87
<正>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环境资源研究所部分课题,于2011年成立。中心坚持"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学风,瞄准学科前沿,立足生产实际,致力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形成了以隋启君研究员为带头人的中青年创新团队等工作。中心重点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核心种苗生产和新品种脱毒种薯繁育、栽培技术研发、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控技术研究和马铃薯加工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中心拥有科技人员22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2人(高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营养丰富、耐贮、生育期短、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但马铃薯易感多种病毒,导致薯块变小、畸形、种薯退化等。实践证明,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结合病毒检测,进行马铃薯脱毒,进而生产脱毒种薯用于生产,可有效地防止种薯退化,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增产增收的好选择,得到了农户广泛认可。本文以克新3号马铃薯栽培大田管理技术为中心展开讨论,介绍了其种薯选择、种薯处理、播种、种植、覆盖稻草、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为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两薯(甘薯和马铃薯)资源丰富,增产、增值潜力很大。本文提出一种甘薯和马铃薯的增产、增值模式,称作“两薯双提技术”。增产指标是,把单产从全国平均的水平上提高2倍,即甘薯从1000kg/亩提高到3000kg/亩,马铃薯从750kg/亩提高到2250kg/亩,方法是依靠推广“两薯优健高增产法”;增值指标是在一般食、饲或出售薯干的基础上,把产值提高5倍,方法是依靠推广“两薯综合利用”。我们把增产、增值的这两项技术组合起来,集中应用在一个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收到了利用科学技术脱贫致富的效果,探索出了一条“两薯双提技术”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资源研究、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脱毒及种薯生产工作,现有植物病毒检测室、马铃薯资源研究室、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马铃薯栽培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马铃薯高山试验站、成果转化科及科研管理科等8个科室。该所现有实验室面积400m~2,拥有仪器设备60余台(套),价值800余万元;院内试验地10亩,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温室1300m~2;在湟源县寺寨乡投资2000余万元建有马铃薯高山试验站1个,占地300亩,其中建有马铃薯育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西藏地区马铃薯微型薯生产的几种方法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是一个集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科研和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单位,现已拥有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马  相似文献   

10.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在全国位居前列,药材产量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中药材种植已在广西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县市级集约产区及产业结构体系,并成为50多个贫困县的扶贫支柱产业.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特色中药材品种,了解生产种植关键技术是实现中药材高产和产业扶贫的根本保障.文章从繁育技术和栽培技术两个主要方面系统介绍了五指毛桃、皇菊等5种种植简单、效益良好、适应性广的特色中药材品种,以期为广西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综合施策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困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长期困扰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性难题。随着2020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新时代中国的反贫困重点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解决绝对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转变为综合施策推动相对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从个人和区域尺度可持续性入手,初步构建了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模型,解析了2020年之后内部与外部约束条件,提出了确保脱贫不返贫且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施策路径。提出建议:引导人口及发展要素合理流动,重塑城镇乡村互动与等值发展面貌,深入推动资源和生态优势价值化,聚焦青藏高原等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攻坚;将"十四五"作为应对相对贫困长期性的起步期,制定灵活精准的相对贫困人口和地区识别标准,注重各类反贫困政策工具与资源的整合,形成集中式、分布式、流动式相结合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始终以国家需要和人民诉求为导向,科技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部分贫困地区人均可用耕地少、水域面积广的地理资源特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和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扶贫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中科院技术+当地政府+当地龙头企业+贫困户/贫困集体"的生态渔业扶贫模式。即联合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在合理构建鱼类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山区水资源,可在保障水质的同时给周边渔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生态渔业扶贫模式的示范与推广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有效促进了贫困山区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使得当地群众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养殖技术,加速了贫困户增收脱贫,体现了扶贫模式的"造血"功能,保障了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相似文献   

13.
现代畜禽养殖业既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农村、农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它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破解"三农"困局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如期、保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来助推精准扶贫,发展贫困地区畜禽特色养殖产业,使产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道路,既可带动当地饲料、养殖、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当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当今扶贫产业中新的闪光点。文章阐述了畜禽特色养殖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分析了科技创新在畜禽特色养殖精准扶贫中的成效,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畜禽特色养殖助推科技扶贫的相关政策建议,力求为我国科技兴农与精准扶贫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22,44(9):1932-1948
有效防控欠发达地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脆弱性评价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构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理论框架及评价模型基础上,以大别山天柱山旅游片区为例,实证分析欠发达地区旅游脱贫后的返贫风险及内在驱动防控机制。结果发现:①欠发达旅游脱贫地区脱贫稳定性整体较高,旅游参与型农户相对于非旅游参与型农户具有更高脱贫稳定性和更低返贫风险,但随着旅游参与程度由低到高,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呈现U型变化,即高参与度农户亦会因受旅游业自身脆弱性影响而导致返贫风险反向拉升。②脱贫农户返贫风险影响因素包括内生性和突变性两类,对于不同类型旅游参与型脱贫农户而言,两类因素的作用程度也存在差异性。③健康冲击和人力资本对返贫风险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并通过农户生计多样性和体现人格特质的非认知能力影响返贫风险;返贫风险具有空间异质性,旅游地风险防控能力和资源禀赋越高,农户返贫风险越低。④欠发达旅游地应构建以目标管理、组织层级、风险要素为框架,目标设定、综合管控、常态化治理、制度健全、信息沟通和协同监督为一体的返贫风险多维防控机制。本文可为中国欠发达地区返贫风险防控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杜国明  黎春  何仁伟 《资源科学》2020,42(4):649-660
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区域贫困治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本文在总结个体扶贫与区域扶贫的辩证关系、贫困区域与区域贫困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系统梳理了贫困区域治理思想,旨在丰富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全球2030年减贫目标的国际行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为:区域贫困治理思想包括贫困空间分异、贫困区域开发策略和贫困区域管理3个方面,与精准扶贫方略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工具;依据贫困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以此划分出贫困县域类别、村域类别,并把脱贫难度大、贫困县集中的地区划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于资源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区域开发与发展理论,形成了以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组成的区域贫困开发策略;依据贫困区域的鲜明层级体系,构建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对象体系和退出考核评估机制,以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成的贫困区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迁移式扶贫作为一种适应中国特定国情的新型扶贫机制,倍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秦巴连片特困区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茶农迁移,但迁移后农户并未真正脱贫,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本文探索可持续金融的介入迁移式扶贫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户脱贫的作用,并提出连片特困区可持续金融推动迁移式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产业以其生产周期短、市场效益好和生态循环等优点,成为各地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然而,我国云贵食用菌产业扶贫中仍然存在着品种过于单一、缺乏发展规划与技术支撑、区域品牌有待提升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四类机构"改革为契机,重点推进服务项目——典型区域特色生物产业与民生改善,示范推广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助推服务云贵山区精准扶贫;培育名贵菌根型食用菌,创新示范植被恢复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支撑食用菌产业扶贫。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佳  成升魁  马金刚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09,31(11):1818-182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上的潜力和能力,然而,要让旅游真正朝着有利于消除贫困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方式加以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本文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各评价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并采用四象限法划分出资高贫低、双高、双低、资低贫高4种旅游扶贫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旅游扶贫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各类型区的旅游扶贫辅助模式,即资高贫低区的政企合作模式,双高区的项目推动模式,双低区的产业联动模式,资低贫高区的大区带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