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或许有一天会导致人造生物体的出现。对于James J.Collins来说,合成生物学就像把人的细胞转变为传统的药物工厂一样,已经在制药学上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合成生物学研究(syntheticbiology)是一门新兴研究领域,是生命科学在21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合成生物学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进化系统学、生物化学、信息学、数学、计算机和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发展势头强劲,许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合成生物学领域,2010年人工合成生命的出现更是引起了舆论轰动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文章对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波  徐健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1):1193-1204
近年来,基因组测序、编辑与合成技术日新月异,推动了基因型"设计"和"合成"能力的突飞猛进,同时也使人工细胞的表型检测成为合成生物学发展的瓶颈环节之一。对于细胞功能的快速测试与评价,单细胞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与前景,但理想的解决方案需要具备活体无损、非标记式、提供全景式表型、能分辨复杂功能、快速高通量且低成本、能与组学分析联动等特征。以此为出发点,文章重点介绍了基于非标记式分子光谱学的单细胞功能表征、分选与组学技术体系的进展,并讨论了该领域的关键问题与发展方向。多种光谱技术之间扬长避短的运用与多模态成像,结合高通量的光谱激活细胞分选技术及下游单细胞组学技术,正构建与拓展着一条连接光谱学与遗传学的广阔桥梁。这一桥梁不仅为细胞工厂的高通量、全景式表型检测与筛选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还将推动"单细胞精度的光谱表型组-功能基因组"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大数据类型,服务于"数据科学"驱动下的合成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4.
植物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天然产物在医药健康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植物中直接提取是目前生产植物源天然产物的主要方法,但此法在环境、安全和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合成生物学的理念,创建人工细胞工厂发酵生产植物源天然产物是一种新的资源获取模式。文章将从研究路线出发,在萜类、苯丙素类和生物碱等化合物的生产应用案例中,介绍人工合成细胞生产植物源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苑》2013,(5):7-7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化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对蓝藻进行了改造,使其能生产出丁二醇,这是一种用于制造燃料和塑料的前化学品,也是生产生物化工原料以替代化石燃料的第一步。 研究小组利用网上数据库发现了几种酶,恰好能执行他们正在寻找的化学反应。他们将能合成这些酶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引入了蓝藻细胞,随后逐步地构建出了一条“三步骤”的反应路径,能使蓝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2,3丁二醇,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生产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芯片等电子工厂中的化学品供应及回收系统的类型、基本构成、主要安全技术措施等,可供系统优化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2月成立,是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为合成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以发展合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创新使能技术为主导,建立合成生物学关键工程平台;针对能源、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国家需求,在分子、细胞和微生物菌群等层次上,实施合成生物学创制;并通过转化研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作为"细胞工厂"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精细化学品生产、生物化肥制造、污水处理、疫苗生产等多个领域。在通过筛选优质菌种、优化发酵条件等途径提高产量出现瓶颈时,各类新兴材料的出现为微生物发酵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目前,生物-非生物杂交系统在微生物发酵生产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工程菌种抗逆性、提高微生物发酵能力、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本文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数字     
6小时英国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将微生物工厂新组件的制作时间从原来的2天缩短为6个小时。研究人员认为,新方法有助于新工业革命的推进,可以为生物工厂批量生产组件,进而推动合成生物学的实际应用,其中包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给药方式,提高从深层地下采掘矿产的产量,促进生物燃料生产等。108GPa不久前,科学家最新人工合成纳米等级的立方氮化硼,其硬度已超越钻石,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测试结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最新调查,美国《技术评论》杂志介绍了九个开拓性新兴科技领域。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是指人们将“基因”连接成网络,让细胞来完成设计人员设想的各种任务。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试图控制细胞的行为,研制不同的基因线路——即特别设计的、相互影响的基因。通用翻译IBM沃森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合成生物学的工程特性赋予其“设计”和“重构”的实践内涵,人为设计的生命得以加入传统的以DNA为基础的生命进化进程,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风险和伦理问题。文章探讨了合成生物学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所引发的伦理争议,剖析了合成生物学面临的安全风险、伦理困境及其诱因,在借鉴欧美国家监管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合成生物学伦理监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崔颖璐  吴边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1):1150-1157
从合成生物学的角度来认知生命,其本质是可数据化与可设计性。生命体中绝大多数的催化功能是由酶来实现的,因此催化元件是合成生物学中最核心的元件之一。序列决定构象,而构象则决定功能。基于空间结构的催化元件序列数字化设计,是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热点和前沿领域。它既可为开发合成生物学功能器件,特别是全新化学催化器件提供大量原型分子,同时也为发展模块化、工程化调控元件提供设计模板和指导规律。文章针对近年来出现的生物元件,尤其是催化元件的前沿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代谢工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造菌株代谢网络,高效地合成目的产品。由于细胞代谢网络的复杂性,从数千个代谢反应及其调控回路中找到合适的改造靶点非常困难,往往要经过反复试差才能成功。通过对大规模代谢网络的计算分析,设计出特定生物产品的最优合成途径,可以帮助人们找出合适的代谢工程改造策略,减少改造过程的盲目性,更快更好地得到生物合成菌株。文章重点讨论两个问题:(1)如何设计代谢网络来合成原来不能合成的产品并提高产品得率,介绍了基于代谢网络计算分析的代谢工程设计方法;(2)如何设计菌株实现酶反应的精准调控,介绍了通过设计基因回路动态调控代谢途径流向的动态代谢工程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合成生物学研究中,海量的工程化试错实验远远超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研究范式的能力范畴,因而亟需一种变革性的工程化研究平台。工程化平台通过引进各类符合生产所需的智能装备,开展大规模个性定制模式创新,实现生命体的远程定制、异地设计、规模经济生产。工程化平台能够快速积累经验知识,是实现生命体可预测合成的科学基础。文章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工程化平台,及其上下游机构的发展案例、创新机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飞速发展,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新思维、新方法,不仅极大提升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由此催生科学与技术、文化与产业的革命,也引发了合成生物学领域在研发投入、产业转化、教育培训、知识产权、公众认知,以及伦理和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讨论。文章梳理了合成生物学科技与产业发展在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挑战,以及已有的一些策略和实践,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监管责任,建立技术标准、规范市场准入,重视教育培训与科普宣传平台建设,构建政府部门、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公众共同参与的创新政策体系及综合治理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ASP模式外包中企业核心IT能力及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ASP模式IT服务外包中核心IT能力对企业掌握自身IT命运的重要意义,对构成核心IT能力模型的九种能力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核心IT能力构建模式和路径,并分析了企业构建核心IT能力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分子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最小的生命单位。近年来在基因组、非编码蛋白质的RNA与表观遗传调控、合成生物学、活体细胞的结构与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纳米技术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结合等方面进展很快。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一介绍并就国内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传统发酵工厂设计中工程图纸教学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嵌入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到发酵工厂设计中实现动态的、数字化的、三维高仿真教学模式,具有变被动学习为兴趣好学、在创造性活动中体现知识的价值以及易于实现开放式教学等优势,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发酵工厂设计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Endeavour》2022,46(4):100845
Synthetic biology is often seen as the engineering turn in biology.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entities created by synthetic biology, from synthetic cells to xenobots, challenge the ontological divide between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as well as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the artificial. Entities such as synthetic cells can be seen as hybrid or transitory objects, or neo–things. However, what has remained philosophically underexplored so far is the impact these hybrid neo–things will have on (our phenomenological experience of) the living world. By extrapolating from Walter Benjamin’s account of how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ffects the aura of art, we embark upon an exploratory inquiry that seeks to fathom how the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of life itself may influence our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ing. We conclude that, much as technologies that enabled reproduction corroded the aura of original artworks (as Benjamin argued), so too will the aura of life be under siege in the era of synthetic lifeforms. This article zooms in on a specific case study, namely the research project Building a Synthetic Cell (BaSyC) and its mission to create a synthetic cell–like entity, as autonomous as possible, focusing on the properties that differentiate organic from synthetic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