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热带强对流区域的位置和水平尺度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包括CISK机制的简单三维热带大气模式研究强对流活动的位置和水平尺度对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的经向位置对低频振荡有重要影响.当对流活动在赤道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加强时,在赤道印度洋地区激发出低频振荡并向东传播,周期为 2 8d左右,扰动为Kelvin Rossby波型,具有明显斜压结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然而,当对流活动在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即菲律宾附近地区加强时,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激发出向西传播的低频振荡,周期为 3 0d左右,扰动为弱Rossby波型,斜压结构,且与南亚季风有紧密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强对流活动的纬向位置对振荡周期和结构没有直接影响,但强对流区域的尺度大小对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周期有明显影响:强对流活动区域的纬向尺度越小,所激发的低频振荡的周期就越短.热带大气中的 1 0~ 2 0d振荡,可能是由较小区域的对流活动激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2012年6月17日阿勒泰机场遭受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背景、物理量等进行分析可得出,低涡减弱并东移,中层辐合、低层切变以及西南气流、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阿勒泰机场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水汽通量散度、动力条件、热量条件以及θse值等均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6日拉萨市区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高原低涡系统的影响2011年7月6日夜间(21时至7日08时)拉萨市区出现了40.3mm大到暴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本文根据环流场、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是造成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系统,印度低压北上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正涡度区,低层负涡度区的涡度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场以及从低层到高层的强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沈晓玲  朱健 《科技通报》2011,27(4):517-522
通过MM5模式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资料进行湿位涡分析,结果表明低层等压面上MPV1负值中心可以指示强降水落区,且MPV1绝对值与降水强度成正相关,θe面倾斜和陡立使得大气湿斜压性增加,对流层低层气旋性涡度的显著发展,触发不稳定能量及潜热能释放,对暴雨的维持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碧利斯"后...  相似文献   

5.
2003年3胃19日—20日锡林浩特市遭遇到一次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本文应用基本的观测资料、常规图表,从天气掌成因、动力机制、大尺度环流、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地形因素,斜压强迫及高空急流引发的高层等熵位涡下传.使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为沙尘暴提供了动力条件;其垂直结构决定的动量下传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蒙古气旋引发的犬风、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资料,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诊断、数值预报的检验等分析,发现此次拉萨暴雨天气过程在经向型较大的环流背景和500hpa低涡切变影响下产生的。中高纬度地区较大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的冷空气侵入高原,而孟加拉湾热带地区的热带低值系统的活跃及暖湿气流的输送给拉萨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高原中东部天气尺度的西风槽尾的切变线给拉萨地区水汽的底层辐合上升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条件。拉萨站处在切变线东南侧,地面辐合、高空辐散,高温高湿,对流云系前沿等有力的天气形势下,导致暴雨天气过程拉萨单站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高温高湿区,高层存在干冷区,这种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而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的要素变化分析,有助于开展对单站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较好的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7年6月30日浙江绍兴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通过分析表明,冰雹天气是由冷性低涡前10个纬距的暖区中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中低层的增温回暖导致了大气层结不稳定;700 hPa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地面上中尺度切变线和低涡的发展为强对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干空气侵入对于此次强对流有激发和加强作用,干侵入对应高层湿位涡的下传。K指数、CAPE、850 hPa与500 hPa温差等参数极大值出现在降雹时,而BLI、SI指数、0℃层高度在降雹时达到极小值,0~6 km垂直风切变需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才有利于冰雹发生。同时还对此期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了分析,TBSS和VIL≥60 kg/m~2对于冰雹的出现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冰雹过程做出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8.
应用加密自动站及常规观测资料等,从形势场变化、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2012年11月3日~5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乌拉尔山长脊、西伯利亚冷涡是产生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冷涡外围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槽、低空急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是暴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雪天气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锡林郭勒盟上空形成强烈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和暖平流的输送,使得锡林郭勒盟上空的低值系统和地面气旋得以维持和加强,偏南、偏东低空急流将南海、渤海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向北输,低空急流的建立提供了强降雪所必需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基本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一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属于蒙古冷槽型,强冷空气的堆积及爆发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涡度平流变化、高空急流的发展也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t639数值预报产品、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对2013年8月29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跟踪、观测分析了暴雨的落区,强度等。结果表明:高空低涡的强度与地面锋辐合线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高空低涡越强地面低压容易发展,从而导致系统移动缓慢降水时间长。通过中尺度分析发现高空冷堆和低层暖湿气流对本次过程中起到了提供大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湾海峡诱生低压和9802号热带气旋路径偏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武 《科技通报》2001,17(1):41-46
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9802号热带气旋环境场的物理诊断和卫星云图,分析了台湾海峡地形性低压的形成以及9802号热带气旋次级环流对地形性低压的诱生加强作用,并探讨了9802号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偏折的原因。着重指出台湾海峡诱生低压引起9802号热带气旋翻越台湾岛过程中路径左偏和两低涡合并加强引起路径右折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沈武 《科技通报》2001,17(1):41-46
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9802号热带气旋环境场的物理诊断和卫星云图,分析了台湾海峡地形性低压的形成以及9802号热带气旋次级环流对地形性低压的诱生加强作用,并探讨了9802号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偏折的原因,着重指出台湾海峡诱生低压引起9802号热带气旋翻越台湾岛过程中路径左偏和两低涡合并加强引起路径右折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延吉机场气象台预报室在2020年春运保障专项学习时,把冬春降雪预报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回顾2007年3月4日04时到6日13时,延吉机场近几十年来出现的降水时间最长、降水量最大、降水相态变化较多的暴雪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影响系统发展、急流配置、能量条件、水汽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了解延吉地区的这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南北槽合并与地面黄河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的结果,暴雪形成的动力机制是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置导致的强上升运动,以及中低层深厚的正涡度的产生和维持。水汽来源是由700 hpa偏南低空急流携带东海和南海两个源地的充沛水汽抵达东北地区。强降水落区与850 h Pa正涡度和200 h Pa正散度大值区相一致。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有利于中尺度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河套地区一次西太副高外围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17~18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和高空长波槽东移过程中触发的。长时间的水汽供应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天气尺度的动力条件;由于强降水的拖曳作用,上升运动随降水的开始而减弱。本次降水具有中β尺度特征;中尺度云团西侧不断有对流云团合并补充加剧了中尺度云团在河套地区停留的时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20年3月份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及MICAPS资料,分析了3月11-12日青海大部地区出现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沙尘天气发生在200 hPa急流维持、500~700 hPa冷平流明显的环流背景下,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2)从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等物理量分析来看,西宁附近东西方向上构成了东部高空辐合、地面辐散,西部高空辐合的锋面次级环流,增强了锋后下沉运动的发展;(3)此次过程中大气层结在白天趋于不稳定,地面至500 hPa接近干绝热,导致湍流活动强,动量下传强,地面风速大,是青海省比较典型的高空急流动量下传和大气层结不稳定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大风天气过程。分析结果可为未来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0月11至12日,受北部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那曲出现了2010年入冬后的首场强降雪天气过程,本文针对这次过程,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MICAPS3.0)提供的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为南部水汽向高原输送提供了有利条件,孟湾低压外围云系和北部冷空气在高原腹地交锋、维持造成了此次那曲县强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场的配置较好,10日08时500百帕涡度场上整个高原处在一个正涡度辐合区,那曲为5~10×10^-5S^-1的强辐合区域,散度场上那曲地区是一个-5~-20×10^-5S^-1的稳定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0,(2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对2020年1月24日午后发生在黔南州的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一次高架对流过程,南支槽前正涡度平流输送促使低层辐合系统加强以及700hPa急流沿静止锋的斜升运动加强,同时配合良好的水汽、动力不稳定和热力不稳定条件促成了冰雹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辽宁水稻气候适宜度日尺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尺度的选择是水稻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关键环节。为评价中短时灾害情景下的水稻气候适宜性,本文以辽宁省1961-2010年逐日气温、日照时数为影响因子,结合气候产量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确定各因子权重,进而构建水稻气候适宜度日尺度模型及不同气候区的适宜度等级评价指标。通过与旬尺度模型对比,阐明不同时间尺度模型在中短时灾害天气影响下的气候适宜度状况。结果表明:(1)气候适宜度日尺度评价模型能够反映水稻生长的气候条件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株高的相关系数(R)为0.722(P0.01);生殖生长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水稻产量的相关系数(R)为0.669(P0.01);(2)根据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确定水稻气候适宜度等级,揭示在突发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日尺度比旬尺度模型更能诠释水稻生长的气候适宜度状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内蒙古东南部一次雨夹雪转雪同时伴随寒潮的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本次天气过程发生在欧亚大陆上空环流为一槽一脊的形势下,系统深厚,降水发生在高空槽前。前期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涡度场和垂直速度场的配置为降水创造了动力条件。地面为西高东低的形势,降水主要集中在气旋后部,降水过后,受蒙古高压携带的强冷空气影响,出现寒潮天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