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了解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背后的驱动机制是理解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演变的关键,也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1年和2010年昌平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研究地形、区位、可达性、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土地从非建设用途转变为住宅、工业、采矿、商业用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建设用地类型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②有关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有所不同。具体地,地形和规划对各类建设用地扩张均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有所差异;住宅用地扩张受地铁站点影响比较明显;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工业用地扩张的推动力,临近村委会和道路对工业用地扩张有利;采矿用地扩张以矿产资源的赋存位置为基础,空间自相关因子和规划因素对其扩张的影响并不显著;商业用地扩张则主要受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城市扩张问题,涌现出大量关于城市扩张影响因素以及城市扩张建模的研究。目前对城市扩张行为进行研究选取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a.空间可达性以及空间约束,包括水源、道路、城市中心等可达性,地形、保护用地等约束;b.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政策等。该研究突破传统城市扩张影响因素研究范围,选择从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来研究城市扩张,分析了按网格划分提取的多种景观格局指标与建设用地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了时间尺度对探测这种相关性的影响。从结果当中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对于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在位置与数量上的影响机制有稳定性;时间尺度对于正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由于不同时期城市化特征的差异,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应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胜华  梅昀  陈曲  黎孔清  张信者 《资源科学》2010,32(9):1746-1751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稀缺程度可想而知,能否节约集约用地对理性增长下的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①城市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包括由国民经济宏观总量部分和国民经济总消费部分组合的经 济发展维度、由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综合的人口增长维度、由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集成的城市化发展维 度以及其他因素维度。内因划分为公共用地和商住工用地;②商住工用地扩张是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 方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等是其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公共用地扩张主要由其他因素驱动;③不同阶段、 不同时期,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内因与外因起作用的主要方面各有侧重,这要求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需抓 主要矛盾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张新乐  张树文  李颖  谢云峰  匡文慧 《资源科学》2008,30(10):1564-1570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反演长春市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春市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定量描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地表温度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组合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长春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在城市热岛内部,地表温度差异也很显著;②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地表温度具有明显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平均值排序为: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建筑>其他用地>公共设施>绿地>水域;③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随着500m×500m格网内所占面积比例的升高,不同用地类型的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显著差异;④植被和水域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含有绿地或水域的格网,随着二者面积比的增加,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温度降低的过程可以用线性方程模拟。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与规划因素;然后利用武汉市1993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增长、城市非农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增量供给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选择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工业用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促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区分非正规居住和正规居住两种模式,基于理论分析,分别构建两个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提出两个研究假说。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2014年广东省和山东省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居住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1)在非正规居住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是城市间人口流动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呈现为线性方式;地方政府增加工业用地供给,会导致人口流入;地方政府减少工业用地供给,会导致减缓人口流入(或导致人口流出);(2)在正规居住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是城市间人口流动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呈现为倒U型方式;在(0,S_i~*]区间内,增加工业用地供给或减少住宅及商服用地供给,有助于吸引人口流入;在(S_i~*,∞)区间内,增加住宅及商服用地供给或减少工业用地供给,有助于吸引人口流入。  相似文献   

7.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刘瑞  朱道林  朱战强  杨文治 《资源科学》2009,31(11):1919-1926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研究是城市内在演化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C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在分析了1996年~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动态,总结其时空扩张特征的基础上,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从空间形态上看,主要围绕原有城市建设用地向四周扩张,其中向原有城市以东扩张是主要扩张方向: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制度政策,以及内部自然区位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其中反映政府制度政策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最后才是人口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赵可  张安录  徐卫涛 《资源科学》2011,33(5):935-941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尺度看,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区位差异和政策变迁能够较好地解释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中,城市人口因子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尺度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响,而经济发展仅在全国和中部尺度有影响;②从时间尺度看,除城市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正影响外,其余变量统计上大多不显著;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力度则逐年增大。因此,各省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以节约农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与规划因素;然后利用武汉市1993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增长、城市非农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增量供给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选择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工业用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促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转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和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的影响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其受影响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167、0.155和0.135;但伴随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是非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本文研究了内罗毕市1988年-2010年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展情况.利用1988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以及2010年Landsat TM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混合分类的方法,提取了1988年-2000年、2000年-2010年、1988年-2010年内罗毕土地覆盖空间变化数据,并分析了城市用地面积扩展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内罗毕从1988年到2010年总共扩展了141.24km2,扩展面积为198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27倍,其中1988年到2000年扩展了60.03km2,2000年到2010年扩展了81.21km2.城市建成区所侵占的地类主要是荒草地和林地,城市建成区的扩展方向是以东西方向为主,并沿着主要交通路线的方向扩展.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便利的交通、地质地形、政府政策是内罗毕城市扩展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0-2012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利民  董婷  谷岩岩 《资源科学》2016,38(7):1254-1265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不协调导致城市土地蔓延、集约程度低,研究城市土地的扩张速度和程度,并进行城市间的横向对比分析,对于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统筹城市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面积、人口数量变化表现为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的扩张程度和内部发展潜力,称之为城市空间弹性。以中国263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2000-2012年间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率为基础,采用位序评分法构建计算简便、横向可比的城市空间弹性指标。根据弹性计算结果将城市划分为高弹性、较高弹性、中等弹性、较低弹性和低弹性5个等级。中国东部地区高弹性城市占比较高、中部地区以较高弹性和中等弹性城市为主、西部地区城市弹性主要为中等以下水平。研究期内绝大多数样本城市人口密度降低,城市空间弹性增加,在2000-2006年间尤为明显。进一步结合中国五大城市群分析看出,总体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弹性较大,但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弹性中等或较小。根据城市空间弹性计算结果可以更加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优先次序以及进行刚性和弹性边界的程度控制。  相似文献   

13.
赵可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3,35(5):928-934
为考察辽宁省14市市辖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14市市辖区2000年-2010年数据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城市建设用地处于扩张状态,扩张速度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各城市扩张率存在差异,朝阳、营口、沈阳和大连扩张速度快于其它地区.异速增长方程LAND=aPOP2.97表明14市建设用地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②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升级、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截面效应与反映政策变化的时点效应能较好地解释14市、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城市带3个维度的建设用地扩张,城市人口规模在3个维度都促进了建设用地扩张,其弹性系数大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方向及力度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土地供应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充足而稳定的土地供应是城市发展的必要保障,而其定位的合理也是提升城市健康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当前土地供应科学性不足、缺乏时序性及与相关部门工作无法衔接等问题,选择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龙岗区为例,整合卫星影像、数字地形、地籍、交通以及各类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型,并利用人口预测为基础的城市用地类型增长预测,构建土地供应决策支持系统.结果可得龙岗区近期(2003~2005)和中期(2006~2008)可供应土地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以提供龙岗区未来土地供应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志钢 《资源科学》2010,32(10):1972-1978
以广西阳朔县为例,在分析多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利用相对变化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空间自相关等测度典型风景名胜城市阳朔县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理。得出:①1993年来,阳朔县域建设用地是相对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②阳朔县域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分布呈现从集中向分散的趋势发展;③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阳朔旅游基础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的需求;④在农业发展减弱反馈、工业发展减弱反馈以及旅游业发展加强反馈的影响之下呈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向旅游业用地转化的过程。文章最后认为建立旅游用地分类标准是深入探讨土地利用与旅游发展互动机理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深圳为研究案例,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详查数据、政府部门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应用定量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将影响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可归纳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城市化和工业化因子、人口因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因子;应用线性回归和指数回归等分析方法可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达为影响因子的函数关系,从函数关系可知各影响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因子其次。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以耕地流失显著的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在分析耕地流失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不仅剖析了驱动耕地数量减少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因素,还重点研究了影响耕地流失格局的微观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数量经历了快速减少-缓慢减少-加速减少的变化轨迹,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紧密相关;1990-2010年间耕地流失总量为24.46万hm2,主要流向为建设用地与水库坑塘;②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驱动研究区耕地数量锐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③高程因子、距离与交通通达因子、邻域因子均不同程度影响耕地流失的空间格局,其中占主导的是到中心城区的距离、交通便利性以及邻域效应的驱动作用;④未来区域规划应考虑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整体规划以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工矿用地以及与三产相关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耕地资源开发的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