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从国家安全观视角,不仅能考察美国数据隐私保护框架的顶层设计,也能充分、全面、立体地揭示出美国数据隐私保护制度的整体趋势与优劣,为我国跨境数字贸易流通有效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法,对美国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构成与特点、数据隐私立法演化历程及其数据隐私框架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美国新型国家安全观下的数据隐私保护以数字经济优先发展为前提;其数据隐私整体框架,由国内和跨境数据保护与流动规则两个部分组成;美国数据隐私保护统一立法、跨境数据流动监管与治理现代化立法成为趋势;美国主导的同盟国跨境数据流动圈的形成,成为逆全球化的数据贸易壁垒;构建“共同价值观下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从隐私泄露和隐私保护角度,讨论运动健身平台与其用户之间的博弈行为,探究不同因素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有效引导与促进隐私保护。[方法/过程]研究运动健身平台服务商与用户双方利益的长期演化博弈,根据不同行为策略的收益、成本和损失来构建用户与平台的演化博弈模型,从动态角度分析并得到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运用Python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用户披露隐私信息的程度与平台的隐私保护成本、监管力度及收益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变换不同参数条件时,会出现多种演化稳定策略。用户减少承担保护隐私的成本会提升其对隐私披露的比例;加大隐私泄露惩罚力度有利于缓解隐私泄露。  相似文献   

3.
迪莉娅 《现代情报》2009,39(12):131-137
[目的/意义] 大数据环境下,APP已经成为工作、生活、娱乐甚至是赚钱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APP也成为用户隐私泄露的重灾区。用户一方面担心隐私的泄露,另外一方面由于APP所带来的益处,却愿意主动提供隐私数据供商家利用,这就是所谓的"隐私悖论"现象。[方法/过程] 隐私计算是研究隐私悖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APP用户隐私计算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影响用户自愿提供隐私数据的核心因素,并分析悖论存在的原因。[结果/结论] APP用户隐私的保护需要不断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开发商与运营商的监管,而不断提高用户隐私保护的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瀛  杨芮 《情报杂志》2023,(1):152-157
[研究目的]构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旨在为政府部门数据隐私管理提供思路,提高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保护水平。[研究方法]探讨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所面临的隐私保护困境,通过对发达国家隐私管理框架的梳理与分析并结合我国开放数据实践,构建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研究结论]从制度创新、隐私科技和隐私管理实践3个方面出发构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分别讨论了每个环节的核心管理要素、流程及工作要点,为政府部门系统地开展隐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通过对政府开放数据的协同监管研究,使其运行过程更规范统一,提升工作效率和数据利用率。[方法/过程]将协同理论的相关思想运用到政府开放数据监管这一研究领域中,对数据自身和数据间共享的协同,以及数据监管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进行了阐述。[结果/结论]通过对数据协同和上述矛盾的分析,提出了3条可能的监管路径。[创新/价值]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融入了协同学理论的思想,为政府开放数据监管研究提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开展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风险判定分析,研究隐私风险治理实施路径,推进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安全治理水平提升。[研究方法]通过文本内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相关文献,构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个人信息生命周期6阶段理论,并结合实证调研法分析判定各阶段中存在的16个隐私风险要素。[研究结论]针对隐私风险,从合规性角度提出“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采取风险适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提升人员隐私素养和实施用户参与共治”三个层面的隐私风险治理实施路径,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风险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在数字经济时代,政府基于国家安全和执法等目的访问数据引发广泛的担忧。研究跨境数据流动中欧美间政府访问数据的博弈与合作,有助于把握政府访问数据机制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跨境数据流动对内与对外治理规则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探讨欧美间政府访问数据的理论溯源、现实矛盾与监管发展以及为我国提供的借鉴。[研究结论]欧美间政府访问数据关涉公私与公公两对关系,欧美还存在数据权益分配不均、不同利益相互冲突的现实矛盾。尽管欧美间通过发展政府访问数据监管以促进跨境数据流动互信,然而,双方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推动数据跨境双向有序流动,中国应在隐私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跨国公司亦应探索多元路径以应对政府访问数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工业互联网安全评测是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有效保护企业隐私信息不泄露的同时,对评测数据进行安全共享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工业互联网安全评测数据共享模型,设计了链上链下数据协同的评测数据隐私保护和共享流程。为挖掘评测数据价值,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隐私保护评测结果预测方法,利用分箱技术对评测数据进行分段离散化处理,设计了评测结果预测贝叶斯网络生成算法和隐私保护评测结果预测算法。[研究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当评测结果分为2类或3类、合格判定概率为70%时,预测准确率较高,为工业互联网安全评测数据的安全共享和进一步发挥评测数据的价值探索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美  梁乙凯 《情报杂志》2022,41(2):169-175,168
[研究目的]从隐私风险防控的角度,调查荷兰政府开放数据的隐私保护实践,为我国政府开放数据和隐私保护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荷兰为例,获取一手资料阐述荷兰政府开放数据中隐私风险防控的经验,对政府开放数据中个人隐私保护政策法规、隐私风险应对的数据处理规范与机构进行分析和概括。[研究结论]荷兰开放政府数据的隐私风险控制的优势在于,注重数据存储安全、关注数据聚合、个人数据保护制度比较灵活、强化国际合作;劣势在于,隐私保护政策缺乏更新、政府数据收费政策模糊、没有任命国家首席数据官、内政和王国关系部承担的决策和咨询责任非常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个人信息保护的政策法规,确定个人数据处理原则,完善个人数据处理机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随着数智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相当普遍,识别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可有效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促进社交媒体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基于隐私风险感知过程,融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从用户视角建立影响因素研究假设并设计量表,采用调查问卷收集一手数据,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及影响因素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性检验。[研究结论]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优化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中的作用,并提升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智能系统使人们享受便捷数字生活的同时,也对用户隐私产生事实或潜在的威胁。尽管用户对威胁的感知及其规避行为有助于保证隐私信息的安全,但在好奇心和从众动机的驱使下,用户的隐私意识变得脆弱甚至瓦解。文章整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和采纳动机理论中的好奇心与从众要素,探讨智能系统用户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机制。[方法/过程]收集296份有效问卷数据,采用PLS-SE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隐私意识通过正向影响感知威胁和感知可规避性对用户隐私保护意愿起积极作用;好奇心和从众对隐私意识产生直接负面影响,并对隐私意识和感知威胁/感知可规避性之间的关系起着间接的调节作用。研究揭示了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加深了对用户隐私决策行为背后障碍类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智能系统服务企业进一步完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为智能信息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2.
陈美  梁乙凯 《情报杂志》2023,(8):194-199+207
[研究目的]从技术、管理和法律角度探究政府开放数据全面隐私安全全面保障,从而指导隐私安全保障实施。[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政府开放数据隐私安全保障及多元公共行政观理论,探讨政府开放数据意义及隐私安全保障要素,进行政府开放数据隐私安全全面保障设计。[研究结论]构建了政府开放数据隐私安全的技术保障、管理保障及法律保障框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构建社交平台用户隐私协议文本规制评估模型框架,规范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及提升协议规制评估效率。[方法/过程]首先,结合用户隐私关注研究、用户隐私保护相关法规文本、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规制研究进行规制指标提取,并在指标融合的基础上构建规制评估框架模型;其次,基于规制框架模型,对获取的社交平台隐私协议进行分类模型训练数据的人工标注;最后,通过对部分文本数据训练,获得分类效果最好的模型参数,进而对收集到的33个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文本进行分类及规制评估。[结果/结论]社交平台用户隐私协议的规制结果显示,其存在内容缺失、内容粗糙、权责不明在内的多层问题,基于此从政策监督主体、平台、用户维度出发细化完善保护策略。[局限]人工编码和筛选有一定的主观性,选取的社交平台类型多而总量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对我国互联网医院APP隐私政策进行系统评估,有助于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健康发展,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基于认知负荷与内容合规性双重分析视角,构建互联网医院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AHP-EWM耦合赋权。选取我国主流互联网医院APP隐私政策为研究样本展开实证分析,结合标注结果对其进行评价。[结果/结论]我国互联网医院APP隐私政策存在设计水平不均衡的现象,在降低用户认知负荷、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互联网医院应在优化设计、强化安全责任管理、健全跨境数据监管制度、加强死者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出台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研究有效的数据安全防护策略,以应对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数据安全威胁,为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方法/手段]运用云存储、分级加密、大数据分析、WAF、RBAC等技术和生命周期理论,结合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数据安全问题,从存储安全、网络安全、隐私泄露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结果]从数据云安全存储、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隐私保护三方面提出多维、有效的高校图书馆数据安全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探究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的隐私披露行为及其演化规律对促进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提升社区隐私保护及完善互联网医疗体系均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构建了“用户—在线健康社区—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求解了不同情境下的演化稳定策略,最后采用数值仿真验证了模型及演化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结论](1)用户披露个人隐私是形成最优演化路径的主要驱动力;(2)用户披露个人隐私后获得的医疗服务支持、情感支持等因素会影响用户的博弈策略;(3)隐私泄露造成的期望损失和实施“积极保护”付出的额外成本等因素会影响社区的博弈策略;(4)声誉收益和采取“高投入监管”付出的额外成本等因素会影响政府的博弈策略。对此,提出建议:多措并举,提升用户显性收益;健全机制,降低“积极保护”成本;强化监管,发挥奖惩双重效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隐私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亭  李凌 《现代情报》2014,34(3):60-62,67
近年来,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已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研究热点,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的研究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隐私保护策略,从隐私政策、隐私保护技术、数据可用性分析和图书馆监管4个重要方面,对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王士博  王海霞 《情报杂志》2023,(2):142-150+165
[研究目的]基于集中式数据保护模式的GDPR与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区块链技术之间存在张力,难以实现GDPR所赋予数据主体的数据权利。通过研究区块链技术与个人数据保护规范冲突的归因逻辑及实质,为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研究方法]根据欧盟第29条工作组出台的GDPR相关术语解释指南,基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技术性架构,整理欧盟为调和区块链与GDPR冲突出台的文件,研究其冲突的根源,探求调和二者冲突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我国应从理念与实体两个层次应对这一冲突。理念上,短期内需解释法律并调适区块链技术,长远来看仍需寻求法律代码化进路。实体上,鉴于公有链与许可链不同的去中心化程度,采取公有链的技术路径与许可链的法律路径分别予以规制,由此实现区块链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范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旨在为在个体隐私保护实践中存在“高隐私关注-低保护行为”现象的解决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厘清隐私保护行为的内涵,从“态度-意愿-行为”三个层面综合考虑其形成的原因,重点分析促进个体隐私保护行为的隐私关注前因驱动作用和隐私保护意愿的中介作用。[结果/结论]通过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是隐私关注的重要前因变量,个体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是建立在对风险和收益的认知下,通过转换为隐私关注才能促进隐私保护意愿和隐私保护行为的产生。以上作用关系印证了个体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意愿和行为的关键联系。隐私保护意愿中介效应的发现扩展了对隐私保护行为的认识,回应了隐私悖论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从互动视角分析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核心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机理。[方法/过程] 基于协同进化理论分析了网络百科知识协同基本过程,提取知识协同的核心因素并构建了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模型。以百度百科词条名侦探柯南为例,选取2007—2017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群体规模、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通过预测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适用性。[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群体规模、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认知冲突和群体规模存在正向互动关系;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同样存在正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