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曹元坤  熊立 《科研管理》2020,41(4):112-122
个体二元行为的心理认知基础一直学界期待解释的重要问题。基于“特质-环境-行为”交互作用框架,实证检验了研发创新人员的二元心智模式作为一种高阶变量构成在特定网络环境下对其二元创新行为的影响。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阶层分析法,对71家中高科技企业的463名研发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由自我效能、互惠信念和创新思维交互作用产生的二元心智模式正向激励员工二元创新行为。回归分析显示员工关系网络的知识异质性正向调节二元心智模式对探索式创新行为的影响、负向调节对开发式创新行为的影响。通过高阶因子模型印证了二元心智模式的理论价值;最后探讨了用心智模式解释个体二元性心理认知基础的充分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跨界搜索视角,探讨知识权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引入知识重构能力这一调节变量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结合239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样本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知识控制力和知识影响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跨界技术知识搜索和跨界市场知识搜索在知识权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知识重构能力对这一中介效应进行了调节,知识重构能力越强,知识权力通过跨界搜索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强烈。  相似文献   

3.
基于265家新创企业样本数据,将环境动荡性纳入到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前因研究框架中,构建理论模型,利用层级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动荡性是企业调整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重要前因,环境动荡性对新创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开发式创新有显著负向作用,对两种创新的平衡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及其二者间的平衡都能显著地促进新创企业绩效,但探索式创新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新创企业需要在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间进行权衡取舍,避免采用双元性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芮正云  马喜芳 《科研管理》2022,43(9):176-184
本研究探讨并验证了反思性知识重构与即兴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以196家科技型企业为样本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反思性知识重构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并且,反思性知识重构可通过培育组织即兴能力间接地促进创新绩效。当环境动荡性较高时,组织即兴能力的中介效应更强。此外,还发现技术环境扰动会增强反思性知识重构对即兴能力“创造性”维度的影响,而市场环境扰动会增强反思性知识重构对即兴能力“即时性”维度的影响。本文打开了反思性知识重构影响创新绩效的“黑箱”,并且明确了反思性知识重构提高创新绩效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5.
外部研发机构联系能否提升企业创新?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和创新搜索理论,系统研究了外部研发机构联系、跨界搜索以及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利用270家制造企业的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与外部研发机构建立联系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搜索在外部研发机构联系和企业创新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外部研发机构联系促进了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搜索,这两种知识的跨界搜索反过来增强了企业创新。研究还表明外部研发机构联系对技术知识跨界搜索的影响比对市场知识跨界搜索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二元创新平衡指企业同时从事探索式创新与挖掘式创新,探索式创新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保障,挖掘式创新是企业从当前技术中赢利的保障,实现二元创新平衡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高效的学习有利于挖掘式创新,而多样化知识有助于探索式创新,研发人员的组织将影响企业同时实现高效学习与多样化知识的获取。基于四个高科技行业中76家企业的专利数据分析,发现研发人员合作稳定性促进企业二元创新平衡;企业内部合作网络程度中心势负向调节研发人员专业异质性和二元平衡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深化了企业研发人员管理与二元创新平衡理论,并就企业研发人员的组织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突破性创新以实现企业生产技术的根本性改变和市场模式的颠覆性更新为目标,并能有效提升组织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尽管已有研究对突破性创新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并未明确解释作为突破性创新基础的异质性知识的来源问题。基于此,依据资源基础理论和领导特质理论,本文建立了跨界搜索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模型,探究了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以及管理者机会敏锐性的调节作用,并以先进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AMOS 21.0和Smart PLS 3.0对调查所得的284份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前瞻性跨界搜索和追随性跨界搜索对知识整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对突破性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在前瞻性跨界搜索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追随性跨界搜索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管理者机会敏锐性正向调节知识整合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本研究将创造力效能感与工作卷入引入到积极情绪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分析框架内,构建了积极情绪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并以研发人员为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1)在中国企业背景下,积极情绪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0.092);2)积极情绪通过创造力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该路径的解释力是最强的(0.406);3)积极情绪通过工作卷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该路径的解释力相对较弱(0.114);理论模型中“积极情绪→创造力效能感→工作卷入→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的路径作用也显著,但解释力相对较弱(0.058)。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厘清积极情绪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并为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企业创新行为嵌入在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的多重网络结构中。基于复杂网络角度进行多重网络解耦研究,利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322家企业在1985-2017年间在的专利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探讨企业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的结构属性对其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并分析合作网络结构洞、中心性对企业知识网络结构属性与探索式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知识网络与和合作网络中心性都对探索式创新呈倒U型影响,企业知识网络结构洞与合作网络结构洞均对其探索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合作网络结构洞强化了知识网络结构洞对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影响,弱化了知识网络中心性与企业探索式创新间的倒U关系;而合作网络度中心性弱化了知识网络结构洞对探索式创新的正向影响,对知识网络中心性与企业探索式创新间倒U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众泰汽车企业研发人员为研究样本,采用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对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工作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要求对汽车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工作资源对汽车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研发人员通过工作重塑可以直接正向作用于创新行为,并对工作资源和创新行为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工作资源与工作重塑的交互影响显示,高工作重塑的员工,工作资源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结论:良好的工作资源环境能够激发研发人员工作重塑,促进研发人员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0—2015年沪深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政府补贴、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和研发投入均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当二者同时存在时,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相互促进,且政府补贴的促进效果要优于研发投入;政府补贴与研发投入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浙江省数百家高科技企业的创新管理数据,本研究发现领导者创新意识确立、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制度完善、研发机构设立、研发经费投入以及产学研项目合作是企业推进创新工作的主要方式。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软环境对于企业技术进步、效益提升和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研发机构建设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均有显著贡献,研发资金投入则对企业技术进步有显著正向影响。当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创新软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有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效益提升与创新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调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以及目前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更为全面的展示当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从“达标型”和“避税型”研发操纵这一新视角,研究了高新认定办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新认定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而两类研发操纵抑制了这种激励效应;达标型研发操纵集中在高新认定初审阶段,且高新开发区以外、销售收入较高的企业更显著;避税型研发操纵集中在高新认定复审阶段,且高新开发区以内、销售收入较低的企业更显著。本文为高新认定办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126家沪市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8-2010年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资本结构间的关系,并考察盈利能力对"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投入、专利授权量(公开量)与负债水平正相关,而研发资金投入、发明专利申请量与负债水平负相关。盈利能力的"风险基准"降低作用与"激励动机"提升作用并存。拥有高盈利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能会为了提高员工的研发积极性,在某些情况下,虽有"风险基准"降低的优势,但更倾向使用股权融资,即"激励动机"的提升作用。本文丰富了现有研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我国政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的一大举措。本文基于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考察了寻租因素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通过实证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确实能够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且高市场化地区的促进作用强于低市场化地区;寻租行为的产生会抑制这种促进作用,且对低市场化地区企业的抑制效应更明显;短期性的政策迎合式的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大因素,且低市场化地区的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年份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我们建议,要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程序和办法,同时要提升市场化水平,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
于飞  苏彩云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203-210
将企业研发模式分为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探讨研发模式和知识距离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选取2013-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绿色创新,合作研发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较强,自主研发次之;知识距离与企业绿色创新显著负相关,知识距离越大,越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企业间知识距离较近条件下合作研发对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效果优于自主研发,企业间知识距离较远条件下自主研发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财税政策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税收优惠对企业RD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够有效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政府补助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优惠对不同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东、中、西部地区企业RD的激励效果依次递增,政府补助对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一定的激励效应,却难以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基于此,提出建议兼顾税收优惠与政府补助的平衡性,着重依靠税收优惠扶持,结合地域特点制定有差别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政策。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using panel data analysis. We report that learning-by-exporting (and importing) promotes innovation in Chinese indigenous firms. Foreign R&D activities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a host countr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domestic firms only when absorptive ability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th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 sources and indigenous efforts jointly determin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high-tech sectors.  相似文献   

19.
周青  曾德明 《科学学研究》2006,24(4):539-544
协作R&D网络是高新技术企业获取创新知识的重要源泉与途径。本文采用技术创新标杆测试审计模型来对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发展过程与管理状况进行审计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绩效与网络化程度,与有效的控制、冲突管理和成果分配体系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的激励体系正相关,但不显著,并在此基础上深人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管理特征与风格。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推动的技术变革正对全球研发活动组织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环节和流程已发生明显改变。本文对“互联网+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研究,阐明这是一种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内在机制促进知识的更新、吸收和转化,并能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新模式。文章首先从相关理论综述分析出发,重点梳理新兴业态下“互联网+知识管理”模式对创新研发活动的影响路径和机制,由此得到该模式的内部机理,并从政府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的角度给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