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构建计量模型,使用江西省1990—2014年数据实证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协整回归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0.120 4个百分点,在10%水平上显著,即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期有助于提高江西自主创新能力;ECM模型回归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0.090 7个百分点,即产学研协同创新短期内也有助于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但短期内促进作用较小。为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提出对策建议:构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化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完善产学研长效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着力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的中介与专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研究与开发模型,构建计量模型,使用1990—2014年数据,实证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江西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协整回归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江西经济增长提高0.132 3个百分点,在10%水平上效果显著,即江西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期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ECM模型回归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江西经济增长显著提高0.079 1个百分点,即产学研协同创新短期内也有利于江西经济增长,但短期促进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同学、系统动力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模型,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与创新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与证明,得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耦合系统。非线性作用导致系统的复杂性,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发展。为了提升创新绩效必须研究各主体子系统之间耦合互动,并引出"耦合度"来表征产学研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  相似文献   

4.
与产学研合作相比,产学研协同创新呈现出目标高端化、组织系统化、政府介入深、成果转化高的新特点。运用"协同池"模型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人才、管理、政策、资源、信息、资金等都是"协同池"的重要投入变量,而知识、人才、技术被视为最重要的产出变量。从反应过程来看,协同创新的本质在于知识创新,提出一个知识协同模型来反映"协同池"内知识的协同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借鉴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环境和协同创新绩效两个子系统,构建出重庆市产学研协同度模型。测算发现,2010—2015年间重庆市产学研协同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年份出现下降。研究表明重庆市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环境系统有待优化,政府支持力度应继续加大、配套政策应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振洲  顾新 《科学学研究》2013,31(9):1381-1390
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成为我国推动重大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前沿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可以视为企业和大学(或科研机构)两类异质性知识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因此,本文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的形成三个递进演化阶段,分析了各阶段运行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协同特征,初步构建了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协同的概念与特性,基于知识协同的前提条件从准备、运行、终止三个阶段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模型,并对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予以描述。同时从环境因素、协同意愿、产学研合作模式、知识差异四方面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协同过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影响因素作用的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8.
结合产学研创新主体的知识属性与特征,根据产、学研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获得的知识协同收益、知识协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因素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探究创新主体的知识协同演化行为及其稳定性问题。构建产学研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个体及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研究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协同存在知识供需关系,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知识贡献成本、知识溢出风险、知识加工成本)过高会抑制创新主体的协同意愿,不利于系统帕累托改进;资金收益与学术收益的增加会提高双方的协同积极性,而背叛收益与协同积极性呈负相关;合理的知识协同成本投入与知识协同收益分配、完善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知识协同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及健全的法律措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属于产学研合作领域的前沿领域,但国内外相关研究零散无序,系统梳理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帮助国内学术界跟踪国际产学研理论研究新范式。文中在回顾介绍国外有关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献基础上,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前沿研究进行了一定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机制与机理、分类、创新网络绩效等研究方面。未来研究可预见的2个方面:一是在规范当前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范围更广的实证研究对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创新网络结构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二是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机制与机理研究将是深化产学研理论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数字化进程能否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从强化知识溢出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创新系统的知识增值能力以及吸引需方参与促进成果转化三大维度剖析了数字化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机制,并将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考察了数字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效应,并对其异质性和长期效应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数字化水平能够显著促进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替换解释变量、处理内生性以及采用动态面板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分区域来看,数字化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提升效应要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数字化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长期效应,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趋势;进一步地,数字化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受到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吸收能力的门槛调节,在跨越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门槛后,数字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基于此,从推动数字化发展、重塑数字经济空间格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增强...  相似文献   

11.
原长弘  张树满 《科研管理》2019,40(10):184-192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仅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基于中国转型经济情境,文章廓清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跨层整合了宏观层国家创新系统和微观层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框架。该框架打开了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互动下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自身技术创新的黑箱,探讨了企业家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机理。另外,文章拓展了现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章芬  原长弘  郭建路 《科研管理》2021,42(11):43-53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然而,新型研发机构如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当今重要而又缺乏探究的新课题。本文以新型研发机构的典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式案例深入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剖析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密码,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命题。本文开启了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拓展了产学研融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互补性的视角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收益模型,对知识互补性转化为现实协同创新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论证了产学研最优劳动资源的配置与专业化经济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互补性知识的积累程度、互补性知识的协调效率、互补性经济程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阐释了产学研异质组织之间实现有效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协同创新信任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信任行为的动态演变性,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基于有限理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信任关系演化博弈模型,深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信任关系。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信任关系包含多重均衡结果;博弈双方相互信任的概率与协同收益正相关,与创新资源投入、投机收益负相关,与吸收因子无关;存在着最佳的协同收益分配比例,使博弈双方相互信任的可能性最大化;政府加强对创新资源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艺  陈凯华  朱桂龙 《科学学研究》2018,36(10):1896-1913
本文以中国高铁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为研究案例,试图探究学研机构与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双方创新能力的演变过程,以揭示后发国家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演进机理。本文发现学研机构与企业在巴斯德象限(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双方共赢。其中,产学研合作推动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演变(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进优化→技术原始创新),同时也推动了学研机构学术能力的不断发展(前沿技术科学原理的追踪研究→突破性研究→引领性研究)。本文研究对后发国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确定了企业协同创新的6个主要外部主体,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有效收集了254份调查问卷,实证研究了企业与不同主体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并探究了对应的竞争者协同创新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与政府、竞争者、供应商、客户、研究组织、中介机构的协同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企业-客户>企业-供应商>企业-研究组织>企业-竞争者>企业-中介机构>企业-政府。(2)竞争者与政府、供应商、研究组织、中介机构的协同创新会对相应的企业协同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但竞争者-客户协同创新没有这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使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与其专利申请信息相匹配,探讨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市场绩效的影响效果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显著抑制了以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托宾Q值测度的市场绩效,即产学研合作同时抑制了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市场绩效,并且这一负面影响可以持续2~3年。其内在影响机理在于,尽管产学研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但却无法有效提升企业技术的商业价值,加之以产学研合作所耗费的机会成本,造成了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市场绩效的抑制效应。进一步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加以考察后发现,产学研合作广度显著抑制了企业市场绩效,合作深度则对市场绩效具有“U”型影响,说明只有进行较为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才可能真正促进企业市场绩效。本研究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全面评价产学研合作效果及影响机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背景下,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怎样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与理论难题。本文以三一集团为例,深入探讨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演进路径,并依据“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核心逻辑构建动态演进模型。研究发现: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产学研融合策略经历了“松散型→探索型→利用型→深度融合型”的路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遵循“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集成创新能力→关键核心产品整机自研与制造能力→关键核心产品数字化全面创新能力”逐阶提升路径,且存在逆向促进作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遵循“功能性突破→性能性突破→可靠性突破→前沿性突破”的路径。研究结论丰富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与能力相关研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特征,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协同创新思想和要素,构建一套更系统、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广东20家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这套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真实情况,为科研绩效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集分析103例民航协同创新案例,以机构类型分布为研究视角,建立创新集群和协作网络的结构模型对比进行分析。采用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建立民航协同创新协作网络,分析网络的整体特征,进一步运用聚类分析找出协同创新网络中协作关系较为紧密的集群类型,重点研究民航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主要集群结构特征,找出网络中重点机构类型并研究其在网络中的作用,探讨与其他机构类型形成的集群现象,论证政产学研协作关系在民航协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