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承载着知识服务、社会记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科普等方面的特殊使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知识流动视角出发,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知识共创过程与内在机理。[方法/过程]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联盟型”与“众包型”知识共创生态演化规律,并对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知识开放共享度、知识整合能力是影响知识共创效果的关键因素;不同的生态关系中,知识共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分析古籍数字化领域研究现状,构建古籍数字化工作路径,发现当前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为便捷古籍开发、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藉由国内外古籍数字化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现有古籍数字化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五原语论与数字人文技术体系建设古籍数字化路径,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寻当前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不足和发展方向。[结果/结论]提出包含转化、重构、应用和控制4个部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路径并对古籍数字化路径各部分内容进行了规划,基于文献分析结果与古籍数字化路径内容对国内古籍数字化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构建可计算生物医学知识视角下的诊疗规范知识计算化模式,推动“数据—知识—实践”循环进程,促进临床诊疗过程各环节决策制定协同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明晰诊疗规范知识计算化的必要性及应用价值,并在厘清诊疗规范概念、内涵,归纳诊疗规范数据来源、数据特征,提炼诊疗规范知识可计算化特征的基础上,遵循可计算生物医学知识核心思想和DIKW层级模型内涵,构建诊疗规范知识计算化模式并探索其实现路径。[结果/结论]构建“1-336”诊疗规范知识计算化模式立方体,包含1个核心目标、3个知识层级、3条实现子路径、6个关键环节,为各领域知识计算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及方法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数字化数据激增要求建立新的以复杂性数据和方法为基础的研究范式,构建可计算的研究范式是适应数智化时代知识管理研究的新路径,通过系统性地数字表示和执行可计算知识对象,对于促进知识向实践的应用模式探索意义非凡。[方法/过程]借鉴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成果,提出构建计算知识管理科学的概念和核心内容。对比计算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三大研究方法,提出计算知识管理科学可发展的三大研究方法。[结果/结论]计算知识管理科学是数智化时代知识管理发展的新路径,核心是融合计算机科学技术嫁接“数据—知识—实践—数据”间的桥梁。计算知识管理科学发展依赖数据、算法与算力三位一体驱动,构建可计算的知识管理体系和解释能力是适应未来复杂知识环境的必经之路。计算知识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融合性、自适性和时效性,动态演变和多维验证是可计算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5.
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的价值共创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一虹 《现代情报》2009,29(12):28-36
[目的/意义] 随着开放科学、公众科学等理念的兴起,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的价值共创行为有助于提升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数据需要与知识需求。[方法/过程]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设计由规划主体、建库主体、用户组成的博弈模型,分析多元主体价值共创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并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价值共创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规划主体激励、建库主体收益与附加成本、用户参与意愿等,为此提出了包括加强宏观引导与服务协调、打造专题数据库服务品牌、建立面向用户的贡献激励机制3个方面的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价值共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邓君  宋先智  钟楚依 《现代情报》2019,39(10):154-164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度的逐年升温,探究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助于反思不足、明晰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以CNKI收录的2001-2018年的数字人文领域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对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时间、空间、高被引文献、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内容挖掘,识别研究前沿,以全面了解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结论]目前我国数字人文领域存在四大研究热点|数字人文学科分布呈现以图书情报档案学为中心向其它人文学科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开放式创新范式下,战略性知识披露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备受创新企业重视,开放与共融时代也为深入探索战略性知识披露效应提供全新视角。[研究方法]结合知识流动视角,基于知识溢出和知识取回双向渠道,以华大基因为研究对象,对企业间引文数据所构建的知识流动网络进行过程化解构,以此开展战略性知识披露效应的单案例研究。[研究结论]从知识流动全过程来看,华大基因通过知识取回来提高未来所创造的知识质量难度较大,但早期高质量的知识披露为后期知识取回阶段形成知识效益提供前提。从知识取回过程来看,三种知识取回路径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源企业知识效益的形成。具体而言,整合利用路径下加速了源企业对外溢知识的吸收重组,联合研发路径下增加了源企业与外界的创新协作,观察学习路径下源企业实现了未来知识流动方向的细化与突破。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随着时代进步,数字人文的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文本生成、跨语言处理、情感分析、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兴起的GPT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为数字人文研究带来突破,对数字人文领域产生显著的影响。[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对以GPT-4为代表的GPT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GPT技术应用实例,分析了GPT技术对数字人文领域的技术支持和未来拓展方向。[结果/结论] GPT技术将对数字人文领域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提醒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GPT技术为数字人文研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期共同开创数字人文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于旭  项亚男 《情报杂志》2021,(1):132-138,98
[目的/意义]以社会智库为研究主体,构建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体系,以拓展社会智库相关研究,为社会智库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过程]基于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结合社会智库“资源要素-业务流程-智库功能-服务对象”的运营流程构建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体系,并基于此提出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结果/结论]构建了以知识发现和获取能力、知识整合和利用能力、知识开发和创造能力、成果应用和传播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体系,并从外部主体协同、数字技术应用、知识服务联盟和媒体传播渠道四方面提出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数据架构作为一个将数字技术融入业务、实现组织在数字空间发展的方法论框架,是解决图书馆等传统组织在数字空间数字化解构与重组等实际问题,促进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化发展的关键。[方法/过程]结合当前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首先对数据架构相关概念与定义、功能与目标进行分析,得到图书馆数据架构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数据架构的建构方法;最后,系统地探讨了图书馆实施数据架构的路径与策略。[结果/结论]图书馆数据架构主要基于数据思维,通过业务解构和业务重组,实现业务逻辑由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的翻译与转化;可通过对关键业务实体、具体场景的数据建模,以及数据流动与整合规划等图书馆数据架构策略,为实现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个人数据跨境流动在促进数字经济全球化与数字产业升级的同时,对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安全格局下探索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体系的优化路径,有助于保障数据安全与数字人权,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方法/过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律及政策分析等方法,基于对新安全格局下个人数据跨境流动内涵和法理基础的厘定,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和监管内容三个面向,比较考查欧盟、美国和中国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模式的制度演进。[结果/结论]基于对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模式变革趋势的总结,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监管体系优化构想,包括加强数据跨境监管力度,保障数据流动安全有序;提升数据监管治理精度,促进数字经济安全发展;拓展数据监管合作深度,构建全球数字共治格局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在数字人文由单纯的学术热点演化成一门渐进完善的独立学科的同时,关于其学科归属问题并未在学术共同体之间达成共识。[方法/过程]文章从本质目的、内容议题、成果分布、主流趋势四个维度阐述数字人文归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厘清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档案学之间的关系,指出四者的核心指向在于知识创新。[结果/结论]文章的最后分别论述了数字人文对于图情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基于“把握机遇,转型升级”和“正面挑战,迎难而上”两个方面针对数字人文与图情档的交叉融合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科研人员摄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但对知识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因此,不论信息如何变化,科研人员需要抓住知识基因的进化过程(科技创新路径)寻找有价值知识,极大提高知识利用效率。[方法/过程]在前期充分辨析科技文献知识基因的基础上,根据科技文献知识基因的特征将科技文献知识基因分为通用知识基因与特定知识基因两种类型。提出利用知识基因表征科技创新路径的节点,根据知识流动的特点,将科技创新路径划分为基于知识基因扩散与知识基因流动的科技创新路径。通过计算知识基因之间遗传或变异的关系,嫁接引用路径构建出知识基因表达的科技创新路径,并通过知识基因间的连线实现可视化表达。[结果/结论]通过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实验证明,基于知识基因表达的科技创新路径能够从科技文献核心知识价值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直观地展示出科技创新发展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人文学者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使用传统手段感知数据的技术困境和进行数据交互认知的人文迷思。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出发,无论是遵从信息的生产者驱动模式,还是消费者驱动模式,都需要寻求一个兼具技术与人文框架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工具。Data Storytelling(数据叙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被赋予新的使用语境与意义,并以数据科学理论和实践为支撑,成为数字人文方法论甚至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方法/过程]研究从大数据时代数据感知和数据交互认知的困境出发,通过文献调查理清数据叙事的概念与逻辑脉络,提炼其基本要素与理论基础;再对比传媒、商业、文化教育等应用数据叙事相对较早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各情景中数据叙事的用户体验价值、情感价值、知识感知与传播价值、认知驱动价值等,继而总结了数字人文视角下数据叙事的应用与实践意义;最后提出图情档学科利用数据叙事展开数字人文研究与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结果/结论]数字人文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探索与发展,始终围绕着数据感知与价值发现的技术规律与叙事话语体系的人文框架或范式不断迭代升级。以数据科学为平台、信息可视化为产品或服务形态、叙事学为价值变现渠道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非遗数字化如火如荼的开展,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数字人文环境下非遗“智慧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非遗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技术构建非遗知识库,结合Omeka S和IIIF,以土家族非遗为例构建土家族非遗数据库。[结果/结论]非遗知识库有利于非遗的组织管理、共建共享、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利用和提升非遗文化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论文题名快速梳理特定研究领域中的概念,并确定概念所代表的知识之间驱动关系,有助于科学了解研究领域状况,为进一步寻找研究方向提供可能。[研究方法]以信息与知识传播研究领域为例,收集整理题名中包含“知识”研究论文元数据,在Stanford Parser的短语结构分析结果基础上,对驱动关系进行人工审定,并做边界调整、拆分和规范化,得到概念间的真实驱动关系数据,定义若干分析指标,以上述数据为基础构建加权有向图,并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分析展示在知识驱动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概念及驱动路径。[研究结论]该研究借鉴和发展共词分析方法,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能够揭示研究领域概念之间有方向的知识驱动关系的方法,利用本方法可以发现不同概念在某一领域的驱动强度大小、特定的驱动路径和若干稳定或脆弱的概念团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在数字人文跨学科协作网络日益扩大的过程中,分析跨学科多元主体间的共生规律,对提高数字人文跨学科协作效率、推动范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共生理论作为逻辑起点,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方面构建了数字人文多主体共生的分析框架,并对分析框架中的角度选取、质参量识别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说明。[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数字人文多元主体可界定为四大共生单元群落,群落间所呈现共生状态的未来演化方向,将是增强主体协作效率的关键。可选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所在的群落为分析角度,利用质参量所描述的共生度来测量上述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析"场景时代"背景下短视频产业场景式服务及其价值创造路径。[方法/过程]从场景理论视角,探析短视频产业场景式服务逻辑、过程与功能,提出实现短视频产业场景式服务的价值取向及创造路径,并基于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对短视频产业的场景式服务及其价值创造路径予以实证。[结果/结论]短视频产业场景式服务作为未来"场景时代"信息服务的新业态,将成为信息服务转型发展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9.
陶文倩  潘云涛  王海燕 《现代情报》2024,(4):114-126+153
[目的/意义]探索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形成模式,有助于完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理论体系,也对如何提升我国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过程]引入“动态情境”概念,基于主题演化的动态过程视角,探索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形成模式。将主题演化的动态情境根据粒度由细到粗分为3个层次构建。对第三层次进行模式提取,第一层次、第二层次辅助进行模式分析。以基因编辑领域为例进行模式探索。[结果/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形成的一个主要模式和两个次要模式。主要模式是“继承—继承”模式,即论文选题围绕领域的核心问题并实现递进性突破从而形成影响力;次要模式是“混合—继承模式”与“混合—混合模式”,指论文选题关注领域长期交叉分裂的主题路径,具有促进领域内核心问题突破的潜力从而形成影响力,或者在后续衍生的主题路径内形成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全域产业数据治理是实现整体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高水平产业数据治理能力能够有效释放数据效能,提升数据价值,从而赋能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与新模式。[方法/过程]本文基于非对称创新理论构建“制度—市场—技术”三维框架,使用定性比较分析(QCA)和必要条件分析(NCA)相结合的方法,从组态视角对数智驱动背景下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结果/结论]我国各省级政府的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集聚辐射效应。资金投入强度是数智驱动背景下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的关键瓶颈。存在5条提升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的路径,为其他要素基础相似但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不高的区域提供了“殊途同归”的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