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多船队作业的东、黄海鲐鱼生物经济模型及管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文  陈新军  李思亮  李纲 《资源科学》2010,32(8):1627-1633
鲐鱼是我国近海大型围网和群众围网船队主要捕捞种类。如何兼顾两种渔业的利益,并从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根据渔获统计等数据,在理论上模拟了50年内(1948年-2048年)大型围网和群众围网捕捞船队的动态变化,探讨5种方案下各渔业捕捞努力量、鲐鱼资源量、产量及利润,以及与其对应的总利润及总产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所有方案下,资源量在前10年(1998年-2008年)中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随后趋于稳定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在基准方案下,群众围网船队在捕捞努力量、产量及利润方面占优。其余方案中,大型围网船队最终在捕捞努力量和产量占优,但其利润接近于0。结合累计产量和利润,方案c(降低大型围网成本)由于兼顾了大型围网的经济效益及群众围网的社会效益,可认为是目前适合东黄海鲐鱼长期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Incofish项目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开展渔业资源评估应用研究.研究对象为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maderensis).数据来源于1990年-2005年间塞内加尔个体渔业渔获量及由DR FRIDTJOF NANSEN调查船在塞内加尔海域获得的渔获量.采用Froese(2004年)提出的三个可持续捕捞指标,为渔业资源量的开发状况作出诊断和评估.这些指标包括:渔获物中成鱼的百分比(以100%为最佳)、达到最适开捕体长鱼的百分比(以100%为最佳)和大型产卵鱼的百分比(以0%为最佳,体长大于最适开捕体长1.1倍的雌鱼即为大型产卵鱼).分析结果表明:金色小沙丁鱼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幼鱼在其渔获物中占有优势地位,捕捞到的金色小沙丁鱼多数小于最适开捕体长,即生长型过度捕捞;短体小沙丁鱼处于充分开发利用状态.总体结果揭示,可持续捕捞指标能够成为替代或完善传统资源评估方法的有用工具.渔业相关的利益主体(包括公众)通过这些指标能够避免过度捕捞,从而更好地理解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3.
南极犬牙鱼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是南极海域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南极犬牙鱼资源动态对确保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南极海域48区的犬牙鱼历年渔业统计资料,采用基于Bayes状态空间剩余产量模型JABBA对南极48区犬牙鱼资源动态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南极48区犬牙鱼的环境容纳量K=92 521t、内禀增长率r=0.14、2018年资源生物量为其环境容纳量K的75.2%、支持MSY的最佳资源量Bmsy=37 007t、最大持续产量MSY=4 247t、2018年资源量与最佳资源量Bmsy之比B2018/Bmsy为1.88、2018年实际捕捞死亡系数与获得MSY所需的捕捞死亡系数Fmsy之比F/Fmsy=0.33。从捕捞死亡系数和资源生物量水平两个指标对48区的南极犬牙鱼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认为该资源利用不存在捕捞过度情况。  相似文献   

4.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生活着20多万种生物,生物量以亿万吨级计;在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每年可为人类转化30亿吨水产食品,人均可达560公斤。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海洋渔获量逐年减少,鳕鱼、比目鱼产量下降,带鱼、黄鱼前景不妙,有2/5的野生鱼捕捞已达极限,1/4已捕捞过量。渔业资源纠纷迭起,各国为捕捞限额争吵不休,远洋渔船争斗也时有发生。单纯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北部湾湾口海域渔业资源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湾口海域的主要经济种类,并分析了主要经济鱼类各主要渔具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季节变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资源量较好的有带鱼、金线鱼、河纯、舌鳎、鲣等20种经济鱼类.渔获量因季节变化、捕捞渔具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经济鱼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生长,栖息水层等)的变化及季节变化、海流等引起渔获量在种类与产量方面的较大变动.  相似文献   

6.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自行繁殖的能力,如果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会取之不竭,永续利用。为了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应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对可持续捕捞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有关资料和数据对珠江口海域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和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讨论,并就加强和保持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渔获统计的西北太平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琪  陈新军  李纲  方舟 《资源科学》2013,35(10):2032-2040
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探讨61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1950-1961年,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40~3.45 间;1962-1973 年,平均营养级呈振荡上升并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58;1974-1987年,平均营养级由最高值下降至历史最低值的3.35;1989-2010年,平均营养级出现了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并稳定在3.41~3.45间.若仅统计营养级大于3.25渔获种类的产量时,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从1988年开始出现稳定下降,从1988年最高的4.05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3.84,并在2006-2010年稳定在3.84~3.86间.营养级平衡指数(FIB)在1950-1973年持续上升,1974-1987年间出现下降,1988年则大幅上升,1989-2010年间在波动中下降.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且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是由过度捕捞所引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法在世界上被认为是测量浮游动物和鱼类的主要有效方法。渔业声学评估是以声学积分值来衡量水域生物的资源量。而鱼类目标强度是将声学数据转化为生物量数据的渔业资源声学评估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参数。目标强度这个物理量是一个定量的物理量,是用来表示目标反射声波的强度。影响鱼的目标强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声波的频率,鱼是哪种类型,鱼体的大或者小,鱼体在水中倾斜的角度等原因,对于不同种的鱼来说鱼的目标强度差别会很大。基于实测法和模型法可对各鱼种的目标强度进行分析,得出平均目标散射强度值,是应用于其他学科如内陆水域渔业资源量、渔业捕捞等多方面计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美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研究,总结出其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完善提供域外参考。通过对美国海洋渔业一手文献的分析,研究其有效遏制渔业资源衰退的管理方法,并综合运用学科交叉与比较研究方法,剖析其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即在尊重海洋生态系统前提下、科学评估海洋鱼种资源数据基础上,制定渔场重建计划,采取有限准入权、份额捕捞、过程监管及社会配套等综合管理措施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系统性管理。最后,针对我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应在科学评估鱼种资源最大可持续生产量基础之上创新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将产出控制与投入控制有机结合,探索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管理计划及配额捕捞模式,从而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的东海渔业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晓琳 《资源科学》2010,32(4):606-611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是目前全球渔业管理的新理念,其要求从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制定渔业管理决策,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加强各部门合作,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目前东海渔业管理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对内,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不断衰退;对外,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近海捕捞作业压力因大量渔船回归而进一步加大.因而,探索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对于解决东海渔业问题应该是一种有益尝试.实现基于生态系统的东海渔业管理首先在立法上应修订现有渔业法规,增加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规定.其次在实践中应采取多部门协作、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建立海洋保护区和生态监控区、加强与日韩合作等措施,切实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在东海实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98年至2000年间舟山群岛地区鱼类栖息地环境、渔业劳动力和管理措施、渔获物产量和产值等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参数的海岸剖面分析模型(CTAM)的构建,实现该地区渔业资源变化以及渔获物、现金和劳动力流通的可视化,初步评价近海、外海大小型渔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为东海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分析结果表明:①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长可通过鱼类栖息地的保护和渔具类型与规模的控制实现;②舟山地区可加强海洋捕捞业的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③科学发展舟山群岛渔业需要严格控制近海渔业,做好近海小型渔业转产转业工作,并适当发展外海渔业,同时做好近外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和浙南沿海因为粮食供应不足,带鱼生产成为这些地区相当重要的渔业经济。民国时期,随着嵊山渔场的开发和背对船技术的发展,带鱼的渔获量大增,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跻身"四大经济鱼类"的行列,福建沿海和浙南沿海渔民仍然是主要的捕捞群体。1960年代机帆船和尼龙网的使用,造成过度捕捞,带鱼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由于休渔政策的实施,带鱼汛仍然是幸存的第一大渔汛。  相似文献   

14.
生态整体主义视角下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本质上是对整体用海行为的约束与限制,目的是为了保障整体利益涵盖下个体利益的持续兑现。美国在渔场重建计划基础之上所采取的有限准入与产出控制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正是契合海洋生态系统特性的制度模式,其在许可准入、配额捕捞、过程监管以及社会配套等领域的制度实施相对完善。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应在科学评估鱼种资源最大可持续生产量基础之上,创新海洋渔业管理模式,探索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准入许可及配额捕捞模式,从而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15.
霍沛军 《科技通报》2002,18(1):82-84
渔捞业中最佳经济产量是指能使持续的纯利润最大的产量,此时投入的捕捞努力量为最佳经济捕捞努力量,文中假定捕捞总成本与鱼类种群密度成反比而与捕捞努力量成正比,给出了最佳经济捕捞力量 的求解方法。保持这样的捕捞努力量,则可实现渔涝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调查数据与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定量揭示了近50年来渤海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渔业捕捞对其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生态系统最关键的功能组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的高营养级游泳动物食性鱼类,转变为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等营养级的底栖大型甲壳类;近50年来渤海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波动中显著下降;渤海生态系统的规模、成熟度、总能流量、费恩循环指数、生态网络的聚合度等属性指标均波动剧烈,表明渤海生态系统目前并不成熟,尚处于不稳定期。渔业捕捞是渤海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降低渤海渔业捕捞的强度,防止发生持续大强度捕捞导致的渤海渔业资源衰退和生态系统崩溃,以实现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7.
褚晓琳 《资源科学》2010,32(2):366-371
预警原则作为一种新颖的环境资源管理手段,其对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的有效性已为一些国际协定和国外立法所确认。适用预警原则应满足以下条件:存在不确定危险;遵循成本收益分析原则、比例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并定期检查、适时调整。目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有必要在未来制定一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而当务之急是尽快修订现行《渔业法》,将预警原则确定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通过建立综合性海洋管理部门、大量搜集科学信息、拓展群众参与途径、以及根据各海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预警原则,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乾隆年间,带鱼就成为诸城第一大渔业,民国时期和1950年代又成为莱阳和牟平第一大渔业。明清以来河北、辽宁沿海地区鲚鱼渔获量则一直远多于带鱼,直到1930年代之后带鱼产量才迅速上升。1960年代带鱼渔获量的急剧下降,除了自然环境变动因素外,人文因素主要是夏汛、秋汛乃至冬汛捕捞力量的加强和机动船数量的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洋鱿钓渔业已发展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单个种类捕捞产量最高的产业,结合全球资源量来看,鱿钓渔业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在北太平洋渔场渔船数量呈下降趋势,以中小型企业生产为主;西南大西洋渔场渔船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以大中型企业生产为主;东南太平洋渔场渔船数量不断增加,产量大幅攀升。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加工贸易方面主要通过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的模式运营。现阶段技术装备与人才支撑不足、产能发展无序与市场价格低迷、生产经营缺乏规范和引导、金融与后勤保障支持不足等方面仍是鱿鱼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考虑到科技在鱿钓渔业中的重要作用,应进一步通过集成鱿鱼资源变动规律、鱿鱼渔场环境特征、鱿鱼生产动态信息等资源完善远洋鱿钓渔业综合管理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展声诱捕捞技术、光场分布与鱿鱼行为、自动钓机等研究及通过鱿鱼加工与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技术标准修订与应用等,整体提升远洋鱿钓渔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黎 《资源科学》1994,16(4):26-32
利津县为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深渊湾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交汇。其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客水资源、鱼种资源、劳力资源及饲料供应,为淡水渔业的开发创造了优良条件。全县不但有可观的天然水面和人工水面,更有大片的盐碱荒地可通过“挖池抬田”的方式发展生态渔业,进行综合开发。现在的400余ha渔塘,其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已开始露,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有必要通过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开发,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强管理,搞好配套建设,增加科技与资金投入,保证鱼苗供应及销售服务等,以确保淡水渔业与盐碱荒地的综合开发得以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