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也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基于多年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针对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教育观念创新、培养体制创新、培养环境创新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为切入点,立足于地方高校,从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等角度分析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一多、两跨、三确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推进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19)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经济和产业和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项目引入智能制造中"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探索智能制造等新工科研究生的"全培养周期"模式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和措施,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开展:新工科研究生全培养周期体系的构建;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践,项目提出的研究生全培养周期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为其他新工科专业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近年来以创业为导向,实施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2015级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多次获得竞赛大奖,创业企业也获得了良好效益。学校和学院创新实践培养机制愈加完善,证明了"竞赛+项目+创业"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洪志  邓文卓 《科技与管理》2009,11(6):138-141,144
为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要素,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两大特色模块建设模式。通过此模式的方式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剖析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的自身优势、劣势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根据分析结果构建TMGE四位一体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工作模式,从思维、方法、保障、实践四个方面提出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工作实施方案,旨在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10)
随着国家大学教育的分类改革及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及科研院所结合当地实际或市场需求来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对于农学类研究生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本文提出的校政企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培养致力于桑蚕产业的农学类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现行的农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校政企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期望该模式能对提高农学类专业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晨虎 《科技风》2014,(24):195-19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流趋势,对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当前我国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常见的几种模式,对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面对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从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剖析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的自身优势、劣势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根据分析结果构建TMGE四位一体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工作模式,从思维、方法、保障、实践四个方面提出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工作实施方案,旨在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樊兰 《科教文汇》2012,(21):27-27,37
研究生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及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使研究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介绍了国外几个发达国家及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总结了基于研究基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建立基于研究基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力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探索基于创新创业实践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共十八大特别强调和鼓励创新创业,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理应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由于存在着体制上,思想上等诸多原因,以及实践上的障碍,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就此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试图提出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数字经济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产业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这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活跃创新思维、扎实专业知识以及突出实践能力的全方面综合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时代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同时,由于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践教学不足、专业间学科壁垒难以打破、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发展创新,高校应充分发挥团队制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有机整合多元化培养主体的协同优势,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端人才。  相似文献   

13.
吴焱  王晓路 《科技广场》2008,(4):134-135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探索了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提出了科研项目和团队管理融合的团队管理研究生培养环境,以及阶梯形的研究生团队化的新型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晓卫 《科教文汇》2013,(5):46-46,48
本文从工科研究生培养现状出发,分析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理念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总结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科研需求为导向,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基于科研兴趣、创新思维、专业技能与科研激励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机制,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的、可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建设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大举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时,提出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并构建了以高校、社会、企业、教师及学生等"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旨在为相关高校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求加大对高级财经类人才的培养力度,本文通过对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研究生自身创新意识薄弱、教学模式不完善、实践环节缺乏、导师队伍建设相对缓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构建财经类专业研究生“1-2-3-4-5”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思路,采用“项目驱动+导师驱动”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复杂多样。将协同理论运用到研究生发展这一具体领域,通过发挥各主体联合优势,建立组织之间的多种协同形式,进行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丰富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对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中目标达成、培养主体、运行机制、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研究生协同培养框架,结合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研究生培养模式,验证了协同育人机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依托特色运作的协同培养创新模式,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游赟  颜黎  丁忠佩  邱旭 《科技风》2023,(13):35-37
开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仍存在培养目标有待落实、工程创新实践有待突出的问题。结合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以突出工程实践、强化创新培养为出发点,从思政教育、创新思维、学科融合、联合培养、导师引导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了探索,可为同类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和社会亟需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新工科背景下,其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程度,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