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连铮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是我国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作物育种研究,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育种研究,其中育成大豆品种30个,其中国审大豆品种9个.  相似文献   

2.
大豆孢囊线虫的育种研究及其生理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1年开始进行大豆抗孢囊线虫的育种研究,并利用一些抗源,进行了大量杂交工作,通过连续单株选拔,加大抗性好的组合群体数量、南繁北育、旱代鉴定等措施,筛选出一些高抗、中抗的品种和品系,如中黄12及中黄17等品种已正式审定推广,后两个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有一批品系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的大豆区域试验。这些品种将对推动大豆生产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同时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育种技术主要以常规育种为主,大豆科学研究和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通过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实施,已经鉴定到若干高产、优质分子模块,解析了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模块耦合效应,创制了一批大豆优异种质材料,成功培育多个高产、优质的初级模块大豆新品种,初步建立了大豆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挖掘利用和创制,推动自主性整合公共数据库构建,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大力开展大豆高产稳产突破性技术和豆粕替代饲料的研究,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和人工智能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种,创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增强我国大豆自产能力,缓解大豆需求缺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圣丰试验站大豆育种基地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高清数码相机对大豆育种小区进行遥感监测,并开展了针对大豆育种表现形态的信息解析。试验中,获取无人机载高清数码及多光谱影像覆盖约90亩育种小区,经数据几何处理实现小区高清正射影像及多光谱影像拼接。基于高清数码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大豆叶形、叶色进行监督分类,经目视判读,分类精度分别达到86.9%,78.2%。基于多光谱影像,开展大豆长势遥感监测分级。研究表明,利用基于无人机的低空遥感技术能够实现辅助作物育种表型信息获取的需求,解决作物育种田间调查标准不统一、时效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大豆育种途径及育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技》2009,(2):2
由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李艳华等精心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东生3号”,日前通过了国家大豆审定委员会的正式审定。这是继今年2月“东生2号”大豆高产品种育成后,该所在大豆育种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油菜育种专家。他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四十多年来,领导和主持的油菜科研共育成14个油菜品种,育成品种推广面积2.2亿亩,增产油菜籽53.5亿公斤,新增产值136.4亿元。在建立杂交油菜品种选育、亲本繁殖、杂交制种、种子纯度鉴定、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的科学体系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大豆原种是大豆的原始种子品种,是通过与同品种的原有性状产生的。它是种子繁殖,种子纯度的基本材料的典型,利用纯度高、质量好的原种种子繁育良种,定期更新的种子,是育种过程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业大学张清海教授一直致力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并从事作物品种资源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清海教授就多次赴云南省进行小麦加代育种工作,总结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在昆明夏繁加代的育种理论和规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和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范濂教授一起先后选育出三个小麦品种:半冬性耐盐碱小麦新品种豫麦1号、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种豫麦3号和弱春性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豫麦9号,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学     
烤烟“种烤分离”生产模式研究与探讨;福建省48个大麦地方品种的数量性状分析和聚类分析;不同类型抗虫棉品种基于RAPD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引入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大豆泛变应原profilin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表位预测;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配合力分析;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产量表现;  相似文献   

11.
莫永生生于1939年,广西贺州人。1961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1961-1970年,广西百色农业局技术员;1971-1981年,在广西百色农科所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82-1992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93至今,在广西大学支农中心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获奖情况:1992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  相似文献   

12.
朱惠兰 《今日科苑》2009,(13):73-73
金黄色的油菜花映衬着湛蓝的天空,花海中有一位身板硬朗的七旬老人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四川省绵阳市老科协会员袁代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袁代斌就开始从事油菜育种工作,仅退休后就选育出6个品种。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2):F0004-F0004
王连铮,大豆育种专家,1930年生于辽宁海城。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常务副部长,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俄罗斯、印度农业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大豆生产大国,也是大豆消费大国。但由于现阶段大豆价格较低,而导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大豆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是提高单产和降低生产成本,这也需要科研人员把更多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15.
泰为 《金秋科苑》2012,(14):49-49
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是指普通种子经过太空处理之后,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自1987年以来,由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现已育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400多个太空品种。 那么,太空育种的原理和过程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6.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我国大豆面临着生产落后、供给严重不足、国内大豆产业受到 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严重冲击的局面。我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收集保存的大豆资源蕴藏着丰\\r 富的有益基因。开展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大豆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大豆 优异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与克隆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将推动大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提\\r 高大豆的分子育种水平,为大豆遗传改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这些内容,2003年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重大项目“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及其基因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选种优质大豆良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个品种推广以后,由于多年种植,往往造成混杂。特别是有一些地区缺乏留种的习惯往往盲目大调大运,对调入的品种未进行试种,这样种子纯度往往难以保证。会严重影响预期产量和质量,为了提高大豆品种纯度,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高产优质牧草品种是保证我国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我国牧草育种起步晚,工作进程十分缓慢,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牧草品种。由于牧草一般具有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多倍体遗传、近交退化等特性,很难解析其重要农艺性状,导致牧草育种技术还停留在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分子设计育种是加快牧草新品种选育的好手段,但目前尚缺乏适用于牧草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抢占牧草分子育种先机,中国科学院布局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以攻克"牧草复杂基因组功能解析"这一"卡脖子"技术,发展基于分子设计理念的牧草育种新技术,实现从传统育种到定向分子育种的跨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19.
许雷,男,1948年10月出生。1966年毕业于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大专)。1966年9月至1984年先后在乡农科站、县农业大学、县农科所及县农业中心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农业教学及技术推广工作。历任站长、教师及主任等职,职称由技术员晋升到农艺师;1985年至1995年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任水稻育种室主任,职称由助理研究员晋升到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研究;1995年至今,  相似文献   

20.
大豆原种生产可采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方法,也可采用原种包括原种—代和原种二代。原种二代由原种一代直接生产。本文对大豆原种生产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