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曹建忠  汪海凤 《软科学》2016,(2):117-120
运用坏产出动态SBM共同边界模型对2005~2012年中国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将城市基础条件的影响考虑在内,成长型城市的共同转型效率最高,衰退型城市的共同转型效率最低;而在既有的城市基础条件下,再生型城市的群组转型效率最高,成熟型城市的群组转型效率最低。因而,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提高转型效率,有针对性地选择完善城市基础条件或改善资源配置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类,选取106个资源型城市(成长型13个、成熟型58个、衰退型22个、再生型13个)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EA模型和SE-SBM模型对其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类型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在规模有效性、技术有效性、规模收益和综合效率等方面仍表现出差异化;通过Tobit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碳排放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效率则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研究认为,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应根据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差异性和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最后针对资源型城市不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4.
分析数字经济通过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环节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机制,采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所在27个地级市2012到2019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全局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典型工业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以及对其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利用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依旧显著。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推动典型工业化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推动产业转型速度提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在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对老工业城市的推动作用要高于资源型城市。基于实证结论提出数字经济助推典型工业化城市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姚璐  王书华  范瑞 《资源科学》2023,(2):308-321
【目的】旨在引导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通过合理布局金融资源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方法】以2007—2019年中国153个非资源型城市和113个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资源依赖视角下金融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结果】(1)整体来看,在非资源型城市中,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在资源型城市中,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2)构建以金融集聚为门槛的面板门槛模型时,在非资源型城市中,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金融集聚区间为[0.000,0.475],在资源型城市中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金融集聚区间为[0.000, 0.385]和[0.475,+∞]。(3)构建以资源依赖为门槛的面板门槛模型时,在非资源型城市中,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资源型城市中,当资源依赖程度大于0.018时,金融集聚将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4)在成长型、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中,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只有在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中,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结论】地方政府在合理规划金融资源集聚的过程中,应兼顾地...  相似文献   

6.
曹婧博  康琛宇 《资源科学》2023,(11):2234-2247
【目的】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促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因此,基于对数字经济影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线性和非线性机理,选取115个资源型地级城市2011—2020年年度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使用熵权法测算其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1)整体上,数字经济推动了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2)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会伴随互联网普及程度、政府科研投入水平、人才素养培育力度和企业家精神活跃度的提升而增强,呈现显著的单门槛特征。(3)数字经济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数字经济对衰退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的正向影响最显著,成熟型城市弱之,对成长型城市的影响则不显著。【结论】因此,要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科研投入水平、加大人才素养培育力度和弘扬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其在数字经济引导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借助数字经济背景持续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成熟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能源资源的核心保障区,绿色转型任务不可轻视,为促进其绿色转型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同时为转型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设计了能源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技术5个子系统的成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调整政府、产业、企业3大转型主体的政策参数,模拟了各政策情境下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增加投资型环境规制政策的力度比费用型环境规制政策更能促进城市绿色经济水平的提升,费用型环境规制会挤占企业的研发投入,适当降低费用型规制力度可以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同时政府和企业均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城市绿色技术水平,利用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最后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带动城市产业多元化发展,做到节能减排降耗。因此,建立政府、产业、企业三位一体的转型政策体系,才能优势互补,促进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早日实现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8.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是工业结构的主要反映,而工业结构转型往往引起该类城市功能的演化。本文采用区位偏远度、熵权-TOPSIS等方法,研究了2005—2016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的异质性特征及其演化路径,探讨工业结构对其城市功能演化的促动作用。结果表明:①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整体持续完善,但各子功能协同演化格局尚未形成,资源开采功能显著衰退,科教创新、金融商贸功能不断强化,尤以工业制造和集聚辐射功能差异显著。②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整体上呈现向“生态保障-工业制造”引领下的多元化演化趋势,但演化路径异质性明显。其中成熟型城市功能呈多元均衡演化态势;发展型城市呈向资源开采、集聚辐射“双主导”功能态势演化;初始型城市则呈向非均衡的多功能主导演化趋势。③工业结构转型异质性是驱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演化路径差异的重要动力,工业结构的多元化、高级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越高,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多元综合性越强。城市功能演化又影响着工业结构转型快慢,综合功能强的城市工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反之较低。  相似文献   

9.
王伟龙  王健龙  李中锋 《软科学》2024,(2):58-64+73
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老旧小区试点作为城市更新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城市更新对城市代谢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更新显著且稳健地提升了城市代谢效率。机制分析显示城市更新主要通过催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投资、带动消费升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四条路径提升城市代谢效率。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城市代谢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城市更新对本地和邻近地区城市代谢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岳立  薛丹 《资源科学》2020,42(12):2274-2284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5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流域内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构建Tobit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全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游最高,下游次之,中游最低,效率高值集中在西宁、郑州、西安、太原等省会中心城市和中卫、武威、鄂尔多斯等地区中心城市。②从Tobit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城镇化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关系,外资利用和科技水平对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有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明显。③从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区域异质性来看,科技水平和外资利用对上游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游的影响有限,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游的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外资利用对下游的影响不显著。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助推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有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文章使用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测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此外,文章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并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整体偏低,并且绿色发展绩效均值在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空间异质性;(2)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存在促进效应,同时会对周边城市的绿色发展绩效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其稳健性得到检验;(3)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多重中介效应,并且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国2005—2015年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包含专利价值信息的创新指数表征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了贸易开放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整体上看,扩大贸易开放水平有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在样本期内,贸易开放水平每上升1个标准差,城市创新能力将增加0.0541个标准差左右。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贸易开放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可以通过升级产业结构的“数量”“质量”和“合理化”3个维度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经济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贸易开放能够有效通过产业结构3个维度的升级来提升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而在经济落后地区上述机制均不成立。最后,考虑模型内生性和经济变量滞后效应,采用滞后解释变量、增加控制变量和删减特殊样本等实证策略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研究结论高度稳健。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贸易开放和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认识以及深入理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彭山桂  孙昊  郭正宁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5):871-885
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中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核心变量,政府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与业态的演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刻画其具体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在系统地测度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从影响结果、影响机制2个维度,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方式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上,对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的影响大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结构层面上,在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内,工业用地过剩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内,商住用地、工业用地短缺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②对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低端产业存活强化、制度环境破坏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③对于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实体行业投融资挤出、居民需求与创新抑制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扎实稳步地推进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纠偏,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与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5.
王超  李真真  蒋萍 《科研管理》2021,42(2):88-99
环境规制政策是中国重污染行业经济转型升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环境绩效的有效手段,但是环境规制政策如何影响中国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环境规制政策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行业动态差异,都尚待深入研究。因此,文章基于2004—2015年中国38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遵循200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颁布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将工业行业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使用连续性DID方法和S-GMM方法,估计环境规制政策对中国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机理和动态影响。研究显示:首先,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并不能显著的促进重污染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可是研发投入的增加和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明显促进了重污染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第二,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存在市场准入和投资比例等限制,可是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在一定程度推动中国工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第三,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对工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但是,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占比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应该稳步有序推进重污染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改革,提升我国传统重污染行业能源消费的效率,加快工业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运用目标规划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进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30个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效应为正;金融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明显,地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互融互促,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