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惠仁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21-1130
柯林斯和埃文斯的"科学的社会研究的第三波理论"发表后,引起了贾撒诺夫和温尼关于科学民主化问题的激烈反响,科学技术论(STS)研究陷入了关于科学决策的公众参与限度的争论当中。争论双方着重关注于科学本身,未充分认识到民主的地方性,尤其是不同民主理念背后的哲学基础,在民主化方面过于草率地沿袭了现成的民主理念。因此,争论的本质是民主化的理由是什么以及何种民主理念适用于科学的民主化。对这场争论的民主理念和价值承诺的还原,将促进对科学民主化理论基础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从SSK科学观的演进看STS的实践化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STS(科学的社会研究)的主流思潮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转向科学的文化研究(CSS)。从SSK科学观不断向实践维度的演进中可以清楚地窥见STS的实践化转向,进而了解当前科学实践哲学的发展趋势。对这种后现代科学观的反思,使我们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并利于形成新的实践科学观。  相似文献   

3.
科学理解的境况性规范是科学实践哲学的核心论题,阐释了实践境况与科学理解规范性的内在关联,指出境况性科学理解规范的研究内容;分别从物质性维度、时间性维度、话语维度以及权力维度解析作为实践现象整体的科学实践境况,同时揭示了不同实践境况维度对于科学理解的规范涵义。  相似文献   

4.
李静静  吴彤 《科学学研究》2007,25(3):425-429
回顾并考察科学划界标准发展演化的历史,指出这些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并引入关于科学划界标准问题的新理论——SSK和科学实践哲学,分析这些理论在科学划界标准方面的立场以及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基切尔认为,树立于温和实在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形象才是实际的,这也是将科学民主化的认识论依据;与此同时,布朗论述了将科学民主化的政治学依据。这两个依据是旨在为科学实践治理提供标准的“良序科学”理想得以建构的重要前提。“良序科学”理想要求“理想慎思过程”贯穿于科学的资助、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以此确保民主力量能始终发挥作用。基于“良序科学”理论来看,最近爆发的中国是否应该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的争论至少反映出了当前中国科学实践及其治理存在的三个显著问题:1)中国科学实践的“治理”方面存在观念性障碍;2)治理主体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实践治理的民主模式及其多样性和具体性;3)治理主体未能辨明科普的双重目的:“理解”与“参与”。若要解决这些问题,下述的思路或许可供参考:1)思想观念方面强化认识科学实践时的整体论思维;2)理论研究方面引入普遍语用学的维度;3)制度设计方面重视科学实践治理的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科学观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到宪政主义的发展,科学与民主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默顿和波兰尼等致力于捍卫科学的自主性,并力证民主社会将为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最佳的社会条件.夏平和谢弗等建构主义者把科学与民主之间的一致性从社会规范推进到生活形式的层次,主张科学的生活形式和民主的生活形式是同一历史进程的孪生子.宪政主义则要求在推动科学民主化的同时促成民主理念的“物质转向”,科学的民主化从公众参与科学的诉求进展为要求自然出场,民主制度向科学实践的延伸也要求民主制度自身的变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当代STS研究的社会学进路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是当代STS研究的重要进路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分阶段回顾了STS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贡献。本文认为,社会学视角进入STS研究不仅是STS理论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而且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经验研究成果,客观上促进了我们对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实践的更为深入的理解。本文对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多样性持一种积极评价,视其为社会学说明模式日益开放的标志。而对STS研究近年来出现的试图超越社会学的各种“转向”,则持保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民主模型”强调公众通过参与科技决策,同科学家、政府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实现科学传播。在交流即参与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民主模型”提供的只是科学传播活动的理论构想。这就需要论述“民主模型”的实践前提、目标及方案,由此展开对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理论研究,揭示“民主模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角度看,科学是源于实验室的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就是福柯意义上具有塑造场景作用的权力关系。科学传播本质上是实验室的权力关系对整个社会的标准化重构,同时又是社会对科学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去标准化”反向重构。科学传播具有政治学维度。  相似文献   

10.
于金龙 《科学学研究》2010,28(7):961-967
科学合理性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讨论的核心论题;基于实践规范观的科学合理性探析有助于把握科学合理性的新内涵。不同的规范观,决定了对科学合理性的不同理解;从哲学史的视角概述了两种规范观及其与之对应的科学合理性理解要旨。与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所秉持的抽象理性规范观不同,科学实践哲学主张一种实践境况规范观,从而使重新理解科学合理性的本质及其评价问题成为可能。进一步阐明了实践境况规范的历史性和地方性在存在论意义上所决定的科学合理性评价的实践性理解;揭示了由规范适用范围、适用时间和规范力量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科学合理性评价体系,并基于此探究了科学合理性规范评价的若干尺度。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伊犁马文化科学实践转向为案例,以科学、真理与民主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农牧民的民生改善为价值取向,探索以伊犁马改良为动因的马业和以民生改善为目标的马文化发展的科学实践哲学两个方面。以科学实践哲学理论指导新疆马文化产业从传统转向现代并取得创新成果,以期对中国西部马产业和马文化产业产生一般规律性的、科学实践哲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剑平 《科学学研究》2012,30(2):213-224
 多元化、碎片化是当今科学哲学的趋势。多元化使科学哲学从“内部”走向“外部”,碎片化则使其从“建构”走向“解构”。科学哲学面临着“内”“外”两种困境:逻辑分析方法难以与科学家的具体实践活动达成一致是其内部困境;从知识论到社会学,科学沦落为利益的建构物,科学的本质被颠覆,是其外部困境。困境的哲学根源是“实体”与“关系”的本体论分野以及“主”“客”二元的分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主体无法“表征”客体。多元化与碎片化为科学哲学的内在一致化准备了充分条件,回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表征”走向“实践”,则是科学哲学重振昔日辉煌的必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实践的人类学:考察创制中的科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拉图尔(B.Latour)的<实验室生活>(Laboratory Life)是科学论转向科学实践研究的里程碑,其人类学考察以知识的生产现场和创制中的科学为对象,以对科学实践的考察彻底地转换了原有的知识观念.其行动者网络理论更为考察科学、自然和社会的微观制作和宏观互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4.
“介入策略”的形成与发展是STS研究纲领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赋予STS研究者进入科学世界现实之轨的能力。随着STS的规范转向,STS逐步由“科学场介入”(简称“介入I”)转变为“社会场介入”(简称“介入Ⅱ”),介入策略通过与规范转向结盟使STS进入广泛的社会空间之中,“社会行动力”成为当代STS介入策略的新内涵。“介入Ⅱ”策略虽然为STS获得很多声誉,但也面对诸如“社会认同不足”等难题,文章提出了STS介入策略的未来发展路径——“自觉式介入”之路,包括“认识论自觉”、“方法论自觉”、“发展路径自觉”及“理论创新自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技术文化”,但“技术文化”批判的思想存在于他们的理论视阈之中。他们的“技术文化”批判,大体上可从社会学维度和生态学维度两种研究进路加以考察。彻底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立场则是其技术文化批判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参与实验作为STS中新出现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方法层面,参与实验吸收了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等研究成果对实践的关注,挑战了现有公众参与科学模式囿于议程、代表权、共识等概念的困境,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向对日常活动中物质实践的定制和分析。在理论层面,参与实验区分了ANT、存在论政治学等“经验化”存在论方案,试图在STS中建立一种“实验化”的存在论方案。“实验化”研究突破了“经验化”研究的方法论框架,但其存在论地位仍显模糊。本研究讨论了德勒兹与拉图尔对伦理问题的不同思考,指出了两者在伦理学上不同的存在论立场可以成为解释“实验化”和“经验化”之间对立根源的思想线索。在此思想线索的基础上,诉诸“遭遇中的生成”将为“实验化”存在论方案提供一条区分于“经验化”的立足之途,从而为在“公众参与科学”中促发更多具备可行性的实践方案提供一种可能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众科学”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于“公众科学”的内涵仍没有共识。为此本文追溯了实践进路和政治进路两种不同内涵的公众科学的源起、内容与影响,并对两种公众科学的形成背景、理论预设、政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同时阐述了已有研究对于融合两种公众科学进路的尝试。最后,文章提出公众科学是一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知识生产方式,并结合国内公众科学情况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相互交叉、渗透与综合的产物,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软科学研究是把科学引入决策过程中,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有科学依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党的十三大提出“大力发展软科学”之后,十三届六中全会又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决策咨询工作,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传播中公众参与科学的民主模型是通过政治想象翻译成协商民主来实现的。过去二十年中,虽然公众参与科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与公共政策中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相同的两难困境,使公众参与科学流于表面。这一困境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自我反省的体制化科学异化公众,进而导致在协商过程中科学家与公众政治地位不平等。实际上,科学家与公众拥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关注科学风险的不同维度。通过知识的劳动分工,公众负责决定目标,科学家负责实现目标,可以走向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科学。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戏剧化的“韩春雨论文事件”报道过程反映出传统实证主义科技观仍在当前我国科学家和媒介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也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机会去审视当前我国科学家的真实知识生产及其与媒体科学传播的真实互动过程。首先从STS中默会知识理论和实验者回归悖论分析“韩春雨论文事件”中颇受争议的可重复性原则,指出可重复性原则不是一个镜式反映自然的表征过程,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利益介入的实践建构过程。接着从STS中藤村的分子生物学彩车理论和拉图尔的信用循环理论角度分析“韩春雨论文事件”出现的社会原因。最后就如何避免类似“韩春雨论文事件”再次发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研伦理与诚信建设机制需进一步重视与完善;二是需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与理想主义价值观之间保持合理的必要张力;三是需加大STS教育的普及力度,让科学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