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强强  李霞 《科学学研究》2019,37(3):399-405
科学实践哲学强调科学知识的“地方性”,认为科学认识中不存在先验因素,这实际上倒向了经验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众所周知,经验主义不但难以克服来自怀疑论的挑战,而且缺失对科学知识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的论证。有意克服怀疑论的先验主义是理解科学知识的“普遍性”的关键。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体现于主体的认知框架,即面对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时的别无二选。在由改造康德哲学而来的先验语用学那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体现于主体间的先验语言游戏。然而,科学知识的现实存在以“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不合理的有效性”为代价,代价起因于知性认知的奠基本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本性之间的错位。上述的探究启示我们应尝试将经验主义、先验主义与对科学知识的实际状况的反思结合起来,这样能更为全面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和“普遍性”及二者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岳贤平  王娟 《科研管理》2010,31(6):73-79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专利保护强度的加大,特别是美国亲专利(pro-patent)政策实施以来,国外企业“专利悖论”行为在现实中开始大量存在。论文在对国外企业“专利悖论”行为的心理、实践和结果等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后,从美国实施的亲专利政策、企业R&D活动效率的提高、企业专利价值的策略性应用以及企业专利组合策略的产生与发展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专利悖论”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给出了一些规范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殷宝庆  肖文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8):1395-140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绿色研发投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高度、出口部门碳生产率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三个维度综合测度“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并利用我国30个省级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2002-2015年间“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型曲线特征,并依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②平均看,绿色研发投入与“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绿色研发投入强度由弱变强,将对“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地带、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制造”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梅亮  陈劲  李福嘉 《科学学研究》2018,36(3):521-530
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与新兴技术的治理挑战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责任式创新主题文献的系统回顾,构建“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对责任式创新的概念内涵、共性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方法展开系统评述。研究结论显示:责任式创新的内涵主要围绕内在属性视角、创新过程与管理视角、创新结果评估视角三个方面展开;责任式创新的共性理论基础包括正义论、技术社会控制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制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五个分支;责任式创新的典型应用方法涉及扎根研究、伦理分析法、实时技术评估、“谦逊”技术与参与式治理法、上游公众参与技术治理、中游模块化技术治理、技术社会评估等  相似文献   

7.
贾旭东  衡量 《科研管理》2020,41(5):151-16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也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以何种方法论对这些特色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是管理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扎根理论是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优秀方法论,但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学派的“丛林”,使初学者望而却步。本文在充分回顾国内外有关扎根理论的代表性研究基础上,梳理了扎根理论发展的脉络及不同学派,对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建构型扎根理论的数据编码流程进行了比较,基于定性与定量研究思想的视角梳理了其演化过程与路径。本文认为,“扎根精神”是扎根理论不同学派共同的学术精神,在秉持“扎根精神”的基础上交流融合是扎根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及已有研究基础,拟提出“扎根方法论(Zhagen Methodology)”,为推动中国本土管理研究、构建中国管理学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晓锋 《科研管理》2018,39(9):113-120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浪潮下,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融合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怎样通过“四链”融合有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一个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产业链、产业集群等多学科理论,从科技创新视角阐明了“四链”的内涵与实质,诠释了“四链”与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四链”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逻辑,并构建出“四链”融合框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四链”融合的实质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深化,正是通过“四链”势力壮大及“四链”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提升。最后,本文总结得出六条基本融合规律,并提出三条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路径,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员工流动成长效应”: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翁清雄  胡蓓 《科研管理》2009,30(1):182-192
摘要:本文分析了“员工流动成长效应”,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采用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单一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和检验了“员工流动成长效应”的结构模型。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员工的流动存在成长效应,流动将促进员工成长性提高具有统计意义;(2)“员工流动成长效应”是个并列的七因子结构,这七个因子包括人岗匹配、创新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自我认知、工作业绩和报酬水平;(3)本研究编制的“员工流动成长效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0.
方兴林 《情报科学》2018,36(10):89-92
【目的/意义】为了分析网络交易平台上不同利益的策略博弈对“刷单炒信”行为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方 法/过程】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从实际运营状态出发,抽象出了影响网络交易平台和“刷单炒信”行为发起者选 择策略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了演化博弈模型及其支付矩阵,得到复制动态方程模型,利用雅克比矩阵分析演化稳 定策略和收敛过程,最后基于 Matlab工具进行数据仿真实验。【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网络交易平台和“刷单炒信” 行为发起者之间存在策略选择相关性,通过设置合理的机制,可以使得两大利益主体博弈结果收敛到理想状态, “刷单炒信”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控制“刷单炒信”行为带来的正面效应均影响两大利益主体的策略选择,通过设 置合理的分配比率,可以减少博弈达成均衡的用时。  相似文献   

11.
白惠仁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21-1130
柯林斯和埃文斯的"科学的社会研究的第三波理论"发表后,引起了贾撒诺夫和温尼关于科学民主化问题的激烈反响,科学技术论(STS)研究陷入了关于科学决策的公众参与限度的争论当中。争论双方着重关注于科学本身,未充分认识到民主的地方性,尤其是不同民主理念背后的哲学基础,在民主化方面过于草率地沿袭了现成的民主理念。因此,争论的本质是民主化的理由是什么以及何种民主理念适用于科学的民主化。对这场争论的民主理念和价值承诺的还原,将促进对科学民主化理论基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高杰  丁云龙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716-1725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体系下,兼具基础前沿研究与人才团队培养双重属性的人才类项目,运行中产生的治理问题需要在理论上予以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明晰创新研究群体的组织性质,并打开治理结构的"黑箱"。通过扩展交易成本治理结构理论,在五重维度上,创新研究群体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交易频率,具有很高的任务复杂性与团队合作质量,是介于"小科学"与"大科学"组织间的中间组织,是稳定性与持续性较强的科研合作网络组织,其治理结构需要走向为网络治理;在五重维度上,只有对创新研究群体实施网络化治理,才能够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交易成本最小化与团队合作成效最大化,才能实现培养和造就国际科学前沿一流研究群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当前,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紧密结合对发挥科普咨政建言作用提出了时代呼唤,建设高端科普智库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从服务科学决策、团结引领社会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强化舆论引导等方面探讨了建设高端科普智库的重要意义,界定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内涵,从目标、内容、对象、动力等方面剖析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当前高端科普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治理体系、产品生产、影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高端科普智库建设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对国内外13家高端智库和科技智库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此总结提出高端科普智库的建设路径,包括建立科学的智库治理体系、优化智库产品生产机制、提升智库决策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4.
毛欣娟 《情报杂志》2021,(1):99-103,200
[目的/意义]近年来,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文件以后,学术界有关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呈现活跃之势,但其中对该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深入探究较为缺乏。[方法/过程]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求理”的理论体系构建和“致用”服务国家安全实践方面的研究同样重要,二者应兼顾思考。从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层面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内在逻辑,既能为该学科的未来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也能给国家安全学提供新的理论契机。[结果/结论]具体而言包括分析该学科建构的理论基础,基于现实的基本面向和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国家安全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既应立足本土,也需有全球视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5.
张乐育 《科学学研究》2007,25(Z2):215-220
首先阐述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又要注重认识的辩证发展,要重视基础研究和科学理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发现和解决认识运动、科学领域中的内部矛盾(须知与未知的矛盾,从而提出命题、构想、猜想等)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然后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任务带学科"一方面具有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忽视基础研究,忽视理论思维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上它没有全面正确反映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实践上它不符合党和国家现行的科学技术政策,不利于我国经济地理学基础研究的顺利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因而对"任务带学科"展开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云昊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01-1607
随着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型,科学共同体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形塑了一种以结盟、嵌套和公众缺场为主要特征的"漏斗"形治理结构。这一结构尽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却导致了社会风险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加剧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嵌入于社会的。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保持均衡的张力,才能既造福社会又不危及社会。而要保持这种均衡的张力,就必须建构科学技术的对称性治理结构。立基于此,论文从科学治理已有的研究进路和实践历程出发,在对"漏斗"形结构进行建模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对称均衡的"菱形"治理新结构,认为建立分布式的"科学共和国"、重塑公众的功能与结构位置、确定四大主体的系统边界、发展边界间的中介组织和"科学掮客"、以及设置主体间的民主协商平台等是建构"菱形"治理结构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7.
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科研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种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从高校科研特点出发一,从而使高校科研回归到大学办学的最根本宗旨上来。科研管理应当围绕学科建设这一核心进行。本文提出了分类进行管理,把学科建设作为科研项目评价的内容之  相似文献   

18.
杨建国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35-1742
环境风险治理需要有效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传统环境治理建立在科学知识的根基上,依赖“技治主义”范式,通过“解难题”以寻求环境治理的确定性、可靠性。环境风险决策往往被技术专家所垄断,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被当成“非科学”“非理性”而被排除出决策过程,公众智慧被专家知识严重遮蔽了。当前,科学常常与风险非常大、事实难确定、价值存争议、高度复杂性、决策很紧迫的“棘手问题”相勾连。频繁的环境风险争端引发人们重新理解与反思科学,使人类社会迈入后常规科学时代,科学已难以提供环境风险决策所需的安全保障与准确答案,传统环境风险治理遭遇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挑战。后常规科学视野下的科学与政策领域,兴起了“公民科学”“知识分工”等知识生产与应用新模式,重塑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倡导认知民主,主张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它们正视科学的不确定性与价值争议性,要求开放科学的认知承诺,强调非职业化、情境性的知识价值,在赋予公民与专家以认知能力平等基础上谋求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通过“扩大的同行共同体”达成对科学、知识生产与决策等问题的基本共识,为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治理奠定稳健、包容的知识基础。知识民主化既是环境风险治理的新典范,又是科学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由此,知识也终将成为社会治理的“公器”。  相似文献   

19.
孙曈  王晶 《现代情报》2019,39(5):109-115
[目的/意义]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民主党派信息平台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对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从民主党派参政党特点出发,通过对民主党派信息平台建设的迫切性、存在不足及平台需求性分析,对民主党派信息平台进行了功能模块设计,提出了基于"云平台"的三层总体架构。[结果/结论]优化了民主党派信息平台结构,拓宽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渠道,为民主党派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治理在促进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是提高治理能力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而突变是科研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研究突变状态下的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有助于解决系统封闭、数据壁垒等问题。[方法/过程]借鉴突变理论中的尖点型突变理论,以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为状态变量,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引起的熵增和系统外生域要素引起的负熵为控制变量,构建科研大数据治理模型(GM-SRBD),并对其机理进行解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可看作一个以突变性、随机性为特性,以模型上叶"无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基础,以实现模型下叶"有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目标,以"预备阶—逐进阶—临界阶—突变阶"四阶段为治理过程,以"环境融合策略(E)—网络梳理策略(I)—文化多元策略(C)—规制完善策略(R)—技术促进策略(T)"(EICRT)为五位一体治理策略体系,从而促进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外交融,并使科研大数据由无序趋于有序的动态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