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明 《知识窗》2014,(22):28-30
思辨能力涉及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两个层面,处于第一层面的认知技能属于元思辨能力,处于第二层面的情感特质属于次思辨能力。教师应把写作教学实践与思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写作知识习得、语言技能训练和思辨能力训练融为一体,通过多稿写作、网络平台教学、小组讨论和辩论这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2.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写作教学法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从成果教学法过渡到过程教学法的关键,是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席是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英语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内容的思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基于CBI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锻炼了英语写作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写作是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作者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以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形成性评估为理论依托,探讨了以确定目标、开展任务、评价反馈、修改总结为四个主要环节的评估体系的构建。此体系将学生变为评估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评估过程,制定学习目标,在自我监控和反思中提高元思辨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提高分析、综合、推理、评价等认知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形成自信开放的批判性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5.
《云南科技管理》2019,(6):55-59
文章尝试结合云班课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教学应用研究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基于云班课、依托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思辨元认知的形成、思辨技能的训练、以及思辨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杨晋 《内江科技》2011,32(12):176+178-176,178
应用文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成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不断探寻积极有效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技能,充分发挥应用文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克建  王伟 《科教文汇》2014,(24):112-113
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是其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本文提出依据体验性、技能性和师范性的基本属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外活动效果和社会实践指导力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的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掌握专项知识和专项能力;通过专业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方式培养和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是其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本文提出依据体验性、技能性和师范性的基本属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外活动效果和社会实践指导力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的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掌握专项知识和专项能力;通过专业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方式培养和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积桂 《科教文汇》2009,(31):117-117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语文知识较薄弱、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的实际状况,提出高职语文教学在内容的把握上,要努力使静态的语文知识迁秽成为动态的言语技能;要回归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写作训练,培养他们的实际言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刘春霞 《科教文汇》2009,(29):177-177,179
本文旨在讨论英语写作课堂中“软技能”培养的问题。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软技能”的训练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软技能”等于增强了“硬技能”,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提高,真正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成为国际型、复合型、通识型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1.
孟然然  詹燕 《科教文汇》2011,(23):73-73,129
高职高专的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却难以发挥其作用。本文从现实的学情、教情入手,分析应用写作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应用写作教学,探寻应用写作教学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作中: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要求学生能表达清楚、完整的思想。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最难提高的一项技能,也是老师和学生都倍感头痛的一项学习内容。因此,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而写作中缺乏逻辑思维,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低下更是突出的问题,为此,多年来,我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的每一步都是逻辑严密地层层递进的,下面笔者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语言表达几个方面谈谈写作过程中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养成实践,归纳、总结后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急待提高。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具有必要性的。思辨能力是有效语言输出的基础,思辨能力培养是英语专业课程人文性价值的体现。本文讨论了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达到思维与语言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23)
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学好高中数学,必须要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高中数学学习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语言输出技能的一种方式,不仅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全面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标准.大学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和家长都已认识到了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我国,由于受到母语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但教学结果却并不显著.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水平和效率,并逐渐优化写作课程流程、规范写作方法,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对大学英语写作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由丁往道、吴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写作基础教程(第三版)》一书,从英语写作的基本方法入手,阐述了写作中短语、句子、段落的运用与写作方法,并配有范文和中国学生的写作文本,内容生动且易于理解,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郁涵 《科教文汇》2009,(11):158-158
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它既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理解和获取书面信息、有效促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标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还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理解技能的训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姚建华  张宇红 《科教文汇》2014,(29):103-104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内涵,论述了将思辨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和辩论式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外语学界的专家与学者在多个场合批评外语专业学生的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技能比较薄弱,不如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但随着时代发展,翻译理论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受重视,翻译已逐渐从一门艺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这一点早在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中就已明确指出。既然是科学,必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也能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以英译汉的翻译实践为例,从实践过程的三个环节谈其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徐俊芳 《科学中国人》2014,(5S):174-174
写作是主要的语言技能之一,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中却有一些不利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精心指导学生写作,规范英语写作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潘海燕 《科教文汇》2009,(17):149-149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正确布置好学生的课外作业,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