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爽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13-116,123
通过对部分企业引进海外人才团队的调研和案例剖析,总结归纳出我国企业目前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团队的主要运行模式,揭示我国企业在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创新团队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阐述我国企业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团队的基本思路,并系统地提出加强企业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团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资源,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新时期,只有做好农业科研人才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发展。但是当前农业科研单位人才流动问题严重制约了单位发展。为此,本研究首先调查分析了关于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流失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经济时代,欠发达地区逐年加大对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工作,但人才引进工作受地方环境和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引进风险日益加剧。切实树立风险意识,对人才引进工作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要从人才战略规划、管理机制、引进方式、人才继任计划等方面进行综合管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范,切实保证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人才兴业。  相似文献   

4.
正为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陕西创业、工作、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陕西省组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围绕陕西省发展战略目标,从2009年开始,陕西省计划用5~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高层次人才来陕西创新创业。基本原则1.突出重点。围绕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相似文献   

5.
建设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的重大布局,也是促进武汉市科技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引进大批外籍高素质科研人才和团队,对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比获批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5个城市在引进外藉人才来华工作方面的管理机制,分析武汉市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立足引进最缺的人才要求,提出健全武汉市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机制的建议,为武汉建成汇聚天下英才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一定支撑。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从人才数量、人才素质和人才效能三个维度,分析江西省创新团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力,并从创新团队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留用等角度提出了提升创新团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力的对策建议~([1])。  相似文献   

7.
师资人才是高校的办学主体之一,地方高校改进师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引进人才,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引进人才”这个基本问题,因地制宜地对师资人才引进策略、引进方式进行研究,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水平,实现人才引进工作的健康、理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梳理江苏省高校近年来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并调研27位高层次海外高层次人才,指出江苏省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的科研平台建设、绩效考核、团队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并对提升管理理念、完善人才规划、灵活引进方式、创新考核制度、建立交流平台、做好管理服务、提高管理能力等提出了切实的改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是农业科研单位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出发,依据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认真探讨了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与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作用下,农业科研单位被社会赋予了更高的关注,作为农业科研院的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强化对农业科研单位纪检监察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单位内部良好文化风气的建设,从而切实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科研单位纪检监察工作的办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安徽省海外技术人才的引进方式、引进载体、政策文件等现状,总结了美国、日本、上海、江苏的海外技术人才引进经验,对安徽省海外技术人才引进工作提出了改善海外技术人才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强海外技术人才基地建设、完善海外技术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是地方高校人才发展的困境之一。探讨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核心要素。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基于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证实了人才引进市场化机制相关因素对人才发展工作的影响,并从人才培育载体、人才引进制度、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激励制度以及人才服务机制等5方面提出地方高校进一步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市场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留学人才引进方面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传统引才工作方式在新形势下面临风险隐患,人才引进市场机制不健全,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人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对此需立足国际视野开展制度创新,促进海外留学人才回流.梳理分析国际上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特别是吸引本族裔留学人才回流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研究提出要通过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拓宽渠道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发挥市场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完善留学人才创业政策和融资渠道、优化服务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发展环境等途径,吸引留学人才归国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4.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开发与人才引进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开发与引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战略的重点.海西人才开发、引进环境缺乏吸引力,人才开发中人才使用效益、人才引进效率不高,人才开发与人才引进之间协调性不够.应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树立人才开发、人才引进并重的理念、坚持绩效导向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依托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开发、引进协调发展对策,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开发、引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林群  吴强梅 《科协论坛》2010,(12):33-34
企业院士工作站是“柔性引进”高端领军型人才的科技创新载体。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开展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在企业共同开展转化和产业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与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先进技术的创造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智力资源。通过对湖北省近五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因素有高层次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均衡、区域和结构失衡、引进人才再流失、引进人才融资难以及人才间缺乏交流等五大方面,并从加强统一规划、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建设,提升人才区域结构均衡性,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一体化交流平台的构建等六大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开展项目推介和人员引进活动刻不容缓。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到实处,其重心依然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广东省通过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实施系列"人才计划",促进明星企业吸引人才等途径,使得广东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走在国内前列。此外,针对广东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航事业发展迅速,而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民航人才建设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高质量机务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民航安全的有效保障。机务工作的性质与特点上讲,这是一个最讲科学、最讲务实、最讲严谨的行业。作为航空公司重要的安全生产部门,维修单位与人员承担着执管飞机的维修任务,随着机队规模和机型种类的增加、航空科技的发展应用、安全管理理念的持续改进等,对机务维修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减少维修人员发生人为差错,确保维修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青年千人计划"的相关信息,对入选者分布特点、学术生产力以及高校引才数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入选者绝大多数为华人,平均入选年龄为34岁,现任职单位大都为国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生命科学领域的入选者所占比例最高,引进单位主要为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数青年千人在引进之后保持了良好的学术生产力,高校层次对其人才引进数目有显著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海外青年人才的引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人才作为国家实力提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集聚地,以高校为例研究人才引进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储备欠充分,流失问题严重,人才引进面临严峻挑战。由于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人才引进政策为借鉴,分析研究了我国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希望以此促进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有机循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