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人才资源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集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用不上人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集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建议通过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流动政策、营造良好的生活社会文化环境、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及华人人才群体等人才集聚措施,从而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协论坛》2011,(3):19-19
2010年,福建省科协积极贯彻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依托“海外智力为海西服务”的平台,以引进人才、智力为主线,以项目对接为抓手,本着“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提升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同时,  相似文献   

3.
陆良程  董建 《大众科技》2013,(9):155-157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临着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通过结合广西北部湾实际情况,对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现状进行研究,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协调、有序发展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概况,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当前福建省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行业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人才流动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通过分析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流动现状,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存在人才流动不规范、缺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优良环境、人才价值现有待纠正等问题,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导向机制、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事业观等措施,引导人才向有利于海西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要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所作为,赢得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大战的主动权,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人才环境建设为内容,抓紧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与开发战略,进而在统一的目标下,形成全省人事人才工作的合力,构造出新世纪的人才优势。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省和江苏省为例,基于两省相关政策文本,从人才界定、领域范围、资金支持、生活保障、激励措施和后期培养等方面对比分析东西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共性和差异,为完善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福建省进入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抓住海西发展机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集聚高层次人才已成福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分析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点,从产业聚才、柔性引才等5个方面对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途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2004年至2009年人才引进数量和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引进博士人员中的75名人员入院后工作业绩的统计,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引进、人才使用和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与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相联系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及以团队考评为基础的人才评价政策,为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更有成效地进行人才引进工作,促进人才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试论职业教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长青 《今日科苑》2009,(14):50-52
职业教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系极为密切。大力发展福建职业教育,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更新观念,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谋求发展。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不断创新来打造特色,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势,发现湾区人才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引才机制、人才流动、平台载体等方面的不协同问题。通过总结凝练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先行经验,构建了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六个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机制,以深入开放引领深度合作,畅通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2.
汪群  梁秋璐  张勤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1):119-128
基于勒温的场论和ERG理论,遵循"外部环境——心理认知——行为倾向"的逻辑,探讨东道国人才生态环境通过中介变量人才成长预期对于人才根植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东道国人才生态环境的四个维度中,经济发展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对人才根植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经济发展环境、生活环境、人才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预期有正向影响;(3)人才成长预期对人才根植意愿有正向影响;(4)人才成长预期在东道国人才生态环境与人才根植意愿间起中介作用;(5)东道国人才生态环境的四个维度及人才成长预期对人才根植意愿影响的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人才政策环境、人才成长预期.  相似文献   

13.
基于当前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中人才瓶颈问题,从企业角度分析人才结构特征与不同类型人才流动性特征,根据Price-Mueller原理构建影响人才流动因素模型,使用分类Logistic计量分析模型,从概率风险比率角度分析不同类型人才流动性影响因素、人才开发模式及其与企业转型升级关系。结论显示,当前珠三角地区中小转型升级企业人才结构和不同类型人才流动性对企业转型升级影响程度不同,管理类人才最大,技术技能型人才最小。企业需根据自身人才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人才开发模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防止人才频繁流动,并以此提升人才结构模式从人才供应角度保证企业转型升级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已形成多层纵横联动的政策体系。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政策不断完备,使用与发展政策逐步改善,评价与激励政策更加丰富,有效保障了我国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不过,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仍存在系统性不足、精准性不高、联动性不强,以及对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以下简称“青基人才”)支持不够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对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在新形势下,要夯实科技人才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科技人才政策需强化自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聚焦产业需求,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基础研究人才政策、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发展政策落地;深化科教融合,推进面向科技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遵循科研活动规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系统思考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人才生活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机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生存竞争是企业发展面临的常态,培养和保留核心人才作为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越来越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关注。基于现实和理论需要,以铁路勘察设计院为案例,分析当前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结合市场形势和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强人才开发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我国长江经济带沿边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绿色发展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绿色支撑力三个方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12-2017年间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相对优劣排序。结果表明,下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上游以及中游地区。根据各地区发展的相对协调性,将其划分为协调发展型、相对失调型以及低水平滞后型,进而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科技创新人才开发过程的角度,结合创新政策工具、技术生命周期构建三维分析框架,以广东省2008—2016年间出台的96项涉及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文本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已颁布的有关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政策以规范性和约束性政策为主,可操作性政策相对缺乏;重视人才激励、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对人才评价、人才流动和人才保障的关注度不够;重视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较少使用需求型政策工具;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和商业化的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分布较为均衡。结合创新政策工具、技术生命周期提出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产物。当人才流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人才聚集现象。若人才聚集内外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比较适宜,人才聚集就会出现加总作用。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本文在分析人才聚集现象后,提出了人才聚集现象和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等人才聚集效应的8个具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人才聚集效应的具体特征进行了总排序,依次为:创新效应、区域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激励效应、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集体学习效应。为促进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转变提供了重点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