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才聚集中利益冲突的削减与人才聚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产物,当人才流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人才聚集现象,若人才聚集内外环境等都比较适宜,人才聚集就会出现加总作用,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在分析人才聚集现象后,提出了人才聚集现象、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等人才聚集效应的8个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人才聚集过程中影响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转变的利益冲突动因、冲突的负效应、化解和削减利益冲突的主要方式.认为引发人才聚集过程中利益冲突的动因主要为:组织资源稀缺性冲突动因、利益自利化冲突动因、利益分配不公冲突动因等.化解和削减利益冲突的主要方式是:预防和控制、纠正和调整、公正和公平.  相似文献   

2.
人才聚集中自我冲突的消减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人才流动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人才聚集现象,同时也会发生人才自我冲突,形成人才聚集的负效应,但若对冲突化解和消减得当,也会形成人才聚集的正效应。在分析人才聚集现象与人才聚集效应后,研究了在人才聚集过程中影响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转变的人才自我;中突的动因,并提出了化解和消减人才自我冲突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科技型人才聚集中冲突动因的评判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人才聚集现象、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与特征;研究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中冲突的动因,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评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解和削减科技型人才聚集主要冲突动因的措施,以促进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科技环境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科技环境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人才在一定区域聚集,形成人才集聚现象并产生一定的人才聚集效应。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中西方科技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正负面影响。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我国科技环境的相关措施,旨在以良好的科技环境促进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科技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可以内化为科技型人才本身的因子,影响着科技型人才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当他们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在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内,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可为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在论述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科技型人才聚集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的正负影响,以便消减其负面影响,提升其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才聚集是空间聚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得到社会资本的支撑,一个完备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人才聚集效应产生的基础。在分析才聚集的区域性、网络性、动态性、群落性、共享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人才聚集,界定了社会资本的内涵。从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分析社会资本对人才聚集的影响,旨在进一步发掘、利用社会资本,推动人才聚集及聚集效应的产生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人才聚集效应关键成功要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人才聚集效应影响要素的聚类分析认为,人才规模、人才配置和激励因素是人才聚集效应的三大关键成功要素,对人才聚集效应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人才规模达到并超过一定规模,三大关键成功要素相互作用、不断优化,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才聚集的八个方面,使人才聚集效应总体呈现出一定的波浪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8.
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评判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才聚集效应的新角度入手,在给出人才聚集效应的相关概念、特征后,分析影响人才聚集环境的因素,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了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青岛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进行评价。从有利于人才聚集效应产生的角度提出几点优化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本质上是聚集地人才聚集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的集合。通过系统分析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关系模型。以山西省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体网络与分类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整体网络中,政府、高校和企业主体的网络密度均高于整体网络密度,科研院所网络密度较低,弱化了整体网络创新主体间的联系;研究型与应用型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间大致呈现对立式和包围式分布,人才聚集的凝聚力均明显不足。上述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中小企业人才聚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影响了人才聚集效应的发挥,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下,打破传统人才定义,将人才以虚拟角色为单位进行划分,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复合虚拟角色,最终实现虚拟人才的功能实体化,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扩大企业人才规模,使之达到并超过实现人才聚集效应的最低规模要求,进而通过对虚拟人才的管理、激励,实现人才聚集效应,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对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在论述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特征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政治伦理特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学术观、文化心理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以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熵权和物元可拓模型的相关理论,以山西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人才聚集预警的指标体系,建立人才聚集预警熵权可拓模型,对山西省2006-2013年的人才预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人才聚集处于中度预警状态,制度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的推动作用促进山西省人才聚集预警度呈现转好的局面,但文化生态因子和教育生态因子却阻碍了人才聚集的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向低等级转移的趋势。本文的研究为防止山西人才聚集的非经济现象更加突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山西省人才聚集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遵循"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C-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以1990—2014年东莞市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其平均人才集聚度为3.87%、人才资本贡献率为68.30%,进而对其人才集聚与人才资本贡献率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综合竞争力和人才集聚度指标,选取5个城市与东莞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市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杠杆效应,即以相对较低的人才集聚水平产生了较高的人才资本贡献率。对此从产业结构和人才效能视角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制造业基地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制造业基地各市的人才集聚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各市人才集聚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苏州、广州、青岛、南京、杭州、无锡等市人才集聚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5.
考虑人力资本的异质性,采用基于人力资本分类的生产函数模型,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分为基础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结合麦迪逊系数法对2001—2010年间上海地区的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人才资本与基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发现人才资本的贡献率最高,并得出加快经济转型应由依赖基础人力资本向依靠人才资本转变,要加强人才资本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人才红利将成为继"人口红利"之后的又一大红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题组 《软科学》2004,18(5):58-60
首先分析了当今世界人才需求状况以及我国海外人才流失的严重性,然后分别将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等指标进行量化并研究它们各自与人才回流数量的相关关系,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人才回流的经验,最终提出促进我国人才回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