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藏高寒牧区草地的恢复技术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寒牧区的草地因为超载,造成大面积的退化和沙化,严重影响西藏牧业生产,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的速度,限制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通过两年的退化草地施肥试验,初步验证,施用化肥可以使退化的草地得以快速的恢复,其中施氮肥对草地影响最大,为高寒牧区草地的退化和沙化的恢复,为牧业生产,为牧民增收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为了使该技术更成熟,试验将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2.
通过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及示范”的实施,寻找出一套防止柴达木盆地土地、草地退化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试验示范的辐射作用为柴达木盆地的荒漠化整治提供良好的借鉴,为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目瞄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区域植被退化严重、生态治理技术薄弱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植被恢复为主线,以生态—生产—生活系统集成为核心内容,科学认知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系统研发和集成了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创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管理新范式,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项目育成牧草新品种11个,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件,编制技术规程40项,发表论文451篇,完成咨询报告1份,建议1份。累计生产牧草良种36.6万t,用于青藏高原及北方草地退化治理面积达267万hm~2。研发集成退化草地3大类综合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建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区1.4万hm~2,指导完成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35万hm~2,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12万hm~2,退牧还草733万hm~2。建立饲草料生产示范总面积38万hm~2,牛羊营养均衡养殖基地2个,近三年健康养殖牛羊75万只羊单位。牧草良种及牛羊营养均衡饲养累计销售收入达到2.37亿元。完成科技培训2000人次。通过成果推广,有效促进了三江源区生态功能恢复、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区域草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了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共赢。该项研究历时长,涉及领域广,成果内容丰富,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为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科技要闻     
《青海科技》2003,10(5):62-64
穆东升副省长高度评价“柴达木盆地退化农田草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示范”项目本刊讯最近,穆东升副省长视察了由省水科所等单位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退化农田草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示范”小夏滩示范区,对示范区内的沙地直播拧条试验区、流动沙丘沙障设置区、乔灌混交防风林带区、沙地菊芋种植区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对巴隆滩万亩退化农田、草地植被恢复区也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对课题组两年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穆东升副省长说:第一,防沙治沙工作就应按该示范项目去做,按自然规律办事;第二,…  相似文献   

5.
本项目以青海省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针对高寒草地健康定量评价及生产—生态功能提升的科学问题及技术需求,统筹考虑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从人—草—畜—环境的综合系统出发,以草地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为抓手,结合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三江源区二期工程建设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展了高寒草地健康评价及生产—生态功能衰退与结构失调的整合提升研究。通过机制揭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在实验点、示范区和区域3个层面上结合高寒草地健康评价与退化草地治理工程,可视化诊断了高寒草地健康状态,定量分析了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及因子贡献率,揭示了退化演替的生态过程及其特征,阐明了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的生理生态学及繁殖生态学机理,驯化选育出适宜高寒草地恢复治理的牧草新品种,研发出不同类型退化草地生态—生产功能提升技术、高寒人工草地生产—生态群落稳定性调控技术,创建了人工草地分类经营与管理技术模式,对退化草地修复治理进行信息化管理,量化了不同恢复措施的生产、生态效益,系统开展了技术体系的示范与推广,兼顾基础理论探析、健康诊断评价、信息技术管理、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模式集成,形成适宜该地区的生产—生态功能提升技术体系,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6):92-92,F0003
编者按: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同时这一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江源区草地近年呈现全面退化趋势。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共同完成的“三江源区退化草地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研究草地退化成因和形成机理,揭示高寒草甸退化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草地退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采用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草地退化监测方法,对2003-2012年10年期间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进行了动态监测,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气候数据对草地退化指数的年际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环境表现较为脆弱,草地退化指数年际间变化剧烈;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等级全区呈差异分布,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退化现象严重,但是近几年西部地区草地退化现象有所好转,东部地区有所加重;结合气象和人为因素综合分析表明,极端气候和采矿、工业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功能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黄麟  刘纪远  邵全琴 《资源科学》2009,31(5):884-895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斑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乃至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草地是该区域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本文在分析祁连山区草地退化成因及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就黑土滩综合治理、黑土坡植被恢复、春季休牧等退化草地治理及可持续利用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癍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1.
层次分析法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高寒草地的退化原因和恢复治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超载过牧和暖干化气候是导致高寒草甸退化的主导因子,贡献率为65.99%;伴随草地初始退化出现的鼠虫和毒杂草泛滥危害是加速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因子,贡献率为15.03%;人类不合理干扰造成的高寒草甸退化也不应忽视,贡献率为9.64%.各个恢复治理措施组合权重的分配格局相对均衡,其中围栏封育和划区轮牧(E2)与控制放牧强度(E1),效益较好,组合权重达0.3007.层次分析法可为草原管理,防止草地退化、恢复治理退化草地、优化利用草地资源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2.
洛桑加措 《西藏科技》2003,(4):49-50,56
本文对草地退化、沙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我区草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方法有效治理退化、沙化草地。在沙化和退化严重的草地上建立人工种草,种草前必须灭鼠,以防沙退化,同时后期管理和保护利用草场进一步施肥和灌溉,清除杂草和毒草,以解决草右矛盾和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传统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亟须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牧业发展。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延长了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提高了牧草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内蒙古站提出了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建设高效人工草地和基本草牧场,解决饲草的生产问题,同时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我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4.
王强  康慕谊  戴诚 《资源科学》2012,34(8):1508-1517
本文以Landsat-TM影像、统计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PCC法和土地质量评价,分析冀蒙接壤区20年来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生态变化,并探讨影响生态的主因。结果表明:@2000年是生态发生转折变化的分界点。2000年前生态持续退化,主要标志是林地、草地、地表水体萎缩;2000年后生态趋向恢复,主要特征是草地逐渐恢复。局部地区由于地表水体持续萎缩,生态退化较为严重;②土地退化区域较为集中:2000年前,发生于尚义县、张北县、太仆寺旗局部地区;2000年后,发生于张北县、尚义县、正蓝旗局部地区;③2000年前,退化主要发生于优等质量土地上;2000年后,优等质量土地的退化比例有所下降,中等质量土地的退化比例大幅增长;④种植业、工业用水过量是造成耕地、草地退化及水体萎缩的主因;⑤在继续坚持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同时,制定详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是有效遏制区域生态退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草牧业生产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对源区草牧业生产、区域生态安全和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但草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本文系统梳理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区域适宜的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技术体系,基于草畜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了区域功能耦合发展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源区退化草地管理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上述工作对推动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项新型的固沙植生技术日前通过专家论证,这项技术为占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荒漠化土地带来了“绿色希望”。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及示范”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此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黄河源地区牧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以达日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草地退化被认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应对措施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黄河源地区达日县143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感知、响应、应对措施,以及牧户草场建设的参与性等。结果表明: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特别是极端天气变化感知强烈;牧户对草地退化意识较强,但对草地退化原因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引导;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措施感知各异,多从自身需求考虑,因此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如草场建设、补饲等措施增强了牲畜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牧户认可;牧民对政府政策不完全认可,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以牧民利益为主的措施,拓展牧民生计方式,才能真正调动牧民积极性,使当地的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赵雪雁 《资源科学》2007,29(5):50-56
人文因子是引起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甘肃省玛曲县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影响玛曲县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可归纳为牧民家庭支出因子、载畜因子和牧业结构调整因子等3个因子;②牧民家庭支出因子、载畜因子与草地退化呈正相关,牧业结构调整因子与草地退化呈负相关;③牧业结构调整因子对草地退化的减弱作用远低于牧民家庭支出因子、载畜因子对其的加速作用。其中,牧民家庭支出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草地沙化面积、固定沙丘面积、流动沙丘面积、沙化率分别增加0.869、0.765、0.809、0.883个单位;载畜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上述指标分别增加0.362、0.574、0.301、0.304个单位;而牧业结构调整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上述指标仅分别降低0.160、0.237、0.248、0.111个单位;④遏制草地退化的关键在于拓宽牧民收入渠道,提高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浅谈西藏人工草地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拥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地,但牧草低矮、稀疏、产量低.而且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开展人工草地的研究工作,对加快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牧区作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和MSS遥感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典型牧区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旨在初步确定草地退化的驱动因素,为科学制定草地退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2000年间研究区草地总面积变动不大,但是退化草地面积较大,由于草地沙化引起的草地退化占退化总面积的43.79%。从空间分布来看,草地退化主要发生于坡度≤5°的区域,海拔高度与退化率呈反比关系,阳坡和半阴半阳坡草地退化率明显低于阴坡;草地退化率随离居民点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8km的区域已基本不存在草地退化现象;道路等交通设施的修建对草地退化的影响主要是迁移过程中由于牲畜采食和践踏造成的,与居民点相比影响较小。以上这些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草地的强烈干扰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成为该区草地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