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项目以青海省高寒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针对高寒草地健康定量评价及生产—生态功能提升的科学问题及技术需求,统筹考虑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从人—草—畜—环境的综合系统出发,以草地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为抓手,结合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三江源区二期工程建设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展了高寒草地健康评价及生产—生态功能衰退与结构失调的整合提升研究。通过机制揭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在实验点、示范区和区域3个层面上结合高寒草地健康评价与退化草地治理工程,可视化诊断了高寒草地健康状态,定量分析了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及因子贡献率,揭示了退化演替的生态过程及其特征,阐明了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的生理生态学及繁殖生态学机理,驯化选育出适宜高寒草地恢复治理的牧草新品种,研发出不同类型退化草地生态—生产功能提升技术、高寒人工草地生产—生态群落稳定性调控技术,创建了人工草地分类经营与管理技术模式,对退化草地修复治理进行信息化管理,量化了不同恢复措施的生产、生态效益,系统开展了技术体系的示范与推广,兼顾基础理论探析、健康诊断评价、信息技术管理、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模式集成,形成适宜该地区的生产—生态功能提升技术体系,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传统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亟须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牧业发展。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延长了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提高了牧草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内蒙古站提出了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建设高效人工草地和基本草牧场,解决饲草的生产问题,同时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我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
以保护、改善草原生态,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增加牧民收入为目标,给博乐市下发退牧还草建设资金,用于建设高产优质饲草料地和养殖小区,对实现保护草原生态,改善牧区生产条件,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对博乐市退牧还草项目区条田进行了工程测量和规划。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草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说明发展人工灌溉饲草料地是改善达茂旗草原生态,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生产能力升级的根本之路。接着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按照耗散理论建立基于熵权系数的多指标(经济效益、社会需求、生态效益)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以达茂旗为例建模进行了达茂旗灌溉饲草料地发展规模及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用水量模型概算,最后提出了与达茂旗相适应的、基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水土资源优化整合、合理布局的对策和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5.
"房前屋后"人工种草是藏北高寒牧区防减灾饲草料储备的重要措施。利用"房前屋后"特殊适宜区域种植当年生优质高产牧草,可有效解决高寒牧区牲畜冬春季饲草不足的问题,加强牲畜防减灾能力。筛选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研发"房前屋后"人工种草关键技术,提高饲草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应用于藏北高寒牧区,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研究表明,"房前屋后"人工种草平均亩产鲜草3501.3kg,青干草产量较周边天然草地产草量高31倍,可多承载16933个绵羊单位。因此,"房前屋后"特殊适宜区域开展人工种草适合在那曲高寒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内江科技》2022,(1):28-29
阿坝州是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超载过牧、鼠虫害频发等因素,草原逐渐沙化退化,植被盖度降低,牲畜可食用牧草大幅度减少,毒害草滋生,草地生产功能降低,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设人工种草基地是促进川西北牧区畜牧业平衡发展的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本文旨在归纳总结一套川西北牧区品种选择、地块整理、播种技术、肥料施用及刈割的技术体系,为川西北牧区人工草地建植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我州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草原资源是阿里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阿里草原畜牧业正面临着难以持续的困境,草地生态失调、草地急剧消失、草畜矛盾尖锐化、草场"三化"严重.可利用草场面积逐年减少,大批牲畜因饥饿不择食地直接啃食毒草而死亡,经济损失巨大.近年来疯草已成为制约阿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生物灾害"之一.因此,从保护草地植被、保持草地植物多样性、控制疯草蔓延以及合理利用等生态角度解决阿里地区草地疯草的危害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草牧业生产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对源区草牧业生产、区域生态安全和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但草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本文系统梳理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区域适宜的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技术体系,基于草畜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了区域功能耦合发展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源区退化草地管理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上述工作对推动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优势支柱产业,但是西藏的草地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原放牧,具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草畜矛盾突出,季节不平衡问题严重,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的特点。现阶段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游牧或半游牧的生产方式,冷季严重缺草时,基本没有能力给牲畜补饲,遇到灾害天气时牲畜就会大批死亡,给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而人工种草不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还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文章重点从人工种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对发展西藏人工种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藏北高原主要草地类型鼠害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鼠害是破坏西藏草地生态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是藏北高原草地生态恶化到一定程度的反映。鼠害除了大量采食牧草外,主要通过挖洞,形成博土丘和秃斑等危害草地。为了摸清藏北高寒草地、草句草地鼠害主要种类、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方法,根据国家外专局下达到青藏高原设施农业引智基地关于“西藏藏北高原草地鼠害控制技术引进与示范”的农引推项目,课题组先后两次深入那曲县德吉办事处达嘎村(那日)冬春草场(高寒草句)和香茂乡一村冬春草场(高寒草地)对鼠害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预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部分项目简介1整体思路(见图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总体要求,通过加快转变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人工种草,以发展羔羊经济、牛羊育肥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北方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滦河等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重视草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导致生产功能过度利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功能降低,继而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开展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制定北方草地主体功能区划,是构建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科学配置草地的生态-生产功能,推进生态文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文章基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北方草地划分为7个功能区、25个亚区。该生态功能区划将为制定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青海湖流域内的巨大水体、高山和草地是阻挡西部荒漠东侵的重要生态屏障,对维系区域生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总面积5.09×104km2,畜牧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5%以上。通过资料整理、实地考察和GIS手段,主要依据1984年厦门会议分类系统,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类型可分为74个小类,纳入山地疏林草地、山地灌丛草地、温性草原草地、高寒草甸草地和荒漠草地5个大类。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水位下降、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高寒型、荒漠化生态特点愈加突出,生物多样性锐减,已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系统探讨了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特征和生态现状,提出了增加草被覆盖、治理草地荒漠化、优化畜牧业生产、强化鼠虫害防治和控制旅游经济规模等保护草地资源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寒草甸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生态系统管理”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放牧家畜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是制约高寒草甸畜牧业生产的最大瓶劲。因此,采取一系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如建立人工草地、修建牲畜暖棚并进行牛羊舍饲育肥、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优化畜群结构和优化放牧强度等,实现畜牧业的集约化经营,是高寒草甸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4省份的滨海地区拥有大量中低产田和未利用盐碱地,也是我国重要的集约化养殖区域,但人工牧草种植和牛羊养殖的规模严重错位。高效利用盐碱地种植宜牧草,发展生态草牧业不仅能解决养殖所需饲草料严重不足的问题,也为发展农区生态草牧业提供范式。李振声提出的"滨海草带"理念,强调利用滨海中低产田和盐碱地,依据障碍因子的不同,适宜开展人工种草,在全面改良土壤、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为牛羊养殖提供饲草保障;"滨海草带"建设将有力落实和推进我国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服务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和陆海统筹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文章在分析"滨海草带"自然资源禀赋与草牧业发展需求匹配性的基础上,阐明了环渤海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关键科学问题、创新模式,并探讨了生态环保效益与经济产业效益潜力。最后,从技术创新平台与能力建设、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原则、做好资源配置与空间分区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滨海草带",促进环滨海绿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余成群  郭万军 《西藏科技》2003,(2):34-35,38
通过多年对西藏高寒草地主要类型高寒草原草地和高寒草原草地的实地调查和资料参考,分析了两种类型草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成因,提出了保护和建设两类草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SWOT模型,分析了荒漠草原区四子王旗牧草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四子王旗牧草产业发展的优势是地势平坦,适宜使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草原面积大、草地资源丰富;劣势是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严重、草地管理不足;面临的机遇是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种植少需求大,且畜产品消费市场大;面临的威胁是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且能够带动牧草产业快速发展的专业人才较缺乏。因此,荒漠草原区发展牧草产业的关键点,是加大四子王旗草地畜牧业的科技投入,构建高效的荒漠草原生态草业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整个草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雄县是拉萨市的一个牧业县,草地资源丰富,但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限制了畜牧业经济发展。根据当雄县的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及时把握我县草地资源和生态变化发展趋势,促进当雄县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利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数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旦正措 《青海科技》2011,18(3):50-51
本文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两县一镇生态畜牧业发展走低碳之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草原生态资源是内蒙古重要的农业基础资源,气候资源是最重要的草原畜牧业资源,草原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已成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笔者以鄂尔多斯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实地实验调查,了解近50年鄂尔多斯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适应气候变化的情况。通过对草原调查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分析,探究气候变化对家畜结构、家畜适应能力、家畜数量、牧草种类及病虫害的影响,针对鄂尔多斯气候变化情况对当地草牧业的影响与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草牧业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