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选取1998年~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区的鄂温克旗、典型草原区的锡林浩特市以及荒漠草原区的四子王旗三旗市牧民收入的相关数据,以地区牲畜存栏量和猪牛羊肉重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地区牲畜存栏量和猪牛羊肉重量这两个变量对三种不同草原类型地区牧民的收入影响情况。另外,对2011年~2013年冷季可食牧草储量和冷季适宜载畜量与可利用的草场面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已有的草场面积条件下,牧草的质量影响着载畜的数量,而与载畜量有关的牲畜存栏量和牛羊肉重量是影响一地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草地》是中国草原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科技刊物。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推广我国草地和牧草科研成果,交流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普及草地和牧草科学知识,报道国内外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科学研完动态,以推动我国草业科学和生产的发辰,为振兴草业和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服务。本刊主要刊登草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理论研究,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设和  相似文献   

3.
专家简介:侯向阳,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欧亚温带草原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草地资源与饲草生产、气候变化适应性、牧区经  相似文献   

4.
陈伟娜  闫慧敏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3,35(5):1075-1083
气候变暖与高强度放牧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影响到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牧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策略上不同.为掌握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的生计状况,认识不同草原区牧民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选取锡林郭勒盟东部典型草原区的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和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荒漠草原区的正镶白旗(以下简称白旗)为案例区,通过对牧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应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不同草原区牧民的生计资产配置状况.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西乌旗地区牧民的人均自然资本是荒漠草原区白旗的1.9倍,经济资本是白旗的1.8倍,物质资本是白旗的2.0倍,社会资本是白旗的1.3倍,人力资本也略高于白旗.两个草原生态区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和物质资本的差异.典型草原区牧户在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本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对丰厚的以牲畜为主的经济资本,巩固居民住房、牲畜棚圈和牧业机械设备等物质资本是该区牧民增强抵御气象灾害能力的主要生计策略.而荒漠草原区牧民自然生计资本薄弱,经济资本积累不足,由此引发的对草地的生计依存性下降削弱了该类区域改善牲畜棚圈和增加牧业机械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的增长动力,牧民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以及牧区的可持续能力因此更加脆弱,寻求第二职业、发展生计多元化成为该区牧民改善生计状态的主要策略趋向.  相似文献   

5.
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DEM构建了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的模型,并且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作物水分耗散和放牧因子校正的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和盆地草地的光温生产潜力15.3 t/hm2,光温生产潜力约为光合生产潜力的53%,而且在山区约为44%,滩地约为54%,河谷约为58%,所以在共和盆地温度应当是限制牧草生产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并且在山区温度对牧草的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②共和盆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约6.6t/hm2,气候生产潜力是光温生产潜力的43%,是光合生产潜力的23%;而且河谷、滩地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约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4%和41%,山地约为69%,水分对牧草的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在河谷和滩地要大于山地,尤其是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化草原气候生产力相对较低;共和盆地的实际草地生产力是气候生产力的1/5~1/12;经过作物水分需求和放牧的校正,草地生产力平均2.2t/hm2,与实际生产力很接近.所以牧草水分需求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影响很大,尤其反映出草地放牧已成为草地生产力降低,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伊犁河谷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降水敏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张红旗  董光龙 《资源科学》2014,36(8):1724-1731
作为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绿洲,伊犁河谷草地动态监测及其对降水的敏感性研究,对该区域草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尺度的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伊犁河谷草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同期遥感降水数据产品,采用相关系数法和降水敏感性指数定量刻画不同类型草地NDVI的降水敏感性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伊犁河谷草地植被整体呈显著的退化趋势,NDVI值下降速度为1.5%/10a,其中高寒草地和山地草甸的NDVI下降趋势显著,而改善区主要为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随着草地改善程度增加,草地覆被变化的降水敏感性越强,表明降水是草地改善的主因。草地植被的降水敏感性与草地类型、降水的空间分异和年际特征有关。较为稀疏、生产力较低的草地类型(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的降水敏感性较强。降水敏感性与河谷降水时空分布有关,主要体现为越干旱的地方草地覆盖对降水的敏感性越高;年际特征上表现为越干旱的年份,草地覆被对降水的敏感性越高。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位处温带内陆,夏季东南季风影响不强,是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的森林,森林草原向亚洲腹地的干旱荒漠过渡的半干旱地区。这种地理位置形成了以草原为主体的生物—气候条件。因此草原植被广泛发育,不仅类型多样,而且面积也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左右,是我国草原区的主要部分,所以内蒙古就成为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随着畜牧业的日益发展,研究各类草场资源的特性和改良草原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冷蒿草原便是内蒙古的一类重要天然草场。  相似文献   

8.
1970 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期遥感影像与GIS的支持下,构建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975年-2009年的草地现状和动态变化时空数据集,进而开展了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研究表明:①草地是锡林郭勒盟的主导生态系统,总面积约17.6万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6%;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草地覆盖度逐渐降低,草地类型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②锡林郭勒盟草地生态系统动态演变的基本特征为: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减少;2000年之后,草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减少态势得到遏制和逆转,草地资源面积开始增加;③该区草地资源时空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人类土地利用活动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影响:区域气候变化是本区生态系统变化的基本驱动力,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对于草地退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而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介入则缓解、遏制和逆转了本区长期以来的草地退化态势。  相似文献   

9.
草原     
我国的北部和西部,分布着广阔的大草原,总面积约为我国国土的五分之二。这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资源,也是一个畜产品的“宝库”。它的面目我国草原的环境很复杂,草原的类型也多种多样,生产力有高有低,有不少大草原至今还没有被开发利用。我国草原的分布;由东向西大致可分为四个地区。一个是东北北部冷湿的草甸草原和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图门江)下游低湿的沼泽草甸,这里牧草十分肥美。其次是内蒙古干燥寒冷、丘陵起伏的高平原草原(见刊头插图)。它的东部是禾本科草原,牧草生长较茂盛。越往西,草原生产能力越差,逐渐转为荒漠牧场,牧草稀疏。内蒙古草原面积很大,历  相似文献   

10.
1.我国的饲草饲料资源 1.1我国的草原资源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为基地.利用草原牧草资源饲养家畜来获得蓄产品,因此草原资源的好坏对畜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国有各类天然草地面积4亿hm2,全国总的原面积,占国土面积肥的40%,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3亿hm2。按草地自然、经济、植被分布情况来划分,可分为三类:牧区草山草地面积为3亿hm2,占我国草地面积的75%;北方草山草地面积2.500万hm2.占我国草地面积的6.29%;南方草山草地面积7400万hm2,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硬度随之增大,而土壤孔隙度和水分渗透率随之降低,土壤容重则呈增加趋势。土壤表层(0~10cm)的物理性质对放牧强度的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荒漠草原是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也是草原和沙漠之间最特殊和敏感的生态过渡带。因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荒漠草原退化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对荒漠草原恢复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已经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以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分别对荒漠草原退化修复研究的发文量、国家分布情况、研究方向等领域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了解全球荒漠草原恢复的研究情况,为我国学者开展荒漠草原恢复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天然草场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我国天然草场不仅面积大,而且类型多。从全国看,大体上可划成三个草场区:东北西部、内蒙古中东部半湿润半干旱草原区;新疆、甘肃、宁夏、内蒙西部干旱荒漠及山地草原区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 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以下简称本区)除内蒙古自治区外,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及大兴安岭地区、吉林省哲里木盟及部分白城地区、辽宁省昭乌达盟、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甘肃省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据统计,天然草场总面积占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草业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草地大国。中国草地资源丰富,有18大类、38亚类、1000多种类型的各类草地,拥有天然牧草植物7000多种,引入栽培草种也有数百种之多。中国拥有4亿hm~2草原及草山、滩地,还包括0.67亿hm~2沙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立草为业,目前中国的草业已初见雏形。  相似文献   

15.
草原资源是阿里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阿里草原畜牧业正面临着难以持续的困境,草地生态失调、草地急剧消失、草畜矛盾尖锐化、草场"三化"严重.可利用草场面积逐年减少,大批牲畜因饥饿不择食地直接啃食毒草而死亡,经济损失巨大.近年来疯草已成为制约阿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生物灾害"之一.因此,从保护草地植被、保持草地植物多样性、控制疯草蔓延以及合理利用等生态角度解决阿里地区草地疯草的危害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2):148-148
依托单位: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地理位置及区域代表性:(1)该站研究对象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一个极其独特的干旱内陆荒漠区。区内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在我国干旱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研究范围内有高山冰川和森林、草原,有广阔的荒漠和古老的绿洲,是开展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的理想基地。(2)沙漠边缘农牧交错区是进行沙漠地区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的理想区域。(3)新疆荒漠区生产潜力大,面临着大规模开发前景。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主要研究方向:研究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和有…  相似文献   

17.
孙琨  钟林生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3,35(11):2209-2216
发展生态旅游是青藏草原区的一种保护性开发策略,减轻旅游环境影响是青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评价青藏地区草原各主要旅游活动方式的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各种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参与的环境影响最小,其次是游览观光,再次是休闲度假;各种旅游活动中人均草地资源占用额度、及污染物排放量不同是导致其环境影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青藏地区草原旅游发展中,以减少旅游环境影响为目的,应发挥特色旅游资源对文化参与及游览观光旅游方式的诱导作用及对游客的聚集作用,利用市场需求推动环境影响小的旅游方式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并强化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和约束职能。  相似文献   

18.
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1981年~2001年植被覆盖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区域,利用1981年至2001年的8km分辨率PathfinderNOAA/NDVI数据,基于每个象元变化的年植被峰值计算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研究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①在研究区内,反映植被覆盖的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②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覆盖程度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明显高于增加的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而异;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和显著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作区和高寒草甸区,轻微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③植被覆盖变化程度在拉萨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流域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增减趋势比较明显;而在可可西里地区等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区域变化轻微.  相似文献   

19.
杨壮  肖敏 《内江科技》2022,(2):25-26
红原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中部,是长江、黄河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人为活动干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红原县天然草原退化严重,土壤板结面积加大,鼠害、草地沙漠化等现象频发,随着有毒有害杂草滋生,可食牧草量减少,牧草产量大幅度降低,草原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传统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亟须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牧业发展。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延长了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提高了牧草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内蒙古站提出了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建设高效人工草地和基本草牧场,解决饲草的生产问题,同时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我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