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美国低碳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布什政府期间,美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采取提供立法保障、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技术等措施;在奥巴马政府期间,美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采取确定合理的长远目标、推动政策法规的颁布与执行、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政策等措施。通过研究福建生态文明发展中产业、技术、消费、制度、能源和生态存在的问题,提出低碳发展整体框架,建议采取加快新能源的寻找与开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建设低碳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改变消费观念等方法推动福建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技术、资金等难题,财税金融的发展给低碳经济解决资金瓶颈提供借鉴,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选择相适应低碳财税金融工具,针对性建议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许多城市试图通过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来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本文以内江"大千文化产业"为例,分析探讨促进我国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实现资源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探索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提出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并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发展评价,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价值系统又是两者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开展价值系统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及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界定循环经济价值网的概念、从微观企业和宏观产业链两个层面分析其内涵特征,初步梳理了这种可持续的价值流通机理,为解决目前"循环不经济"、"低碳高成本"的困境,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下,应当保持企业发展的最理想状态,优化过去的发展模式,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正面应对企业发展,引入新型模式开展企业管理,结合低碳经济实际需求,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阐述低碳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内涵特征,分析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及低碳经济对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意义,对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促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更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首先厘清文化产业与云计算技术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文化产业在云计算环境下面临知识产权问题的分析,总结其存在的弊端,最后从政策、企业、市场、技术角度探讨云时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IP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茁壮成长,宁波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IP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忽略,甚至逐渐成为该市经济成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在分析IP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宁波市的历史和现代因素分析了其发展和创新IP文化产业的可挖掘资源,提出了新阶段宁波市发展IP文化产业所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公路行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目前我国社会提倡低碳环保理念,在低碳环境下,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公路建设方面入手,加强对公路的养护,在公路养护中合理的应用低碳生态科学管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公路养护中低碳生态科学管理策略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仅供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立低碳技术观以引导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方向成为必然.本文结合低碳技术和技术观的相关研究,从低碳技术的构成、特征与本质,低碳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低碳技术创新机制三个方面剖析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技术观,揭示了低碳技术在时间状态、空间状态和时空状态维度的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低碳技术观的建立将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树立低碳消费和低碳社会理念,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强调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点。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提出了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问:原始社会岂不是最好的低碳经济社会?答: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原始的生产方式确实碳排放低了,然而却不能使经济高增长,所以也不符合低碳要求。也就是说,我们要权衡好发展与减排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问:发展低碳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经济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被提出,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基于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首要地位,研究煤炭企业如何进行低碳发展,就成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而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煤炭大省之一,应当主动承担起低碳减排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在剖析黑龙江省煤炭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关于推动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府政策,给出黑龙江省政府促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世界发明》2009,(8):8-9
01 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强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化产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但对地区的带动效益并不明显,各地文化产业定位与发展模式不清。从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提出本土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主要分析了其发展模式,并列出影响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因子体系,认为建立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依托地区经济构筑产业发展本地网络与外部渠道是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日益严重的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推动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依据发展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对未来安徽汽车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路径,以期为安徽省汽车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玲 《科教文汇》2014,(16):117-1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浙江作为民营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先进代表,文化产业势必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阐述了浙江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健康发展的路径,包括:彰显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特色、激发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活力、塑造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能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浙江作为民营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先进代表,文化产业势必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阐述了浙江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健康发展的路径,包括:彰显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特色、激发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活力、塑造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能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加强,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低碳农业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背景为依托,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对于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经济回报高、收益时间长等独特的优势,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增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有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的升级,因此,本文将基于产业链的视角下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就关于如何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