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内部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企业内部创新的动力原理,分析了解放企业隐性知识与企业内部可持续创新的关系,论述了隐性知识是企业内部创新的基础和来源,提出了使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产生价值的四个条件,探讨了隐性知识综合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人才的持续技术创新活动.如何吸引科技人才以及怎样激发他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高技术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仅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和政府奖励技术成果等外部激励措施是不够的,企业内部必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此,我国企业正从各方面进行多种创新与尝试,如给予高薪、分配住房、安排学习、提高职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深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不断巩固.企业能否吸引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持续工作将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在对已有关于人才政策、产业人才集聚和组织吸引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建立了假设模型.然后结合问卷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概括出包括产业发展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在内的影响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据此验证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部知识组合是企业知识创新的重要前因。企业知识基础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分别从知识组合的难易程度与新知识组合的机率对企业知识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同时,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形成的合作网络也影响着企业知识组合的特征,其中合作网络的密度与程度中心势从不同方向影响关系网络中异质知识的进入与员工的认知共识。因此,知识基础与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可能对企业知识创新有交互影响。通过分析中国20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2000年到2015年申请的24 175个发明专利数据,发现企业知识基础的一致性与多样性正向影响知识创新,企业内部合作网络密度负向调节了企业知识基础一致性、多样性与知识创新的关系,网络程度中心势正向调节知识基础一致性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最后,就创新型企业的研发管理对策和相关理论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科技人才是引领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实现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新常态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意义重大。通过设计预警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协调性构建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数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之间的协调发展影响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人才是引领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实现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新常态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意义重大。通过设计预警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协调性构建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之间的协调发展影响我国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但尚不清楚企业如何利用其知识基础找到最优的知识获取组合策略。该研究考查了知识基础深度和广度水平下四种知识获取方式(内部研发、技术购买、合作研发和人才引入)对创新的门槛效应。基于172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基础深度与广度在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首先,随着知识广度的增加,内部研发与技术购买对创新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研发合作与人才引入对创新却存在着倒U型关系。其次,随知识深度的加深,内部研发和人才引入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购买和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最后,基于知识基础的双重属性将企业分为知识贫乏型、专一型、活跃型、理想型和一般型五类,并制定出最优知识获取组合策略方格模型。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6):10-14
基于双元性理论,利用天津市158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问卷数据实证了双元性视角下企业内部知识基础、外部知识搜索战略与双元创新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双元知识基础对双元创新活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外部搜索战略显著调节双元知识基础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其中,宽度搜索正向调节双元知识基础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而深度搜索和双元搜索负向调节双元知识基础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付敬  朱桂龙 《科研管理》2014,35(3):25-34
本文提出一个知识源化战略、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出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343家技术中心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RD投入直接影响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而外部RD合作提高企业潜在吸收能力,但对实际吸收能力并无直接影响;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并无直接作用,而对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实际吸收能力显著促进创新绩效,却对财务绩效无直接影响;企业内部RD与其知识基础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而企业知识基础广度与外部RD合作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最终依赖于工程科技人才。企业科学家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企业科学家的提法,是人才驱动创新的理论突破。企业科学家的评价标准将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依据。本文基于对浙江省企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问卷调查,提出企业科学家的能力标准,对企业科学家的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企业科学家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美技术竞争没有妥协的余地,唯一的出路在于实施卓越的科技战略、选择科学的突破路径去赢得竞争的基本判断,根据“卡脖子”技术的特性,运用TRIZ思维,建立了基于TRIZ冲突解决原理的突破“卡脖子”技术思维体系;同时,构建了宏观层面上基于战略层和应用层有机联动的“卡脖子”技术突破机制和微观层面上基于TIRZ技术创新分级的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实施机制。在对上述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卡脖子”技术的4条路径:1. 面向政府和企业两个核心主体,从宏观层面建立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宏观机制;2.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TRIZ方法辅助企业技术创新;3. 融合技术创新系统思想,建立跨学科、跨行业的联动机制;4. 发挥平台功能,实现优秀人才的有效集聚。  相似文献   

12.
徐茜 《科学学研究》2020,38(8):1397-1407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科技人才流动成为创新资源跨界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路径影响知识的流转,进而对创新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深入探究科技人才流动路径的形成机理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以往研究对人才流动路径的解释囿于微观心理和宏观市场/制度两个层面,本研究从网络中观层面研究了科技人才的流动路径,探讨了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对科技人才流动路径的影响。采用多案例扎根分析,对通信行业5名科技人才样本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才的流动存在知识路径和社会路径。其中,知识路径包含了知识关联性路径和专业化路径,关联性路径源于知识网络中知识间的关联性,影响力来自于匹配效应、网络效应和增值效应;专业化路径源于知识网络中知识模块化所导致的知识专业性,影响力来自于学习曲线效应、声誉效应和转换成本效应。社会路径则包含了社会联系性路径和认知一致性路径,社会联系性路径源于社会联系对科技人才流动的牵引作用,强联系和弱联系分别起到了为科技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和多样性的人—职信息的作用;认知一致性路径源于知识互动所需要的共同认知框架,影响力来自于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和专业能力评价。  相似文献   

13.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元,在大学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构成的矩阵结构中运动和发展。学科发展来源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一种集约化路径,其实质是优化配置学科资源,使教学和科研统一原则在不同的学科层次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是大学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然途径,也是大学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优势所在。因此,创新学科发展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运行规范和科研激励制度、学科评估制度是学科组织实现跨业界、跨学科、跨团队协同创新的关键,也是大学获取集群创新效应、推进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交通大学多学科交叉研究基金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秉持需求指引、服务大局、激励创新、持续支持、特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搭建虚实结合的载体支撑平台、构建协同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等建设举措,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学科交叉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实践表明,学科交叉科研项目的组织应以内外因协同为先决条件,以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支撑条件,以汇聚优秀人才为关键核心,以创新管理机制为重要保障,进而切实解决人才资源缺乏、资金支持匮乏、配套机制障碍等困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我国34家科技型企业2014—2018年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知识获取、RD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所有权性质和内部治理结构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获取能力、RD资本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有权性质在知识资源获取、RD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内部治理结构在知识资源获取、RD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显著正向调节效应。企业应通过拓展外部知识获取渠道,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优化企业所有权控制和内部治理机制,提升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6.
特定的社会化科学结构与主体创造性思维的交互作用是跨学科研究的创意来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分析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过程,引入创新单元和创新个体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认知扩展的互动关系视角建立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模型,揭示多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异质性整合和认知调整,解释创新个体间知识关联与运动促进认知发展过程,和实现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目标的本质。通过对模型性能及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得出,累进式知识创新和激进式知识创新改变网络的知识分布状况,共同扩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存量,提升跨学科团队整体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地方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创新,科研基金申报竞争日益剧增。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引进、评估与培养德才兼备的科研项目申报人员,成为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项目申报人员需要具备政策研究、沟通协调、组织管理、报告编制等业务技能,对申报人员进行基本职业素养、业务技能、再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能够提升申报人员的核心职业能力,稳定人才团队,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朱桂龙  李兴耀  杨小婉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79-1887
全球创新网络发展中,国际人才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向内重塑组织知识结构,向外提升组织知识创新影响力。本文以人工智能为例,基于USPTO和WOS数据库,分析国际人才对组织知识创造的影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科学合作网络与专利合作网络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国际人才对组织在知识网络中位势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国际人才对组织实现科学新知识创造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组织在知识创新网络的位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科学和技术合作网络视角验证了国际人才在新知识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并打开了国际人才影响创新组织在知识网络位势的黑箱,这对于我国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25位中外杰出的艺术型科学家自传和回忆录的质性分析,发现科艺融合在科学创新中的显著优势体现在认知工具的互益、思维方式的互补及价值追求的互通三个维度,继而结合当前我国艺术和科学融合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重视科技后备人才感性素质的贯通式培育、倡导哲学上位的科艺融合教育观在高校的树立、鼓励高校教育工作者专业之外的科艺浸润等解决对策,以期为新时代下培养更具创造性的科技人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正勇  胡言言 《科研管理》2021,42(2):171-180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整理2008—2016年A股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创新专利数据,基于高阶梯队理论实证考察了海归技术高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发现:海归技术高管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相较于渐进性创新,海归技术高管对企业突破性创新促进作用更强,这一效应在控制内生性和自选择问题后依然成立;通过产权性质分组分析发现,相较于非国有企业,海归技术高管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对机理渠道的探索表明,海归技术高管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来提高管理层多元化水平,从而减轻管理层短视行为促进企业创新。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和深化了企业高管与创新的研究,在实践上凸显了海归技术高管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对于企业人才引进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