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罗遥  吴群 《资源科学》2018,40(6):1119-1129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研究日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基于“内涵界定—效率评价—成因分析—处置研究”这一分析路线,总结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的科学内涵,梳理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探寻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的形成原因,系统分析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处置的模式和障碍因素,并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设想。研究表明:①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内涵和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深入,厘清城市低效工业用地的产生机理、处置动力机制和主体间利益博弈机制是研究的关键;②城市低效工业用地效率评价方法选择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指标体系的内容应注重对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注;③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处置模式较为单一,当前大多局限于政府主导的处置模式,如何发挥市场机制在低效工业用地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种主体参与并实现利益共享是研究的重点;④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处置顶层制度供给远落后于地方实践,应尽快总结改革经验,创新顶层制度设计,同时,探索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处置与新兴产业用地支持政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工业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工业用地效率是土地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嘉鱼经济开发区为例,分析影响工业用地效率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如何提高工业用地效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效率是关键,质量提升是核心,创新是灵魂。在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整体提升内涵建设的背景下,分析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并通过梳理我国科研评价相关研究,结合工作实践,从顶层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分析改革路径,探索构建本土化、差异化、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平台管理。  相似文献   

4.
张立新  毕旭  黄志基 《资源科学》2020,42(9):1728-1738
中国工业用地长期存在着粗放、低效、无序利用的状态,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表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②研究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③经济转型背景下,全球化通过外商投资的增加而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土地市场化的提高也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积极的提升作用;分权化则对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长江经济带城市应当因地制宜,提高外商投资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实施差别化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研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这其中技术获取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政府补助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供给侧改革加强了这种促进作用;(2)政府补助通过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国内技术购买以及国外技术引进作用于企业创新;(3)国外技术购买在企业创新中产生了一定的负向效应,供给侧改革对其具有一定纠偏作用;(4)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受制于区域的金融效率、产业结构水平。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提出了优化财政支持模式、注重内部研发投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6—2019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320篇创新型城市研究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文本分析法,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演进趋势、内涵与构成要素、建设模式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脉络主要体现出初步摸索、稳固发展、深入推进和持续探索4个发展阶段,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构成要素包括创新基础环境、核心驱动力、创新实施主体、创新政策和创新目标5个方面;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包括全面创新型、改进创新型和引导创新型3类,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强调创新内容、强调创新过程,以及强调创新合力和城市文化3类。最后明确指出了创新型城市研究存在内涵与评价体系脱节,且现有指标过多关注创新要素,而忽略了城市发展方面的因素等4个方面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前,受城镇化和后工业化双重影响,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逐步走向融合,导致产城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确保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和有效供给,推动产城安全融合,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的瓶颈。作为京津冀一体化重点战略区域,京津廊道内工业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有效供给已成为促进区域产业有序承接和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和有效供给为出发点,提出"红线控制初筛-单因素评价-空间综合评价"的空间安全诊断思路,构建了工业用地空间安全诊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和层次模糊物元模型等方法,对北辰区进行工业用地空间安全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15年北辰区现状工业用地中有59.72%处于一般安全等级,11.59%处于高度安全区,低度安全区与不安全区比重达到28.69%。就单个指标看,风向干扰区、交通便捷度等区位安全条件和工业集聚度、高新科技辐射度等生产安全条件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在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基础上,结合工业用地合理规模和产业特色进行工业用地内部集约和空间布局优化,提出严格生态用地管控制度、工业园区向高安全区集聚以及明确产业类型的安全布局趋势等建议,以推动工业用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产城融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是城镇化后期和人口减少趋势下面临的重要命题,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研究能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和促进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梳理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内涵、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和途径等研究成果进展,提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研究的方向和主要任务。【结果】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内涵从数量控制逐步向提质增效和优化布局转变;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时空演变主要集中在宅基地与工业用地减量化潜力测算和空间分异;人口流失和产业衰退造成了城市收缩和农村空心化,引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路径。【结论】未来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理论认知—减量化时空演变—减量化调控模式—减量化效应”为研究主线,完整、准确、全面剖析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内涵,加强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尺度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演变过程及空间差异研究,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模式总结和案例分析,深化多元效应分析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揭示着我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变迁,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事业体制的改革及其存续变迁的机理.研究发现,事业单位长期冗员低效的制度因素在于财力—支出责任不匹配的财政制度和二元分立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二者均根源于事业单位浓重的行政隶属体制.从零敲碎打到顶层设计再到整体布局,事业单位改革因循了渐进突破的历程:因其行政隶属体制、地方政府的利益同盟所造成的路径依赖而长期踌躇不前;又因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及观念创新所引发的动态性约束而有望实现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将意味着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地位的获致以及我国社会空间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负责任评价在国际科技界逐渐兴起并得到关注,但是关于负责任评价的概念、内涵等理论研究尚属空白。通过总结国际上代表性学术组织(DORA, HEFCE, INORMS)在推动负责任评价上的相关探索,进一步基于"目标—要素—主体—准则"提出全程多主体负责任评价(REMAP)的概念、揭示了负责任评价的内涵、提出了负责任评价的4项基本准则(ATTA)和8个关键问题,以期为新时期破"四唯"下的我国科研管理与评价实践工作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广州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促进城市创新发展,需要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其优势与不足之处。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首要工作就是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统计调查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层级、指标数以及分类维度等方面的规律。研究表明:以往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2或3个层级居多,分类维度可以归为7大类、3大分类模式,上层指标数比底层指标数更具有统计规律。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得出城市创新能力的本质内涵,将广州城市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提出由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以及创新环境支撑4位一体的分类维度设计构想,并据此提出了一套广州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给广州乃至其他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参考指标,同时也给该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各省区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熊强  郭贯成 《资源科学》2013,35(5):910-917
本文选取城市工业用地面积、城市工业资本投入、城市工业从业员工人数和城市工业总产值为评价指标,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比分析了2003年-2009年期间,中国29个省际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发现:①东中西部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水平总体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历年来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城市工业用地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③城市工业周地普遍存在规模效率递减的趋势;④城市工业用地普遍存在较高的投入冗余率的情况;⑤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上升速度较显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贯彻集约利用土地政策,促进企业用地规模最优化是实现工业用地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求加快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而准确评估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对于客观评价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绩效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2013年中国3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溢价率和出让方式市场化两个维度揭示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的时空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地区间市场发育水平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由2007年的7.66上升至2013年的32.16,但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仍未合理体现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求所揭示的工业用地价值,市场化改革还停留在转变工业用地出让方式阶段,尚未深入到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工业用地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层面;东、中、西部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均在深化,东部地区市场发育具有水平高,推进速度快的双重特征,而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仍处在由被动配合中央政策规定向主动引领改革过渡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工业用地需求强度与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呈现显著正向关系,地区土地资源禀赋则有显著负效应,而地区间激烈地“土地引资”竞争显著抑制了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因此建议:在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把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和建立良好地土地市场生态作为改革重要方向,把促进工业用地价格向合理资源价值回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作为改革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论文围绕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及其有效的评价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首先,总结和部分完善了基于顶层设计城市运行体征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专家系统模型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城市居住环境、社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营运行等6个维度,包括17个要素、25个指标,构建了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最后,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作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从城市运行综合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城市运行体征健康优劣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与规划因素;然后利用武汉市1993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增长、城市非农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增量供给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选择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工业用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促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配置体制与供给模式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日益凸显。本文系统回顾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演进过程,对土地储备实施制度前后供给模式及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土地供给模式对于房地产市场影响的路径。土地供给模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地方政府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稳定市场预期,增加供给渠道,规范土地收益使用机制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与规划因素;然后利用武汉市1993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增长、城市非农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增量供给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选择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工业用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促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彭山桂  孙昊  郭正宁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5):871-885
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中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核心变量,政府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与业态的演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刻画其具体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在系统地测度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从影响结果、影响机制2个维度,考察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方式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①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上,对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的影响大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结构层面上,在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内,工业用地过剩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内,商住用地、工业用地短缺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②对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低端产业存活强化、制度环境破坏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③对于土地供给相对短缺的城市,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实体行业投融资挤出、居民需求与创新抑制的中间机制,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扎实稳步地推进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纠偏,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与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9.
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的作用机制出发,构建包括系统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26项指标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赋权,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武汉城市圈环境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近年来各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环境承载力变化较明显,整个武汉城市圈环境状况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地区逐渐递减;(2)武汉和孝感市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环境承载力逐渐增强,黄石、鄂州两地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其他地区环境承载力变化相对较小;(3)依据评价结果,建议武汉城市圈要继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尤其是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废水、固体废弃物利用效率和处理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选取2000年以来发表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标题含有"城市治理"的文献作为在线数据来源,从城市治理的内涵、主体构成、模式与实践、评价4个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城市治理虽已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研究数量和质量上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学科间交融不够,各主体的权责界限模糊,治理模式粗放和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今后值得关注和探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