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3 毫秒
1.
姚晓肖 《科教文汇》2012,(9):196-198
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很多是通过社区来完成的。要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引导群众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政府应从宏观上管理公共事务,确立总体目标是使最大多数的公民得到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社区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文化管理的人性化、文化认同的公共化、文化投入的法定化以及文化评价的公众化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义务范畴,是文化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兼具自由权与社会权的双重属性.国家对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有三个层次,即宪法、行政法、民法层次的法律保障.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现状存在缺陷,应当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曾新丽 《科教文汇》2007,(3X):178-179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兼具自由权与社会权的双重属性。国家对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有三个层次,即宪法、行政法、民法层次的法律保障。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现状存在缺陷,应当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葛展宏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0):156-157
构建法治社会重点在于维护、保障、实现公民权利,而公民监督权的实现对于社会法治化尤为重要,也是法治社会构建的必由之路。从当前我国公民监督权存在现状着手,从理论上溯源,从实践上找出缺失,试图给出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5.
姜文超 《科技风》2013,(20):246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形态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政治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臣民意识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臣民意识也随之被公民意识所取代,进入了中国人民的政治意识。本文探讨我国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整个发展转变历程对于提高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程的发展,中国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逐渐觉醒,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民主参与特点,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主要社会政策和工作目标,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个基本权利。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实施保障,以及保障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设计,要视其国情而定。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位,必须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丁飞悦 《科教文汇》2013,(7):23-23,26
现代社会中,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学校教育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从伦理学角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公民意识缺失所带来挑战的研究,强调中国特色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赖曦  苏柏佳 《科教文汇》2008,(2):113-113
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主要社会政策和工作目标,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个基本权利。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实施保障,以及保障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设计,要视其国情而定。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位,必须建立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中,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学校教育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从伦理学角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公民意识缺失所带来挑战的研究,强调中国特色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文章对公民社会组织的由来、兴起以及内涵、特征、分类和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了我国具有特色的公民社会组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变革时期的巨变,着力推动国家治理社会模式由管控走向治理,和推进相关制度的发展和研究,政府的职能要从社会管控转变为社会治理,政府的工作重心要相应地转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纵观科学发展历程,人类通过科普实现知识体系的开放与共享、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明理性的启蒙与教育。文章分析了科普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科普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效能,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保障公民行使科学文化权力,有利于加强创新系统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指出科普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等方面大有作为。最后,从坚持科技为民的科普理念、筑牢科普传播阵地、立足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推动开放科学的大力发展、促进科普国际交流与协作等方面指明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也从学术走向现实。"媒介即讯息",互联网这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凭其自身颠覆性的创新而成为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一支助力。它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促成公民组织的出现,改善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关系。"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黑暗面。"互联网在公民构建中也存在着六大悖论,部分消解了它的正面作用。因此,要审慎估计互联网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避免陷入盲目的技术崇拜和过度乐观中,警惕防范那些显在的和潜在的危险,并从虚拟回归现实,唯此,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成才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4.
需求为本的社区服务期冀提升居民生活福祉,培育多元、尊重和和谐的公民社会。社会排斥是社会成员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公民权利不能实现的状态。文章从社会排斥视角分析了构筑西北农村社区服务的基础,以及社区服务与社会排斥的关系。认为,应着眼于消除排斥、增进融合,构筑以"发展"为核心价值、需求为本、生产生活兼顾、保障居民社会权利、提升生存发展能力的西北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徐宇珊 《学会》2006,(3):16-19
约翰·霍普金斯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最新提出的“全球公民社会指数”(Hopkins Global Civil Society Index,GCSI)用以测量全球各个国家的公民社会发育程度。本文介绍了这套指数的建构标准、指标设计、整合方法和基本结论等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该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一、电子治理视野中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国家能力既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又是政治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国家能力与政治发展是一种正比的互动关系。电子治理模式的出现,在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问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向公民提供服务,公民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对政府提出批评建议,参与政府的公共决策,参与对社会事务的管理。电子治理模式的出现,为公民平等的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平台。人们只需坐在计算机前便可以和政府实行对话.政府可以根据公民的要求及时地做出反应,一切事情在技术的支撑下都变哿那么简便易行。可以说,电子治理模式与政治发展已经密切相关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公民社会作为公民和政治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为此,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要注重公民社会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从权力机制的层面看“传统”,“家国一体”的“大一统、专制权力和以“臣民意识”为标牌的非公民社会,正是传统中国的一对孪生兄弟;权力强化封杀了一切有关公民社会的形成要素,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儒学正是一种非公民社会中的“臣民意识”。现代伦应彻底告别非公民社会而不是“在儒家的田里耕种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国家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对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提出了需求。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而且也保障公民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决策民主化的表现。本文在论述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客观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的需求,分析现有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目标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相关教育法规权利主体应在宪法框架内,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论文结合中国国情,通过案例分析,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实证调查研究方法,依据法治原则,借鉴国外经验,指出在当前中国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基础教育阶段公民受教育权保障首要解决的是公平性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相应教育法规、通过高中教育市场化、义务教育行政法治引导资源均衡化的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公民受教育权保障路径探索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