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燃烧     
普利斯特列(1733~1804年)舍勒(1742~1786年)拉瓦锡(1743~1794年)18世纪是以空气为研究中心的“气体”化学家的丰收期。几百年来,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手段是加热,“气体”化学家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了解燃烧现象。当时很多有名望的化学家都公开承认自己相信“燃素”的存在,即物质在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可以燃烧的“要素”,英国人约瑟夫·普利斯特列也有着同样的想法。燃素学说的致命问题不在于其错误性,而在  相似文献   

2.
人们很早就已使用火,累积了取火的技术。但是物体为什么会起火?火是什么样的物质形态,却长期困扰着人们。18世纪初,有人提出一种学说,认为可燃物质中存在着“燃素”,当物体燃烧时它以光和热的形式逸出。后来,物体燃烧的氧化说才取代了错误的燃素说。原来“火”就是某些物质在较高温度时与氧气化合而发热发光的剧烈氧化反应现象。火焰指的是物体燃烧时所生成的发光、发热的气体区域。  相似文献   

3.
氧的发现     
氧气的发现得从燃素理论开始说起。生火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燃烧问题。在燃  相似文献   

4.
《科技新时代》2002,(12):87-87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左图)在加热汞和铅的氧化物时,发现了一种具有奇特性质的气体。它无色,无味,能使身处其中的小动物更加活泼,还能让带火星的木条冒出火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氧气。但在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的影响下,普利斯特列把这种气体称为“无燃素气”。同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按照普利斯特列的方法再次分离出了这种气体,将它命名为“氧气(Oxygen)”。并公开发表了关于燃烧原理的论文。  相似文献   

5.
多走几步     
1774年,英国有位叫普列斯特列的科学家,他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出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当时所谓权威的“燃素说”出发,将它命名为“失燃素的空气”。  相似文献   

6.
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化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哲学到科学的发展阶段,在以思辨、直观、猜测为主的自然哲学阶段,一些自然哲学家抱着万事万物都可以"还原"的信念,认为所有物质都应该由更微小的、种类不多或只有一种、性质恒定不变的单元组成.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of agrigentum,约公元前490~435年),认为宇宙间物质仅由四种元素即水、土、火、气组成.古希腊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原子论"--由留基伯(Leucipps,公元前500~440年)提出,德谟克利特(Democrite,生卒年不详,鼎盛年约公元前435年)把它发展至最高峰.德氏认为,世界上各种物质都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组成,各种原子的原质是相同的,只是形状与大小不同.原子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但能互相结合,形成各种物体.元素论与原子论有着某种对立,因为前者认为有几种基质,而后者认为只有一种.  相似文献   

7.
果子狸是一种中型野生哺乳动物,过去不大被人注意,前两年闹"非典",一下子出了名.广东等地从果子狸体内查到"非典"病毒,认为这种动物可能与非典传播有关,把它们看为传播"非典"的"嫌疑犯",一时名声大振.2003年春夏,深圳、香港两地专家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发现果子狸体内有非典病毒.经基因全序列测定,其中从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出的两株SARS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有99%以上同源性,可判断此种动物的SARS病毒为使人类致病的SARS病毒的前期病毒.专家认为广东的SARS病人85%是与接触动物有关,而果子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所以一个时期广东的餐馆禁止销售和食用果子狸等有关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8.
再谈"信"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工程技术哲学的代表德韶尔是活动在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他的最著名的、也是最具争议的理论"第四王国论"或称为"第四批判"是在康德哲学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这一理论沿着康德主义的路线解决了物自体与现象界、科学与道德、自由与必然的分裂问题,完成了对康德哲学的超越,成功地为技术建立了哲学基础.德韶尔的技术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充满智慧和富有哲理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接近,甚至是超越.但是他的柏拉图唯心主义和基督教神学思想,又使他最终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背道而驰,只能形成同一前进方向的一个分叉,成为我们理解和发展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具有借鉴和补充意义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欲阐明《吕氏春秋》撰写可能的动机以及其论述内容对战国末期当时的历史、思想角色上之固有意义.本文的论述内容可分成如下三点:(1)概述在前256年周室灭亡后产生的"后周鲁"时代的秦王之动态.(2)《吕氏春秋》的撰写目的是将治理天下人民的统治理论提供给秦王.就《吕氏春秋》作者(们)而言,借由此统治理论的实践,秦王从当今"实际上"(de facto)的"天子"能够提升为真正的天子.(3)关于《吕氏春秋》的内容是否受到《荀子》思想的影响这一点,笔者认为,《荀》《吕》两书的论述内容基本上是独自展开的,只是吕不韦可能继承了荀子的基本问题意识(即如何治理天下人民),并且将这样的论述转换成专为秦主实践的一种"行动计划"(action plan).总之,《吕氏春秋》所提出的治理天下的理论,对从前240—前230年代的秦廷以"间接支配周边诸侯和天下人民"的模式来与对外诸侯互动的政策应该发挥了某种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一支蜡烛放进你的耳孔中燃烧,想想,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别以为这是传说中的酷刑,它可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一种名叫香薰耳烛排毒的美容方式.最近这种美容方式"燃"进都市的美容院,俨然成为都市时尚女性的新宠.  相似文献   

12.
1789年,拉瓦锡的元素表上有33种元素,到了1844年元素数目已升至57。但是此后的20年这种发现却一直止步不前。化学这种裹足不前的局面恼了一个人,让他坐立不宁,寝食不安。这个人叫本生(1811—1899年)。一天,本生在布勒斯劳大学门口碰见这个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基尔霍夫1824—1887年),两人交谈时,本生诉苦说:“我这个搞化学分析的近来有一种新的发现,就是不管什么物质,在火里烧时都有一种固定的颜色:比如,钠是黄色的,钾是紫色的,我想用这种方法也许能检查出新的元素,可是最近又发现不同物质却可以烧出同一颜色,比如钾盐和锶盐都是深红色的。刚刚…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发展,日语使用率增加.在现代日语研究中,山田孝雄提出了"格助词"这个术语.在现代日语中,格助词经常被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格助词"で"的用法容易误用.因此,有必要对格助词"で"的用法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一、格助词"で"的研究状况 传统的格助词有十种:"が""の""を""に""と""で""へ""から""まで""より".格助词用法很复杂,国内有很多先行研究者对格助词"で"进行研究.例如,皮细庚写的《新编日语语法教程》(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中,将格助词"で"的用法归纳为六种,即(1)動作の場所、範囲を表す.例えば、私たちは每日学校で日本語の勉強をしています;(2)時間の限定、期限を表す.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三农"问题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它的提出让我们进入"农村建设的春天",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发现,不少人走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误区,把新农村仅仅理解为对城市的"克隆",使得农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损害严重的基础上进一步"雪上加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从而正确认识新农村的内涵,保护好农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好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最先提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事实上为工农教育的兴起,作了理论准备.他认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革命才有成功的可能.他的主张即使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化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普兰丁格在"第十届中美哲学与宗教学研讨会"(2004年10月,北京大学)上的演讲,主要阐述他对现代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的看法,牵扯到他与几个当今大人物(包括道金斯、丹尼特、E.O.威尔逊等人)的争论.他认为,基督教信念与科学本身(如进化论)并无冲突,而只跟对于科学的"形而上自然主义"解释不相容.科学本身不必预设"形而上自然主义"(不存在超自然),但它确实需要一种"方法论自然主义"(不假设超自然),后者在说明人的特性(如道德原则)时,对相关研究作了一种"条件化限制",因而其结论不能恰当地用来反驳基督教信念.在一种扩大的"认识基础"上,基督教信念包容并且修正了所谓的"西蒙式科学".  相似文献   

17.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人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结构上有一种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与元极学理论中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契合."力"是格式塔心理学连接外部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媒介物,而"音"则是元极学沟通自然界与人的媒介物.  相似文献   

18.
赵健 《知识窗》2002,(8):30
晚唐诗人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文宗大和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武宗时数为刺史,官至中书舍人.由于他是"老杜"(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姓杜的唐代诗豪,后人称其为"小杜".他擅长绝句,尤其是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其中一首题为<江南春>的,写得最是明媚流转,富有情致,被辑入<唐宋诗举要>.  相似文献   

19.
西文Being(德文Sein)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是"与"存在"等多种含义.学界大多数人只考虑Being(Sein)的各种单独用法,考虑如何将"是"和"存在"区别开,很少考虑"是"与"存在"的联系及其意义.文章认为"是"与"存在"是不可分的,"是"显现"存在".只有把握"是"与"存在"的含义及其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海氏哲学转向的深层原因和必要性,把握海氏的哲学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20.
"职业锚"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职业锚"理论 1.职业锚概念的提出 职业锚(Career anchor)的概念是由美国E·H·施恩教授在其1978年出版的<职业动力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要是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所围绕的中心,是指人最看中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核心的东西或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