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农业技术信息传达方法的研究,明确了黑龙江省农业技术信息传达应以推广站传达为主,农民合作组织为辅助传达,通过媒体中的电视、广播、报纸和书刊等广泛传达。与此同时,也要开展网络的传达途径,做为传达的补充,使农业技术信息有效的传达到农民手中。  相似文献   

2.
农民需要关于市场供应和需求的信息,也需要像暴风雨一样突然来临的负面信息,突破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障碍,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开发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继续加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正规化建设,实施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具有研发、引入、成长、成熟和退化等生命周期。本文从技术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效率的对策措施,即结合技术的生命周期规律,制订详细的传播计划,增强农民抵御技术风险能力,同时,要努力创造利于农业技术信息高效传播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农民需要关于市场供应和需求的信息,也需要像暴风雨一样突然来临的负面信息,突破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障碍,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开发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继续加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正规化建设,实施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詹晖  吕康银 《现代情报》2015,35(5):168-170
提高网络环境下农民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吉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吉林省部分地区农民信息素养的调研,认为吉林省农民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民信息教育、培训、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是顺利进行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通过信息流动引导农民,使物资流、能量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及流量上取得同步协调,农业资源被合理地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上,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此,政府要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起主导作用;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农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和提高农民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7.
1 农业科普信息的利用价值 1.1 新技术的利用价值 农业科普技术信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常用的被生产实践证明的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投入少见效快的各种农艺技能与操作方法。开发科普信息,帮助用户有效地利用农业实用新技术,使之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是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形式。河南农大图书馆编写的《农民快速致富最新实用技术信息资料汇编》一书,配合学校“实用技术班”教学,使那些有科学种值技术专长的、又善于捕捉最新信息的农民利用汇编资料提供的实用技术改进生产,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基于7省2293个农户的调查,研究了不同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并以化肥、农药为例,分析了农户的技术信息来源。结果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给农民提供了大量技术培训,但政府农技部门主导农业技术服务的局面仍未改变。不同类型服务组织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时存在分工。除了自己经验是农民首要技术来源外,农资经销店与企业超过政府农技部门成为农民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来源而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网络新媒体等在农技推广方面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信息革命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带来了机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农业各个环节,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农业信息服务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基于农民需求视角,对武汉市农业信息服务现状进行全面剖析,针对武汉市农业信息服务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探究向农民提供更科学、更有效、更精准的农业信息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0.
聂军  张岩 《中国科技纵横》2010,(22):261-261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我所在开展科技惠农、送科技下乡工作中探索出来的一项服务“三农”的创新模式。它作为一个综合性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运行一年多来,为农民、一线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在促进我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毛刚 《现代情报》2007,27(5):78-80,84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农业信息的有效配置和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现有问题的分析,基于模块化的思想构建农村信息系统,使农村信息能够更有效的传达。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党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设计方针,为帮助广大农民朋友通过手机就能非常方便地获取气象信息,为更好地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立一套智能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势在必行。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即指能够自动地从国家气象部门的相关网站采集我国各城市、县、乡、村的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数据,并且为当地的农民朋友们提供农业数据,由智能化的系统根据气象与农业的相关数据对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提出科学化的、合理化的建议,以便农民朋友们不违农时,及时应对灾害性的天气。根据这些设想形成专业化的,针对农民朋友们的服务产品,一方面可以自动发布到农民朋友们感兴趣的网站,一方面可以由农民朋友们通过手机方便地获取到。另外这些信息也可以订阅,在每天的指定时间通过SMS发送到指定的农民朋友们的手机上,使农民朋友们更加方便地了解到包括气象在内的诸多农事、耕作等信息。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建立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所需要的软硬件以及方法,以期为有志于农业服务的朋友们增加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简述了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讨论了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及技术不成熟等。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农业信息技术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信息传播决定着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叱发展的步伐,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信息传播模式的介绍与分析,以期完善我国农业信息传播途径与方式,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小康生活。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易启洪 《科技广场》2014,(1):214-219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这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素的相关文献,并着重探讨了我国农民的技术吸收能力和农民的信息获取等因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内江科技》2014,(2):22-22
<正>内江市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会在市农业局召开。内江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张志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传达了2013年全省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2013年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会审了农业统计年报,安排部署了2014年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任务。会议要求全市农业统计、农情信息系统要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工作任务,强化农业信息采集和农产  相似文献   

17.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二者的关系,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举措,包括建设“三农”信息商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站、建立“农民信箱工程”、推广“三电合一”模式、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公开有关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等。  相似文献   

18.
农业清洁生产——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强  王新杰 《软科学》2009,23(7):114-117,123
论述了农业清洁生产的内涵,分析国内外农业清洁生产的情况得出,农业清洁生产是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农业输入(能量输入、物质输入、信息输入),生产系统(种殖业、畜禽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民生活),农业输出(能量输出、产品和废物输出、信息输出)多方面、分层次构建我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提出推进我国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设计路线和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钟春艳  周连第  郝利 《软科学》2012,(1):125-127
循环农业是北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北京的循环农业发展由于受到生产小单元、农民认识不足、缺乏成熟技术、政策操作性不强等因素的制约而后劲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联系分散农户,起到宣传推广循环农业的理念和技术、解决循环农业产品的销售、保障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等作用。因此,需要制定有效对策,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推动北京循环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简讯     
正2016年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工作协调会召开3月25日,2016年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工作协调会议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来自农业部、中国科协、国家卫计委、共青团中央等纲要成员单位联络员、以及中国农学会、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农业分公司等相关人员参加座谈。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钱岩传达了《全国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