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1):F0002-F0002,I0001
“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主持完成,项目编号为12120110871。该项目以评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目标,研究岩溶、土壤和矿物等的地质作用下的碳汇机制,构建地质碳汇评价模型,调查、评价我国地质碳汇潜力。发挥我国岩溶、土壤和矿物的地质碳汇调查研究的地域优势,  相似文献   

2.
曹建华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F0004-F0004
曹建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投身现代岩溶学研究,在生物岩溶、岩溶生态系统、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我国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雷明堂,1964年生,广西贺县人,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1989年和1995年先后在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学院)获得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起一直供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入选国家国土资源系统“百人计划”,2006年、2007年先后获国家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科技人才”和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曹建华研究员多年来潜心从事生物岩溶、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课题。凭借着对现代岩溶学研究的贡献,对我国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国际岩溶碳汇研究进展等方面的表现,在不久前的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5.
一、课题简介 “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课题之一,由国家文物部门组织,云冈石窟研究院黄继忠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力教授主持,云冈石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共同完成。该课题在已有工程物探、水文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勘探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原地质矿产部于1997年5月批准设立的"地质矿产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4年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05年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行列,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以来,实验室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和国际影响,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为依托,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完善岩溶动力学理论,搭建系列研究实验平台,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研究岩溶动力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策提供科技支撑,为岩溶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10):F0002-F0002,I0001
“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由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云冈石窟研究院黄继忠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力教授主持,云冈石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共同完成。该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碳汇调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之工作项目。项目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典型地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关系调查,旨在查明流域内不同岩溶环境(包括地表岩溶、地下河等)岩溶作用形成碳汇的量、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我国不同岩溶地区地质、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对流域碳汇的影响;建立典型流域及全国岩溶地区碳汇数据库,进行典型流域及我国岩溶地区基于GIS平台的碳汇潜力评价。该项目于2010年1月启动,历时3年完成,项目承担单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有覃小群、蓝芙宁、黄奇波、劳文科、蒙荣国、杨盛盟、候满福、张连凯、孔祥胜、荣明书、江延森、刘朋雨、王文娟。  相似文献   

9.
陈毓川,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陈毓川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赴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学习,1959年归国,在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198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起,先后任原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兼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调查局局长。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相似文献   

10.
结合会仙特有的岩溶湿地地貌,通过合理的布局与功能分区,将会仙建设成一个岩溶生态试验与示范基地。其主要分区为生态环境观测与科技试验、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科普教育等综合开发利用3大功能区,在功能区内再细划若干小功能区。同时,成立基地管理处,对基地进行管理。对会仙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建设进行规划,以期建立一个科学的实验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1.
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南岩溶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裸露岩溶,生态环境脆弱。主要表现为:石漠化非常严重;水源漏失、深埋,耕地瘠薄且少而分散,土地生产效率极低;旱涝灾害频繁等。西南岩溶地区集中了西南地区70%的国家扶贫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这一地区还是我国长江、珠江的重要源区,维系着大江大河下游地区以及大型水利水电设施的生态安全。1994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曾向国务院呈送《关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的报告》,提出了“要处理好粮食、生态、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科技投入”、“对贫困地…  相似文献   

12.
裴荣富,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东省聊城市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中日、中美科技合作和世界大一超大型矿床成因图及全球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陶奎元,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1986~1996年担任《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等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完成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多个,曾获得"部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地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生态效益评价中常见的一些漏洞和存在问题,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和归纳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帮助相关治理单位提高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水平和质量,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该项目于2007年12月立项,2011年10月28日通过专家验收,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主持、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吉林大学参加完成,项目负责人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张金昌。项目包括9个子课题,分别为2000m全液压岩心钻机研制,2000m岩心钻机配套泥浆泵研制,  相似文献   

16.
作者简历:卢耀如,193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相似文献   

17.
云舒  凌学江 《金秋科苑》2012,(16):18-18
陶奎元,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1986~1996年担任《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等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完成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多个,曾获得“部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地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靖西广豆根种群营养器官的生态解剖结构及其与岩溶环境协同进化.结果表明:靖西广豆根具有良好适应干旱、高温岩溶环境的生态结构,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光合组织、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等都产生较大程度的进化,意味着具有多样性的应对胁迫的遗传基因,具有良好的自我生存机制.同时,各种组织的进化不是全面的,大多数表现为一种细胞的进化,保护组织表皮的角质膜厚,表皮毛多;叶肉的栅栏组织3层;输导组织和机械发达源于发达的维管束;薄壁组织发达,但没有专门的贮水组织.仅能生长在具有一定植被的岩溶环境.对于"石漠化"极为严重的整体环境,要有效保护靖西广豆根,必须加强引种驯化、封山育林、生态恢复,严格控制采集量,建立多区域生态保护斑块.  相似文献   

19.
2007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陈列馆韩同林研究员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尚平等专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进行了为期5天的地质实地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梁永平研究员及团队采用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岩溶水系统出发,对北方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水环境问题、发展演化趋势及成因,岩溶水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较为全面地划分了北方岩溶水系统,归纳了北方岩溶水系统的结构模式,总结了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演化趋势,揭示了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的成因,建立了碳酸盐岩区河流渗漏量与来水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初步建立了北方岩溶含水层的脆弱性评价和保护区划分体系。“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问题成因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编号:200811022)系国家国土资源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成果是对岩溶所“北方岩溶研究团队”数十年来科研工作积累的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