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蒋忠诚, 1962年生,研究员(专业技术二级),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蒋忠诚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地区水工环调查与研究,主持岩溶地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共主持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项目40多项,在岩溶地貌形成、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岩溶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地质调查、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产业培育等方面解决了大量关键科学问题和应用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曹建华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F0004-F0004
曹建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投身现代岩溶学研究,在生物岩溶、岩溶生态系统、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我国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岩溶具有重要的地质价值,对我国岩溶地质状况进行分析非常必要。本文研究分析的主要因素有:岩溶发育因素、岩溶发育层位性、岩溶类型、岩溶水系统、岩溶陷落柱、岩溶塌陷和岩溶工程地质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曹建华研究员多年来潜心从事生物岩溶、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课题。凭借着对现代岩溶学研究的贡献,对我国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国际岩溶碳汇研究进展等方面的表现,在不久前的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梁永平研究员及团队采用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岩溶水系统出发,对北方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水环境问题、发展演化趋势及成因,岩溶水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较为全面地划分了北方岩溶水系统,归纳了北方岩溶水系统的结构模式,总结了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演化趋势,揭示了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的成因,建立了碳酸盐岩区河流渗漏量与来水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初步建立了北方岩溶含水层的脆弱性评价和保护区划分体系。“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问题成因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编号:200811022)系国家国土资源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成果是对岩溶所“北方岩溶研究团队”数十年来科研工作积累的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6.
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岩溶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妨碍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研究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方面对岩溶地面塌陷进行研究,为岩溶地面塌陷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唐山地区岩溶塌陷利用注浆法进行地质灾害治理的设计、施工及效果检测方法,对同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原地质矿产部于1997年5月批准设立的"地质矿产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4年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05年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行列,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以来,实验室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和国际影响,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为依托,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完善岩溶动力学理论,搭建系列研究实验平台,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研究岩溶动力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策提供科技支撑,为岩溶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碳汇调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之工作项目。项目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典型地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关系调查,旨在查明流域内不同岩溶环境(包括地表岩溶、地下河等)岩溶作用形成碳汇的量、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我国不同岩溶地区地质、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对流域碳汇的影响;建立典型流域及全国岩溶地区碳汇数据库,进行典型流域及我国岩溶地区基于GIS平台的碳汇潜力评价。该项目于2010年1月启动,历时3年完成,项目承担单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有覃小群、蓝芙宁、黄奇波、劳文科、蒙荣国、杨盛盟、候满福、张连凯、孔祥胜、荣明书、江延森、刘朋雨、王文娟。  相似文献   

10.
岩溶具有其重要的地质价值,岩溶本身的发育特征、岩溶资源状况、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和岩溶区灾害防治等项的研究时间较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进行过详细认真的研究,现对研究现状作一归纳分析.并指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陈毓川,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陈毓川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赴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学习,1959年归国,在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198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起,先后任原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兼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调查局局长。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相似文献   

12.
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其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灰岩、覆盖层及地下水是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的物质基础,地下水的活动是其产生的动力,文章通过高滩地区地下水作用的分析,论述了该区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1):F0002-F0002,I0001
“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主持完成,项目编号为12120110871。该项目以评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目标,研究岩溶、土壤和矿物等的地质作用下的碳汇机制,构建地质碳汇评价模型,调查、评价我国地质碳汇潜力。发挥我国岩溶、土壤和矿物的地质碳汇调查研究的地域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主要针对涟源市伏口镇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展开系统研究。立足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所遵循的治理原则,参考当地岩溶塌陷所表现出的规模特征,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量的具体情况,设计了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65万km2,占国土面积1/3以上,是世界上岩溶塌陷发育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岩溶塌陷拥有相当广的分布范围,遍及二十二个省区,在以桂、黔、湘为代表的一些南方省区有着更高的发育,由相关资料可知,以冀、鲁、辽为代表的一些北方省份也爆发过比较严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寄语     
魏炳波,汉族,1964年4月生,山东省惠民县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材料系,1986年在东南大学材料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1990年获德国洪堡基金,先后赴德国宇航院、Max-Planek金属研究所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作洪堡学者。1992年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中国西南岩溶区的中心,岩溶发育,岩溶环境脆弱性明显。由于岩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不当的人为工程活动,导致了诸多岩溶环境问题,如岩溶水环境污染、土壤流失、岩溶地质灾害等,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贵州通过多年来对岩溶环境脆弱性及其不良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起到示范作用,但还应针对岩溶环境脆弱性及其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综合防治措施,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10):F0002-F0002,I0001
“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由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云冈石窟研究院黄继忠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力教授主持,云冈石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共同完成。该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专家简介:张德咏,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3月生。主要从事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学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199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1998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并获硕士学位,2002年-2005年就读于德国汉堡大学并获博士学位,200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技术市  相似文献   

19.
一、课题简介 “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课题之一,由国家文物部门组织,云冈石窟研究院黄继忠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力教授主持,云冈石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共同完成。该课题在已有工程物探、水文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勘探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哈拉哈塘地区岩溶地貌特征及岩溶储层综合评价”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隶属于“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项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4-004)课题。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完成,起止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主要完成人有梁彬、张庆玉、淡永、曹建文、刘月红、李景瑞、郝彦珍等。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自下古生代沉积以来,经历了沉积成岩(O1)-溶蚀破坏(O2-S1)-溶蚀充填(S)等漫长的多期岩溶地质作用,致使岩溶形态多种多样、大小多变、组构复杂。该研究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观念出发,运用岩溶动力系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岩溶形态成因组合分析等新理论方法,在古地质、古构造、古地形、古水文地质条件恢复以及岩溶环境标志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和影响控制因素,恢复了不同岩溶期次水动力条件与古岩溶地貌形态,建立了不同地貌单元与水动力条件下的古岩溶发育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