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佟爱琴  陈蔚 《科学学研究》2016,(7):1044-1053
以2008至2013年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政治联系的新视角研究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获得更多政府补贴,并且在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民营企业更易通过政治联系获取政府补贴;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对研发活动产生"刺激效应",即民营企业通过建立政治联系获取政府补贴是一种促进研发投入的效率行为,该结果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从政府的角度看,政治联系已成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一种监督机制,约束管理层滥用资金的行为,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政策目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4,(9):30-34
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研究了政府研发补贴对产权性质和研发强度不同企业的政策促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民营企业和中等研发强度企业的政策促进效应更大,政府应考虑将研发补贴配置到受研发补贴政策影响显著的民营企业和中等研发强度的企业。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绿色发展背景下,政府补贴已成为弥补资本市场缺陷,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融资方式。然而企业对政府补贴的配置效率却未得到最大化彰显。本文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尝试探讨大股东治理在政府补贴驱动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该影响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分布于成长期和蜕变期;作为大股东治理的有效工具,股权制衡对政府补贴的平滑作用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只有当股权制衡超过门槛阈值时,政府补贴才能显著提升绿色创新绩效;股权制衡门槛效应具有动态特征,从企业成长期、成熟期到蜕变期,股权制衡的门槛效应表现出了由强变弱的递减规律。成熟期样本中,民营企业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比国有企业更加依赖于股权制衡的治理作用。本文基于股东治理视角,为政府补贴未能充分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全新理论解释,有利于丰富科技金融领域相关研究,并能够为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金融错配对政府补贴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政府补贴并非总是能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即政府补贴效应存在非效率性;(2)金融错配是影响政府补贴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3)金融错配对政府补贴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倒“U”型双门槛效应:在显著左偏错配区域内,政府补贴具有积极的正效应,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在显著右偏错配区域内,政府补贴的非效率性较为突出。本文研究证实了金融资源配置通过金融加速器对政策引导具有相机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民营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结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第二,政治关联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更低,政治资源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第三,政治关联的负向调节作用弱化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基于实证结论,监管者应强化环境规制督察职责,避免民营企业通过寻租手段规避环境规制并提升企业创新行为的激励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长期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组部“18号文”造成“官员”独立董事强制辞职,进而导致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丧失,现有研究只考虑对股价的影响,却没有以此为契机研究政治关联丧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16年的数据,在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计算企业创新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此政策导致的政治关联丧失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政治关联丧失对非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主要因为财政补贴减少的同时承担了更多负税,即使研发投资更多,但专利申请数量和营业收入均未明显增加;政治关联丧失对国有企业研发人员配置具有提升作用,但未对创新效率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厘清政治关联丧失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8,(3):5-9
利用中国2010~2015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基于新政治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不同产权类型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政治寻租对政府研发补贴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企业争取政府补贴行为存在明显的寻租倾向,并且相较于国有企业,寻租活动更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并且对民营企业效应更强;寻租活动倾向于弱化政府研发补贴效应。为此,有必要通过加强企业补贴资格审查制度建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逐步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本思想,以2015—2020年间出于技术资源寻求型动机实施跨国并购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计算出企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综合创新效率;进一步构造计量模型并引入企业吸收能力和政府补贴两个指标作为调节变量检验技术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的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技术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在中国企业创新活动两阶段中均有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高;(2)在技术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数量最多的两大行业中,跨国并购显著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提高,但对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无促进作用;(3)企业吸收能力有利于增强跨国并购对企业成果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形成“能力强—转化快”的良性循环;(4)政府补贴能增强跨国并购对企业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成果转化阶段中却未呈现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实施技术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来提高创新效率提供。  相似文献   

9.
目前有关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量涌现,但基于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尤其是从微观企业层面来考察碳排放交易制度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仍有待丰富和深化。有鉴于此,在厘清环境规制、政府补贴与创新质量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进而采用2006—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和PSM-DID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试点对"实验组"企业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均有促进作用,且对专利总量、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促进力度依次递减,表明企业在追求创新数量的同时,也越发重视创新质量;政府补贴政策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均有正向影响,且政府事前补贴的效果优于政府事后补偿;但在碳排放约束下,无论是向"实验组"企业提供何种政府补贴,均无法显著激励企业进行高质量创新,甚至如果向"实验组"企业提供额外的政府事前补贴,还会造成碳排放交易制度本身丧失对企业创新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政毅  尹西明  黄送钦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212-2219
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市场化战略资源,对民营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究微观层面上企业家精神和宏观层面上外部创新压力对二者关系的权变影响。本研究利用2016年全国工商联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在实证检验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研发投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高阶理论出发,探究企业家内在价值观和外部创新压力如何影响二者关系。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资倾向和研发投资规模,企业家精神和外部创新压力显著正向调节政治关联与研发投资的关系。这表明政治关联作为市场的互补性战略资源带来的资源效应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企业家对政治关联这一非市场化战略资源的运用既是主动减少创新风险的举措,也是主动应对外部创新压力、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从企业家决策逻辑和高阶理论视角拓展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理论认知,为企业优化创新战略、加快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2010—2019年沪深A股关键战略材料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负二项回归方法检验政府研发补贴对关键战略材料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效应,对比中央与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影响效应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索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影响效应的边界条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对关键战略材料企业实质性创新有先抑后扬的“U型”激励效应,调节机制检验发现,区域市场环境与创新环境负向调节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创新激励效应,且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U型”效应仅在国有企业与低发展水平城市企业出现。研究结论为地方政府合理制定研发补贴政策,促进关键战略材料企业实质性创新,加快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不同渠道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决策的理论框架,利用2008-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库中的制造企业数据,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融资约束不仅没有抑制我国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反而促进了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2)《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颁布后,一些企业为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及政策补贴,采取研发操纵手段,扭曲了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决策的抑制作用。并且,受融资约束越强的企业参与研发操纵的动机越强烈。(3)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分组检验表明,融资约束对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更为明显的研发操纵倾向;民营企业、东部地区制造企业融资约束对创新决策的扭曲效应更为显著;同时,外资企业参与研发操纵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政府补贴是企业研发和创新最直接的外部资源支持,软件产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先导产业,如何进行政府补贴能更好地推进软件企业发展值得思考。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软件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负二项回归,从政府补贴规模、政府顺补贴(即企业盈利时补贴)、政府逆补贴(即企业亏损时补贴)几个角度,探究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政府补贴规模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政府顺补贴强化了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而政府逆补贴对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和企业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贝叶斯估计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BSFA)测算2009—2018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进而检验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与传统产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传统企业技术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政府补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效率,激励研发投入、扩大企业规模和提升盈利能力均是政府补贴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传统产业内,政府补贴对于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更多的是依靠增加企业规模和利润间接促进企业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5.
尚洪涛  祝丽然 《科学学研究》2019,37(10):1825-1835
本文选取2011-2015年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不同规制约束下,政府环境研发补贴对环境研发投入和环境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环境研发补贴对企业环境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企业环境研发投入在政府环境研发补贴与企业环境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政府环境研发补贴在较高的内部规制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环境研发投入与企业环境绩效,企业环境研发投入在较高的外部规制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环境绩效;当企业面临高外部规制和高内部规制时,政府环境研发补贴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强;当企业面临内外部规制一强一弱的制约时,相比于低外部规制和高内部规制,政府环境研发补贴在高外部规制和低内部规制下更能促进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本文研究结论对提升政府环境研发补贴绩效和新能源企业环境研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创新供给效率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增长,激烈的市场竞争亦蔓延至企业研发团队内部。故而,如何在研发团队内部的竞合博弈环境下,促进团队创新效率提升,便成为我国各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我国知识密集型企业的128个研发团队为对象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1)团队内竞合博弈的确同时存在“竞争性”与“合作性”两种非一致性维度;(2)团队内竞合博弈会通过强化团队交互记忆系统,间接促进团队创新效率提升,且团队成员交换是这一影响机制中的重要情境边界;(3)基于组态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数字化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与“基于团队内可持续型协同创新生态”两组高绩效企业研发团队创新效率提升方案。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建议相关企业须打破利益短视与团队内耗之局限,通过完善数字化研发团队交互记忆系统,构建企业可持续性创新供给生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梳理,以及对A股90家光伏上市企业自2007年以来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2007—2012年,在我国光伏产业迅速扩张且产业政策处于试探调整期的大环境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经济绩效促进作用显著,企业规模扩张投资在政府补贴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2013—2015年,在国内市场环境及政策环境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的研发支出在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期,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企业盈利水平,但规模扩张投资在政府补贴对企业经济绩效促进作用中的中介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18.
   政府补贴是国家引导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观点不一。本文选取2012年至2016年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在考虑时滞性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揭示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企业产权异质以及地域特征对上述关系产生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vs.非东部沿海地区)和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vs.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当期和滞后1期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且完全通过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而传递。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为新能源企业合理利用政府补贴、调整研发投入策略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熊勇清  熊祯  吴敬静 《科学学研究》2022,40(7):1181-1191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加大“非补贴型”政策的实施力度,对于减少“补贴依赖症”并且有效激励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考虑新能源车企政治关联差异的基础上,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从显著性、敏捷性两个维度比较了生产和消费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的作用变化,分析两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孰优孰劣。结果表明:“生产”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促进的显著性相对更高、敏捷性相对更强,能更大程度、更加迅速地促进车企研发投入的增加。新能源车企政治关联的差异性对生产和消费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实施效果存在影响,对于政治关联较低的车企,“生产”环节政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理想;对于政治关联较高的车企,“消费”环节政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理想。中国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未来的政策制定重点应向“生产”环节政策倾斜,倒逼车企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权利边界,加强对新能源车企通过政治关联“寻租”并获取资源的策略性行为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20.
江静 《科研管理》2011,32(4):1-8
政府公共政策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公共政策和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一直不乏“促进论”和“抑制论”的争论。现有文献还缺乏系统研究对此进行甄别。本文认为,政府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励具有差异性,从而无法简单归入“促进论”或“抑制论”。本文以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26326家规模以上内资企业、2970家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及3625家外资企业分析对象,通过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政府对内资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研发强度。这支持了“促进论”的观点;(2)税收优惠政策对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这是“促进论”中成本效应发挥的重要结果;(3)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强度与政府直接补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抑制论”中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使政府直接补贴对企业创新活动了负面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各项公共政策中,应该以对内外资企业都统一的公平的税收优惠为主而减少直接补贴的使用;在利用直接补贴对企业研发提供支持时,应以对内资企业补贴为主,减少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的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