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指数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h指数在科学家个人学术绩效评价、科研群体的学术绩效评价、学术期刊评价、专利评价等领域应用研究的情况,以期为h指数理论和学术评价研究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扩展h指数的科研评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完全忽视低被引文献.本文探讨了文献低被引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展h指数的概念,以提高h指数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从h指数的起源、定义及优势与不足等方面,详细介绍了h指数的研究进展,并列举了h指数的各种扩展指标,以期为合理、便捷地使用h指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h指数在科研评价中的缺陷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9名学者被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探讨了h指数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方法.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够提高h指数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5.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价指标的缺失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价指标存在的不足,提出将h指数纳入到《总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建议,并进一步阐释了其价值与意义及目前h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实际应用状况。认为:h指数与《总览》评价指标中较受关注的被引量和影响因子指标基本上代表了期刊评价的三个不同维度,是期刊评价的“三驾马车“,《总览》如果将h指数纳入其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弥补评价指标体系对重要论文考察不足的缺陷,凸显出期刊的核心价值,而且也能够使《总览》的评价更深入、更全面;另外,h指数巧妙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有力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稳健性,对于引导期刊进入既“好“又“多“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h指数的科研评价综合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诸多缺陷:完全忽视最高被引论文、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以及低被引论文.论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h指数存在的这些缺陷进行了综合改进,从结果来看可以体现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为h指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科学计量学应用于科研人员绩效评价的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同行评议之外,科学计量学是科研人员评价的重要工具。比较了科学计量学在科研绩效评价实践当中应用的三种主要方式,对新出现的H指数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对H指数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的缺点及其改进途径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h类指数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公平合理的视角来分析h指数衍生指数的改进发展道路,概括了h指数的衍生指数在跨学科、科研生涯长短、自引、机构规模大小和论文合著者荣誉分配等方面对h指数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由T.R. Anderson等人提出的hT指数将全部被引频次都计算在内,但对它们采用的记分方式仍与h指数基本相同.这一新的指数优于J.E. Hirsch于2005年提出的h指数,因为:①从理论上说,它包含了全部的被引频次;②它可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只有少量高被引文章,避免出现假h指数;③它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等等.对6 000多种中国学术期刊的hT指数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h指数及其相关计量指标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围绕国内外有关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的优点、缺点、有效性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了h指数的应用潜力、局限性以及在利用h指数进行学术评价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h指教的研究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燕萍 《现代情报》2012,32(7):92-97
通过《中国引文库》,利用2001-2010年我国"985工程"第一期34所高校所发表的论文及其被引数据,根据相关指数的定义,分别统计计算出各院校的h指数及其G指数、W指数、A指数、H(2)指数、R指数、标准化指数 (h,G,W,H(2),R,A)i 和年代增长速率hy,从不同角度全面综合评价高校学术水平,结果表明,h指数、G指数、W指数和H(2)指数区分度小、灵敏度低,因此应该结合A指数、R指数与标准化指数和hy进一步区分开,为综合评价高校科研能力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研评价指标——h指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h指数的定义、h指数的拓展研究以及类h指数三个方面,概括了国内外h指数和类h指数的研究进展,指出了h指数的优缺点、数学模型以及应用潜力,并列举了对h指数的改进指数,以期为h指数的研究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SSCI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为例,分析JCR最新公布的期刊评价位置指标——影响因子百分位与h指数、累积h指数等位置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对期刊的评价效力。【方法】 计算SSCI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2015年的2年、5年、7年、10年的h指数和累积h指数,在WoS中下载各刊2015年的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和影响因子百分位,对上述指标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引证时间窗口h指数和累积h指数及影响因子百分位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00),各指标与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00)。【结论】 影响因子百分位与h指数、累积h指数对期刊的评价效力一致,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h指数与科研评价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乔治·赫什提出的一种旨在衡量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的指标.这一指标为传统的文献计算学研究和科技评价指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本文论述了h指数的内涵、计算方法、与传统评价指标的比较,并详细分析了其有效性和缺陷,对其经验性应用作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h指数方法用于科研项目评价,并建立了全新的计算模型,这种方法克服了以前主观因素为主的缺陷,增强了项目评审的客观性。为专家们论证科技项目提供了评价依据,在科研管理领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验证A指数对医学期刊的综合评价效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种新的医学期刊评价模型,根据此模型计算44种医学期刊的综合主成分值并与各医学期刊的A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A指数评价医学期刊的排序较h指数排序更加贴近综合主成分值的排序,A指数对比h指数、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对医学期刊的综合评价效能更加准确、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17.
h指数研究及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指数的改进和应用两个角度阐述了h指数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总结了用h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的步骤,指出h指数今后可能的研究和应用重点,以期为h指数的继续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的高校学术影响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萍 《情报杂志》2012,31(8):103-108
通过Web of Science,利用2001-2010年我国“985工程”第一期34所高校所发表的论文及其被引数据,根据相关指数的定义,分别统计计算出各院校的h指数及其G指数、W指数、A指教、H(2)指教、R指数和论文总数,从不同角度全面综合评价高校学术水平,结果表明,h指数及其5个衍生指数在进行高校学术评价方面是有效且一致的,并分别求得它们之间的回归系数.井对它们的综合排名与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数排名与综合排名的相关性要高于SCI收录数排名.因此,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区分度,应结合各项指数评价高校学术水平,从而为综合评价高校学术实力和高校评估教师科研能力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微博与传统文献的相似性,本文旨在探索h指数、g指数和p指数在微博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三者的评价结果来探索3种指数在微博影响力评价上的合理性和各自的特点。首先,基于信息计量领域中的h指数、g指数和p指数的定义,针对微博转发数、评论数和点赞数构建9项微博影响力评价指标;然后,以40所"双一流"高校的微博为实证对象,通过整体对比、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将h指数、g指数和p指数对微博影响力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个指数在微博影响力评价中都有一定合理性;在区分度方面,g指数和p指数都优于h指数,其中,p指数最具优势,并能挖掘高影响力的非活跃用户;在敏感度方面,h指数不易受极端值影响,更适合评价微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刘颖  唐永林 《情报杂志》2012,31(6):97-102
构建时间序列h型指数,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引文数据库》对39所985高校图书馆学术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序列h型指数结合了机构科研产出的时间经典效应与科研产出的高被引效应,通过实证分析,时间序列h型指数还兼顾了由于时间积累短的有潜力科研产出对机构学术评价的影响,对机构学术影响力评价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