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在认知科学领域,什么工作是最具原创性的创新贡献?我们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认知科学的学科定位:为什么认知科学是一门独立成熟的基础科学?或者说,是什么基础奠定了认知科学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总结我们近40年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经验,奠定认知科学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有三大基石:(1)认知变量,适合描述人类认知精神世界的变量;(2)认知实验范式,适合研究认知过程的科学实验方案;(3)脑认知成像。  相似文献   

2.
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背景:认知科学的发展和经验转向 从脑产生心智的过程叫认知,认知科学就是研究认知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发展和完善,认知科学成为一个规范的研究领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认知科学发展成为一个学科。认知科学成为一个学科的三个主要标志是(Robert M.Harnish,2002:1):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科学家形象的研究都局限在整体形象方面,对各项指标缺乏深入分析。以层次分析法研究各项指标权重,从而得出,科学象征指标所占权重最大,视觉形象权重很小,科学活动、形象等客观性指标权重很大。这意味着1)公众通过科学产品认知科学;2)公众对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了解;3)科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当客观。对此,在科学传播中应坚持去功利化、丰富科学家主体形象、加入社会语境等思路。  相似文献   

4.
人类进入21世纪,有两大秘密将要被揭开,一是生命的奥秘,二是心智的奥秘。美国为此正在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并积极建议实行“人类认知组计划”。在这种前提下,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探求的目标。从而,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新的世纪(1 )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已成必然。(2 )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3)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 ,尤其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将取得新的突破 ,导致新的技术革命。(4)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5 )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的世纪。(6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2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1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 ;新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2 )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的传播与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将…  相似文献   

6.
思维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汇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继承、发展恩格斯提出的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建了现代思维科学。几乎同时西方心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也创立了认知科学。这两门科学都是以内部宇宙——即装有词汇和想象力的人类的思想宇宙为研究对象。东西方两位著名科学家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在同一目标上,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汇流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意义(meaning)是人类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的核心,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功能和认知过程。100多年来,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信息和通信科学等都对意义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样有关意义的理论;当前,第二代认知科学对意义问题提出了与传统意义理论截然不同的见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对意义的理论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从认知科学或更宽广的科学视角对现有意义理论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推动意义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这将会对认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会对未来基于认知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书讯     
魏屹东教授编著的《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英语分类文献》一书 ,2 0 0 5年 1月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 2 0 0 3年以前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科技伦理学、STS等领域的主要英语文献 ,近 5 0万字。具体内容分九部分 :一、科学技术哲学总论 ;二、科学哲学 ,包括科学哲学通论 ,科学哲学各论 (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医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 ) ,科学哲学思想与流派 (建构论、语境论、约定论、决定论、经验主义、科学实在论、科学主义 ,等 ) ,科学哲学专题 (科学本体论、科学方法论、科学…  相似文献   

9.
评布鲁克斯的《情报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世界知名的情报科学专家英国的B.C.布鲁克斯的专稿——《情报科学的发展》,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学术评论:(1)努力向“科学”高度挺进;(2)对文献计量学独特的认识与理解;(3)适当地评价电子计算机在情报科学发展中的作用;(4)重视科学计量学。  相似文献   

10.
10月22日至23日,第八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The 8th Chines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gnitive Science)暨第二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gnitive Science in China and World)在成都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1.
人脑是迄今所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质,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承担者。脑科学的根本任务,总体上看,就是要在传统的脑医学、心理学等知识基础上,采用新兴技术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大脑的微观解剖结构,考查各结构部分的功能差异及协作规则,进而对人类理智的实质和规律作出系统分析。从早期关于人脑本身的朴素猜测,到当代新崛起的认知神经科学,对人脑机能等的认识已越来越清晰。这些研究的深入,使得人脑由"自在实在"逐步走到了"对象性实在";而不断解构人脑的"科学实在"的地位,则是脑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音乐科技史是音乐史学与科学技术史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对于音乐史、科学技术史来说,均为一新开拓的研究领域。为了发展音乐科技史研究,文章试对音乐史中的音乐科技研究成果及当代音乐科技研究的主要课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in France and the USA enables us to analyze some national differences linked to specific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cientific, militar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orlds. The influence of new practices and tools developed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 Cold War appears to be of crucial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field, as well as that of cybernetics, 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is paper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tudy in how the differing contexts in France and the USA shaped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science in each of these two countries. In spite of various differences, some common aspects may be pointed out: in both cases, computer experts and psychologists using a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approach were those first engag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science. If in France neuroscience-oriented cognitive science research was stronger than in the USA, it seems tha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ientation is also of growing importance in France.  相似文献   

14.
马琳 《科教文汇》2012,(13):135-136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尤其在英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它能帮助教师实施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本文阐述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约翰·齐曼在对科学的本质和真实面目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他自己的一种新的科学观——自然主义科学观,他的自然主义科学观对传统的科学哲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并且注重对“真科学”的社会的、认知的和实践的方面进行探究。齐曼对科学的这种解读方法也被称作元科学多元论。  相似文献   

16.
生命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秋 《科学学研究》2009,27(8):1121-1128
 生命法学是研究生命法这一特定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学新学科。生命法学的产生渊源于研究生命法律问题之现实需要,渊源于生命法这类特殊法律现象自身发展之需要。生命法学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学新学科。生物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健全和完善生命法制建设的内在需要以及学界的重视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使得生命法学在中国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它将会成为21世纪中国法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争相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天津中心城区和平区为例,对其发展科技服务业进行了深入的SWOT分析,辨析出和平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对管理者和建设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Arie Rip 《Research Policy》1981,10(4):294-311
Recent work in th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ha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both 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specialties and disciplines.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policies that aim at the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fields toward external goals: the cognitive state and dynamics of the field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ount. Such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cience policy has been elaborated by a number of German science scholars. The three-phase model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and the finalization thesis of the Starnberg group is discussed, and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critically reviewed. A group based in the University of Bielefeld has published case studies designed to trace the role of cognitive factors in explaining the impact of science policy programmes on scientific fields. It turns out that mutual adaptation processes occur in the course of formulating the programmes which reduc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In conclusion, some perspectives for further work are not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目前安全信息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正在趋于发展的态势,然而安全信息认知的学科理论尚未建立。因此,本文立足学科建设的角度,开展安全信息认知学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过程/方法]首先,基于学科交叉特点,在安全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的基础上,给出了安全信息认知学的定义与内涵、学科性质,然后,论述安全信息认知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构建依据、学科分支及分类、应用前景等学科基本问题,为安全信息认知学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框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安全信息认知学在构建上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事故预防与智慧安全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论视野中,视点与方法是对科学概念的不同认知进路和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科学认知脚本,并组成了关于科学的认知矩阵。认知矩阵刻画了科学概念的四种认知进路与三次转向,随着科学概念的延伸,现代科学及其知识与权力有内在相关性,并且是一个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