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2001~2013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进行测度,分别利用空间地理权重和空间经济权重下的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实证检验了我国科技金融能否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受其他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科技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上的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各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受其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为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科技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与科技服务业(简称“二者”)的协同发展现状及协同效应如何?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的演化及二者协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者协同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12—2019年,30个省份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东北地区;二者协同水平持续提升,2012年位于失调落后区间的省份为22个,2019年减少至10个;二者协同状况呈现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特征;二者协同发展正向影响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纯技术效率和GDP增长率,而对区域投资效率带来负向影响。本研究对我国评估区域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二者协同发展现状,优化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于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500强企业2005-2017年微观数据,采用空间热点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揭示其动态区位演化特征,并就其在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上是否存在依赖性进行分类检验,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企业总部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呈现向南移动趋势,长三角是两类企业总部分布共同的热点区;(2)两类企业总部重心逐步南移,重心距离逐渐减少,重心变化相关度增强;(3)制造业企业倾向布局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中科技服务水平的影响显著增加,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也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耦合共生,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与功能,与区域创新需求和条件息息相关。运用HDI、区位熵、灰色关联度对我国2003—2018年31个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时空分布态势、结构特征、区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发达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较大,省域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2)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三类服务业态的专业化集聚分别呈增长-重心东移、降低-重心西移和增长-均匀化趋势;(3)当前各省域集聚结构存在三种形态、两种主要演变趋势和四条演化路径;(4)区位因素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同服务业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从省域间服务业梯次联动发展、不同经济水平省域当前服务业发展任务、基于区位因素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业重点发展业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区位影响因素,对于各省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改善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3—2020年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均有显著积极作用。同时,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带动邻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能力的两条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研究结论为新时代促进区域创新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方法,从本地效应和省际互动双重视角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创新能力影响的驱动机理和作用效果。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通过知识和技术溢出以及竞争效应,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邻近地区创新水平的提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际抑制效应。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2015—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时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在稳步提升,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系统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关系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层次,两大系统的关联性较强;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仍处于低耦合协调的状况,尚未达到高水平耦合协调的层次;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明显,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北中趋向均衡,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服务业系统的劳动力、资产和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上游环节。基于此,提出增强科技服务业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把人才和资金作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重视上游环节在科技...  相似文献   

10.
刘和东 《科研管理》2013,34(1):28-36
收集产学研合作、FDI及创新相关数据,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1998-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域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内溢、FDI外溢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空间溢出效应中,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都有显著正的影响,地理特征的影响更大;在地理特征中,地理距离比空间邻接的影响更显著;社会经济特征中,信息传播比人力资本的影响更显著。FDI技术外溢效应为正,在短期中显著,长期中则不显著。产学研合作内溢效应在短期和长期中不显著甚至显著为负。外在环境对创新溢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力  刘敦虎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9):169-176
重点探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利用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检验教育资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研发投入度等相关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排除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外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时空和区位上的差异.因此,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利用2005—2014年中国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 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创新效率均存在全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局域性的空间集群特征尤为明显;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显著提升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每增长1〖WTB3〗%〖WTBZ〗,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将提升0.24%;相邻地区的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本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忽略这种影响,会低估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文章基于2005-2017中国500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微观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热点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500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动态区位演化特征,并就其在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上是否存在 “依赖”性进行分类检验,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企业总部热点区和次热区呈现向南移动趋势,长三角是两类企业总部分布共同的热点区;(2)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重心逐步南移,两者重心距离逐渐减少,重心变化相关度增强;(3)制造业企业倾向布局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中科技服务的影响显著增加,另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的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影响,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相关性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投入变量及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前期相关因素对本期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16.
王猛  习敏 《科研管理》2022,43(8):40-47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工业效率的提升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构造理论模型,说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通过经济关联、知识关联机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进而促进工业效率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工业效率。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是线性的,并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邻近省份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相互抑制。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本研究为从科技服务业集聚角度提升工业效率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1997-2009年珠三角地区市域空间面板数据,从专业、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同时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接乃至不相邻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水平提升以及产业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呈现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后,其产业规模扩张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逐步减弱,而产业水平、产业信息化与空间相关性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不断增强。第四,本文中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未发现统计上的显著联系。最后从协同机制、服务平台、智慧型服务产业和营商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机理,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SBM-GML模型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GTFP就会增长0.104%;相邻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GTFP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若忽略这种影响,则会大大降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城市GTFP影响的提升作用。最后,为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GTFP的促进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众创空间在成长中显露出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二是孵化效率亟待提高。文章考察了地理邻近性对众创空间资金绩效与孵化效率的影响,同时将众创空间自身特征与环境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分析了众创空间自身资源优势与所处区域创新能力对地理邻近性与众创空间成长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与众创空间资金绩效呈倒U型关系;地理邻近性促进众创空间孵化效率的提升;资源优势正向调节地理邻近性对众创空间孵化效率的促进作用;区域创新能力正向调节地理邻近性与众创空间资金绩效的倒U型关系;区域创新能力正向调节地理邻近性对众创空间孵化效率的促进作用。文章对众创空间如何利用自身与外部优势促进资金绩效增长与孵化效率提升,解决成长难题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9,(11):138-144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对数化模型,通过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四种邻近维度,利用2009~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以Moran指数、OLS回归及空间杜宾SDM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①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三种邻近维度均不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只有经济邻近具有显著的正向集聚性;②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③区域基础创新能力集聚程度要高于次新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